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沿着两条线索掌握列宁的后期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两条论文,线索论文,后期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的后期思想,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思想,是沿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线索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另一条线索是苏维埃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沿着两条线索掌握列宁的后期思想,必须理清各条线索上思想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深刻认识各个过程的特点,并在两者历史地位的对比中,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的后期思想。
一、从思想发展的单一线索转变为两条线索
列宁的后期思想,原本处在单一的发展线索上。只是由于苏维埃俄国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以及无产阶级实践内容的变化,才逐渐地转变为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革命具有世界的性质,即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只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以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以及他的同志们和战友们,普遍地持这种思想。这说明他们的思想处于单一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上,无所谓两条线索的问题。
在准备和发动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列宁也是持这种思想的。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列宁在许多文章和报告中提出,下一阶段的俄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和阶梯,在俄国革命以后必定有全欧洲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鉴于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列宁盼望西方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即盼望俄国革命得到西方革命的响应、支持和帮助(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90页)。这说明,在他看来,当时俄国无产阶级的实践,既是俄国革命的实践,又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由此可以确认,他当时的思想处于单一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线索上。
1918年4月,列宁的思想发展开始由单一的线索转向两条线索。 当时形势的特点,一是苏维埃俄国通过同德国之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喘息时机。二是苏维埃政权平息了国内的反革命军事叛乱,打击了反动资本家破坏生产的活动,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形势。三是西方国家虽然有革命形势,但没有立即爆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上述一、二两个特点说明,苏维埃俄国巩固政权的政治军事斗争已经告一段落,可以把另外的任务即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的任务提上日程。第三个特点则说明,需要把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的任务提上日程,因为掌握了政权的俄国无产阶级不能消极地、被动地等待西方革命。正在这时,列宁提出了上述俄国无产阶级的新任务。他在当时撰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提出:“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能够做到大体上完成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事业,能够做到直接着手管理任务,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应该不愧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最困难的(也是最