汉语动词结双字短语及其教学处理_赵元任论文

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词组论文,二字论文,动结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结式是汉语重要的造词手段之一,称作补充式构词,如“推广”就是一个词。动结式又可以组成大量的词组,称作动结式词组,如“推开”就是一个词组,在句法结构中就叫结果补语。有时一个单音节动词,并未构成双音节动结式的词,语言生活中却构成不少双音节动结式词组。这是因为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做动结式词组的补语,比如“弄”,就有“弄大、弄小、弄好、弄坏、弄红、弄黑、弄深、弄薄”等。一部分动词如“走、动、完、成、见、懂、破、翻、倒、停、住”等也可以,例如“弄走、弄完、弄懂、弄破、弄倒”等。(丁声树、吕叔湘等,1979)这就使得汉语中动结式二字词组的数量相当可观。

      一、动结式是汉语具有特点的句法结构

      由一个动词与另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直接组合而成的动结式词组,是汉语句法系统中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之一。因其句法关系复杂多样,表达上灵活简便,而语义关系又非常丰富,因而一直是语法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李临定(1986:198)说:动补结构“最能体现汉语结构简练而寓意丰富的特点”。动结式正是动补结构的一种。

      语法学界虽对动结式词和词组的历史来源、结构形式、句法性质和语义关系等做过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在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对动结式词组进行全面、系统探讨,当属施春宏(2008)。这是一部研究动结式句法、语义的力作,诸多问题都已有了结论。本文仅就外国人学习二字组动结式的词和词组所遇到的困难及处理办法做些探讨。

      动结式词组外国人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补充关系构成的复合词,如“改正”“提高”是词,整体把握词义,还好理解,也不难使用。但同样是动结式的“改好、改错、改对、改坏、改糟、改破”等,却是词组,词典里是找不到的。外国学习者在表达中,不知哪些动词或形容词可以用作哪些动词的结果补语,也不知道自己组成的动结式词组是否妥当,因此应该用结果补语的时候,或因搭配不当而用错,或者干脆回避使用。有一则广告:皮鞋3折,“这鞋值哭了”。“值哭”不是词,像这样的词组,词典里查不到,外国学习者根本不理解,当然,也造不出来,就连母语者一时也不容易理解。

      二、动结式的词和词组不易区分

      动结式的词和词组,也不容易区分。在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构词法与造词法”一章(58页)中,所举复合式合成词如下:

      动+动:看见 打倒 放开 扩展 推翻 展开 达到 踢开 搬动 割断

      动+形:看清 改善 纠正 证明 冻僵 降低 说明 看轻 搞臭

      这里所列的“放开、踢开、搬动、看清、冻僵、搞臭”,《现代汉语词典》没收,显然是词组。这也就是说,动结式复合词与动结式词组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语法学界也没能拿出区分二者的有效的界限标准,这是个连母语者都不容易说清的问题。

      再看书中所引的动结式词组,举例如下(张斌,2010:308):

      V-V:听懂 戳穿 打死 赶跑 拿走

      V-A:吃饱 长大 拧紧 晒干 走远 削平 挖深

      其中“戳穿”在《现汉》中是作为词列出的,并非词组。而“穿”作补语的词组,又有“看穿、刺穿、打穿、滴穿、钉穿、说穿、凿穿、扎穿”等,均为动结式词组。这些是词典中所不列出的。

      外国人学了一个动结式词组,再遇到一个新的结构相同的词组,并不能类推其语义。例如外国学习者学了“玩完了游戏,咱们就去打球”,再遇见“玩够、玩腻、玩傻、玩疯、玩穷”等词组,虽是同类型结构,却不知道是词还是词组,也不能推断其语义,等于重新学习新词。但是,在词典中却查不到这些词组。

      有学者在解释动结式时认为,这种结构是“采用一系列双动联合结构,连续描述某种行为及其结果”。例如:

      

      在这个句子中,有好几个双动复合词“打破、撬开、清除、拿走”,这些双动复合词都是各自独立的。(李英哲等,1990)作者在这里既称作双动联合结构,又称作双动复合词,表明二者界限不明晰,认识也不统一。

      倘若外国学习者问,对这两种结构形式一样的词和词组,怎样区分呢?朱德熙(1982)说:“区别在于述补结构可以用‘得’或‘不’扩展,例如‘长大’可以扩展成‘长得大~长不大’,‘看见’可以扩展为‘看得见~看不见’;述补式复合词不能扩展,例如‘改良’不能扩展为‘*改得良~*改不良’,‘扩大’不能扩展成‘*扩得大~*扩不大’。”(朱德熙,1982)这不失为一种区分二者的方法,但是外国学习者是难以掌握的,他们不知道扩展后,是否合理。在语言现实中,对有些词组似乎也很难适用,比如: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表中一般只标注动结式复合词,而对与复合词结构形式一样的动结式词组,则不作生词处理。学习者遇见这些词组,显然是很陌生的。汉语没有借以判定词并据以分出词类的形态标志,词和词组的界限不容易划分,这是造成外国人学习动结式词组产生困惑的原因之一。动结式词组本来就很复杂,加之外国汉语学习者对动结式词组这种句法结构的性质、来源和构成关系,不甚了解,在使用中易于出现带有类型特点的语法偏误。学会了一个动结式词组之后,并不具有构成新的动结式词组的能力,往往便避而不用。如何掌握汉语中存在的大量的动结式词组,避免使用中产生偏误,成为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动结式词组是怎么来的?

      汉语学习者回避使用或者用错,与其不了解动结式的来源或有一定关系。为了让学习者理解动结式,有必要梳理一下动结式词组的源流与演变,或许有助于避免偏误出现。在上古汉语中,动词有一种使动用法。例如:

      (7)君岂有斗升之水而

哉?(《庄子·外物》)

      形容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8)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

,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的“活我”就是“使我活”,“小之”就是“使其变小”。到了后代,这种使动用法往往为动结式词组所替代,例如“活我”变为“把我救活”,“斫而小之”变为“把它削小了”。王力先生说:由使动用法发展为动补词组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因为使动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这一结果。若要把那种行为说出来,就要加个“而”字,如“斫而小之”。动补词组不用“而”字,所以是一种进步。大约在汉代,动补词组已经产生了。王力先生称之为使成式,例如:①

      

      “减轻”“激怒”都已是动结式词组,这是由两个动词或一个动词和一个形容词直接黏合而成的。既然是两个动词的结合,或一个动词和一个形容词结合,如有宾语,就把这个宾语给了前一个动词,于是,就有可能被宾语隔开。例如: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因为动结式词组发展的前一阶段动词和补语的关系还不是很密切的。这种情况持续到宋代,还有个别的例子。例如:

      

      再往后发展,如有宾语,或放在动结式词组后面,或放在动结式词组的前面。例如:

      

      又有将受事置于句首的,如:

      

      从这里我们看到汉语动结式词和词组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有意思的是,外国学习者因其对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来源不了解,汉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动结式,如“活我”“钩衣破”,我们现在多已弃之不用,然而今天却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见的偏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既是一个语言发展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第二语言习得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外国学习者动结式词组使用偏误

      在现代汉语中,动结式词组使用频率很高,但外国学习者却很少使用。该使用动结式词组时,他们往往避而不用。在使用汉语动结式词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中介语偏误有两种:一种是只表明了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没表示用哪一种行为或方式达到这一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动结式的补语部分,而缺少动词。例如(李大忠,1996:176):

      

      这些偏误很像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醒了我”中的“醒”,在学习者母语中可能有“叫醒、弄醒”之类的意思。“坏了杯子”中的“坏”,可能有“弄坏、打坏”的意思。“熟土豆”“完了工作”“破碎了花瓶”皆如是。

      另一种情况是,组成动结式词组的两个动词中间,被宾语隔开。也就是说,将动结式词组中的两部分,分别看作两个独立的词,如有宾语的话,就把宾语给了前一个动词。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②: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对汉语动结式词组的构成还不太习惯,对两个动词,或一个动词加一个形容词,直接粘连,成为一个结构,还没完全掌握。既然是两个词,有了宾语,就给了前一个动词。这有点儿与汉语动结式发展的前一阶段的情形,动词和补语的关系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时出现的情况相近似。

      为什么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动结式词组时,其偏误却与汉语历史上曾出现过而至今已弃置不用的格式相同?自然与其不了解动结式的来源,且没掌握动结式词组的用法有关。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尚未论及。

      五、动结式词组的特点更像是复合词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动结式词组呢?从动结式词组的特点来看,是不是更像是复合动词呢?我们可以从韵律特征、概念结构和“态”范畴三方面来考察。

      5.1 汉语动结式的韵律特点

      从韵律上看,典型的动结式组成一个“重—轻”的韵律格式。就如“听见、气死、改掉、拿开”等结果补语就读轻声。这种读轻声的补语动词,其语法语义功能已经弱化,这种在语义上只能跟前面的动词发生关系常做补语的词,其语音形式弱化后,更加失去独立性,更加与前项动词结合成一个复合词。(沈家煊,2004)

      另一种观点是,赵元任先生认为,动补(V-R)复合词一般是重音在补语,如“变坏、延长”,也就是重音在后。如果补语是双音节而第二音节是轻声,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如“扫干净”。(赵元任,1979)对二字动结式读音的看法虽不同,或重轻,或轻重,但是显然,都是作为一个复合动词而论其读音的。

      5.2 汉语动结式的“概念结构”特点

      一个动结式在概念上代表一个复杂的运动事件,复杂事件的“概念结构”是可以进行“概念分解”的,分解为一个“主事件”和一个“副事件”。比如:“他嗓子都喊哑了。”主事件是“他嗓子哑了”,这是事件运动的基本架构;副事件“他喊”是这一事件运动的原因。又如:“一阵大风刮跑了他的帽子。”主事件“帽子跑了”是结果,副事件“刮大风”是原因。这种主、副事件结构就是由动词和补语直接组成的,作为动结式的主要间架,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结合相当紧密,除了“得”“不”之外,中间难以插入其他成分,应当作复合动词看待。(沈家煊,2004)

      这种动结式间架是能产的,特别是单音节形容词几乎都可以充任结果补语。做动结式词组中补语的形容词是一个开放的类,一个“吃”,就可以跟形容词形成很多动结式词组,例如:“吃饱、吃腻、吃病、吃胖、吃穷、吃晕、吃累、吃烦、吃够、吃撑、吃肥、吃错、吃多、吃少、吃遍、吃馋、吃长、吃成、吃定、吃开、吃空、吃快、吃惯、吃好、吃坏、吃久、吃垮、吃慢、吃恼、吃跑、吃热、吃伤、吃死、吃脏、吃足、吃准、吃醉、吃全……”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却只收了一个动结式的词“吃透”,其他都因其为动结式词组而不收录。这种动结式词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叙述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或性质的结果,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种词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作为补语的形容词或动词直接与前面的动词粘连,中间不加任何其他成分。在别的语言中,这种表述一般是不能用两个实词直接连接的,或者动词要变一变,或者动词再配以别的成分。因而,将动结式词组作为一个动结式复合词来看待,也许学习者更容易理解。

      5.3 汉语动结式的“态”的特点

      对于动结式中的补语,也就是结果,孟琮(1998)认为这种“结果”也是汉语的一种态。“形式是一个动词后边再加一个谓词成分。这个谓词成分表示因前边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达到一种结果的状态。这个结果是状态,不是事物。所以不同于如‘砌墙、写字’中的‘墙、字’的结果宾语。动结式如‘吃饱、停住’中的第二个成分,是结果补语,表示结果的状态。”“结果是通过动作行为的完成来实现的,因此结果是一种完成的状态。‘喝醉了’中的‘醉’是结果,也是完成。”例如:

      (30)他喝醉了酒,我吃饱了饭。(状态)

      他喝完了酒,我吃完了饭。(完成)

      这二者统称结果补语。用动词后面的补语来表示动作的状态和完成是汉语中具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意义上不容易把握。形式上是两个成分直接粘合,比较凝固,没有可借用的标记成分,这也是难以掌握的。因而,还是看作动结式复合动词更好。

      5.4 汉语动结式是双动联合还是双动复合?

      朱德熙(1982:127)说:“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其实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例如‘弄死’相当于‘杀’。”于是,“我们可以说述补结构是一种临时创造新动词的语法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述语和补语的组合是极其自由的。例如‘洗干净’是常说的,因为‘洗’能导致的最自然的结果是干净。可是除了‘洗干净’之外,也能说‘洗脏、洗破、洗丢’,甚至还可以说‘把我洗糊涂了’‘把他洗哭了’。”由此可见,动结式二字词组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动词,结构上能产,极其自由,因此当产生一个新的动结式词组时,还是当作一个动结式复合动词更恰当。

      六、历史沿革:动结式词组还是动结式复合动词?

      现代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汉语教材是如何处理动结式的词和词组的呢?梳理一下,将有助于认识动结式词组,从而找出教学上合理的处理办法。

      6.1 赵元任《国语入门》的处理办法

      1948年,赵元任先生将其《粤语入门》改写为《国语入门》,书中应李方桂先生之请,在序论中特别撰写了语法,率先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建立了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框架。《国语入门》的英文版在国外则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赵元任,1948)该书第二篇第五章“复合词”第19节“动词补语复合词”中说,“造词法里跟连动式相当的是动词补语复合词,例如:‘我吃饱了’。连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常常带宾语,动词补语复合词的第一个动词却决没有宾语。比方说‘风刮倒了一所房子’,宾语在第二个动词或补语后头,不在主要动词的后头。动词补语复合词的意义总是表示结果的,不像动词结构连用式那么复杂,‘刮倒了’的‘倒了’是‘刮’的结果。”(转引自李荣,1985:199)这是将动结式词组一律看作动词补语复合词。

      赵元任先生1979年在吕叔湘先生《中国话的文法》中译本序中说,本书“是写了给外国人研究中国话用的”。在第六章“复合词”“6.6动补(V-R)复合词”中,延续了《国语入门》中的观点,更细分为3类:1.凝固V-R复合词:不带中缀或其他插入成分,如“革新、改良、规定、说破”。这一类是词典中的词。2.可带中缀的V-R复合词:这是介乎凝固的和可扩展的之间的中间型,只能在中间插入“得”和“不”,不能插入别的,如“完成、超过”。这一类词典中大部分也列为词。3.可扩展的V-R复合词:如“吃饱”“吃得太饱”“吃得不很饱”。注意:当可扩展的V-R复合词已经扩展之后,就不再是复合词而是短语了。这一类是词典所不列入的词组。有时一个动补(V-R)复合词就其字面意义讲是可扩展的,“这棵树我拉不倒。”就其熟语意义讲是凝固的,“你不肯去拉倒。”这两种情况都是动补复合词。(赵元任,1979:205)这就是说,早在1948年赵元任在教材中就将动结式词组作为动结式复合词处理了。

      6.2 朱德熙《汉语教科书》的处理办法

      1953年2月,中国政府派遣朱德熙先生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教授汉语,任期3年。期间,朱德熙先生与索非亚大学教师张荪芬合作编写汉语教材,1954年所编教材《汉语教科书》由保加利亚科学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在国外出版的第一部汉语作为外语的教材。(董淑慧,2006)教材认为,补语对保加利亚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保语中没有补语。书中讲解结果补语后,又专门对“着、见、住、开、掉、成、过、给、在、到、好、死”做补语的情况详加解释。书中第22课中结果补语举例如下:

      动+形:说错 染红 拉长 晒黑 长大 提前

      动+动:打倒 写完 看见 听懂 推翻 赶走

      这之中既有词,也有词组。但在讲“打倒”时,分别讲了“打”和“倒”的意义和功能后,又举了:

      打:打倒 打破 打翻 打坏 打死……

      倒:打倒 推倒 滑倒 摔倒 晕倒……

      书中特别指出:“他念错了一个字。”不能说“*他念了一个字错了。”,“他打破了一块玻璃。”不能说“*他打了一块玻璃破。”(朱德熙、张荪芬,1954:119-127)

      在各课所列生词表中,将双音节的动结式二字词组一律作为生词列入。例如:

      晒黑 染红 长大 拉长 听见 赶走 打死 修好 摔倒(第22课)

      急坏 睡着 拦住 走开 记住 听见(第23课)

      烧焦(第24课) 刺穿(第25课) 睡醒(第28课) 沾满(第29课)

      谈起 碰扁(第30课) 弄脏 摔倒 吓倒(第32课)

      挡住(第34课) 献给(35课) 填平 敛起 发出(第36课)

      可见,在朱德熙先生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表中,是把动结式的词和词组一律作为生词处理的。

      6.3 丁声树、吕叔湘《语法讲话》的处理办法

      丁声树、吕叔湘等在《中国语文》月刊1952年7月号至1953年11月号连续发表《语法讲话》。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以《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单行本出版。书中吸收并借鉴了《国语入门》的分布理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重视语序和五种基本句法结构。以致有人认为,《讲话》是在《国语入门》的基础上扩充的。《讲话》曾被周法高誉为“国内出版的最好的一本语法书”。(苏金智,1999:134)

      但是《讲话》的读者对象是中国人,说汉语的人对词和词组是大致可以区分的。书中对动结式的词和词组的处理办法,是分别列出的。第二十章构词法20.4动补式是由一个动词性的成分加一个补语性的成分造成一个词。如:“证明、扩大、推广、提高”。第七章补语不用“得”联系的补语,有的表示结果,叫作结果补语。如:“吃饱、锁住、饿死、到齐、浸透、湿透”。(丁声树、吕叔湘等,1979)

      这是因为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是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供学习汉语使用的。考虑到外国人学习的难点,对动结式词组就处理为复合动词。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虽说是在《国语入门》的基础上扩容,并没有吸收针对外国人学习所考虑的内容,比如将双音节动结式有的作为词处理,有的就作为词组处理,这在汉语母语者凭语感一般可以将二者区分开。

      6.4 国内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的处理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起步于1950年,最初,对外汉语教材是根据赵元任先生《国语入门》(1948)的体系改编而成,由邓懿教授负责。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到1958年编写成《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该教材的语法系统和分析方法,都留有《国语入门》的明显痕迹。(程棠,2000)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虽脱胎于《国语入门》,但更多的则是参照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名义,在《中国语文》月刊1952年7月号至1953年11月号连续发表的《语法讲话》。故而在动结式动词和动结式词组的处理上,并没有遵照《国语入门》的做法,而是在词类中列了动补结果动词,在按结构划分的词组中列了动(形)补词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考虑到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与问题的。

      几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处理汉语动结式词和词组的问题上,一直沿用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的语法体系,1995年王还先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虽稍有调整,但在动结式词与词组的处理上并无改变。直至今日,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大纲的做法。存在的问题是,外国学习者对动结式词组掌握起来多有困难,总的倾向是要么用错,要么避而不用。

      七、国外汉语教师对动结式词组的教学建言

      对于如何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动结式的词与词组,一些国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多将动结式词组作为动结式复合词处理。兹举两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陆孝栋(1986)认为“把车开走/开坏”“喝完/喝醉”“推开、晒干”等,这种“V1表示一个动作,V2表示因V1的动作而产生出来的结果”的结构,是一种结果复合动词。认为这是汉语句子结构中一种很特殊的现象,了解汉语语法的这个重要特性,具有双重意义,既能在语法教学上,对于一些困难问题,解说清楚,又能在语法理论上做出贡献。

      德国美因兹大学柯彼德(1991)认为,对始自于《汉语教科书》(1958)的语法体系应进行大的修改,主张突出词法,例如将“动词+结果补语”的句法结构处理为词法构造,也就是说,要将汉语动结式词组当作复合动词,并认为“汉语学生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在词汇里辨别这些‘最小述补结构’,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法。”这是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语法点之一。

      这些汉语教师看到汉语动结式词组所具有的特点,也了解外国学习者学习这种词组所遇到的困难,故而在教学中灵活变通,将动结式词组整体处理,作为复合动词来教、来学,可收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八、国内学界所编学习动结式词组的补充材料

      有鉴于外国学习者对动结式词组学习的困难,为了弥补对外汉语教材的不足,语法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都曾编有学习汉语动结式词组的补充材料,搜罗常用动结式词组,释义并举例,以利于外国学习者理解使用,以济教材之不足。兹举两例:

      侯精一等编著的《中国语补语例解》,是给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动补词组的专用工具书。“著者序”中认为:“汉语的补语用法灵活,语义指向也比较复杂,既是汉语句法的重要特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其句法关系而言,哪些动词、形容词能够与哪些补语组合,哪些动词、形容词不能够与哪些补语组合,这其中虽然不无规律可循,但也往往带有很强的习惯性。”“因此,仅凭抽象的句法规则就很难举一反三。从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出发,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国语补语例解》(日文版)。”

      书中选取1000余条,约1500个义项。“分别举例说明不同义项的动词、形容词与各类补语的搭配用法,旨在通过大量的实例,为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简明、实用的参考。”(侯精一等,2001)这样,外国学习者遇到一个生僻的动结式词组时,在遍查词典而无果后,可从本书找到答案。

      王砚农等编《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也是一部供外国人学习汉语动结式词组的专用工具书。作者在《前言》中说,“结果补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却很少使用它。这并不是因为‘动词—结果补语’的结构形式复杂。而是因为外国人对汉语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易掌握。”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哪些动词、形容词可以做哪些动词的结果补语,自己尝试着搭配一下,又不知汉语中有没有这种动结式,难以判断对错。于是,只好不用。

      词典收集了322个经常作为结果补语使用的形容词、动词及少量词组,以此作为词条。每一个词条下,尽量列出与该词条搭配使用的动词和一些形容词,并配上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例句。例句共约5000个左右,并有英文注释。(王砚农、焦群、庞颙编,1987)

      这两本工具书,为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动结式词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熟悉并最终学会使用汉语动结式词组。

      九、结论与动结式词组教学建言

      动结式,由两个词直接粘合而成,表示动作(或行为)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结果。无论是造词(动结式构词)还是造句(动结式词组),都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形式。对动结式的构成与使用,母语者知道如何搭配符合语言习惯,故而习焉不察。动结式是个能产性很强的结构,不断有新的词组产生。作为动结式词组,词典一般不收。但如果经常使用,形成固定搭配,经过词汇化过程,就会成为词,词典就会收入。如:“看好、抹黑”就已经成为词。

      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于动结式二字词组不知如何搭配才符合汉语习惯,要么出现偏误,要么避而不用。对动结式词组,外国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而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依据本文对动结式词组的认识,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将动结式词组作为生词在词汇表中列出;或者将生词表中有关动结式的结构做两类处理,一类是词典中已收入的二字组动结式的词,另一类是二字组动结式的词组,并将其释义,以便外国人理解使用。这种处理办法在教学中并非一贯到底,一般说来,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学习者对汉语动结式还没完全掌握,尚不会自己构造动结式词组时,起到一些引领作用。到了中高级教学阶段,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熟悉了动结式词组的搭配规律,并能够造出汉语中存在的动结式词组时,教材中再遇见新的动结式词组时,生词表中即可不再列出。

      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语法体系,与供给母语为汉语的人的语法体系,应该有所区别。我们将汉语动补词组作复合动词看待,并建议列入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中,是为了便于外国学习者学习、掌握这种特殊的结构,并不意味着将汉语中出现的动补词组作为词条全部纳入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这样处理,只不过是对汉语语法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灵活变通。数量庞大的汉语动结式词组,还应区别对待。比如以“着(zhao)、见、住、开、掉、成、过、给、在、到”为补语的动结式,因数量较多,一般都会作为语言点,将补语的意义讲清楚,让学习者以类相从,教材可不必将这类动结式词组逐个列出。而由动词或形容词承担动结式补语时,一般应将其看成复合动词列出较好。至于哪些动结式词组可作复合动词列入教材生词表,可参照王砚农等编《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如以“定”为补语的动结式,该书列出常用的11个:“打定(主意)、讲定(工钱)、(电影)看定(了)、(摩托车)买定(了)、拿定(主意)、(这盘棋)输定(了)、说定(了)、下定(决心)、(一口)咬定、(房子)住定(了)、走定(了)”。在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中,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如遇到这些动结式词组,作为复合动词,列入词表,加以注释,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

      本文曾提交第12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5年10月17-18日)。

      ①例(9)-(16)转引自王力(1989:263-265)。

      ②例(22)-(24)转引自李大忠(1996:173),例(25)-(27)转引自佟慧君(1986:212-219),例(28)-(29)转引自程美珍、李珠(1997:189-194)。

标签:;  ;  ;  ;  

汉语动词结双字短语及其教学处理_赵元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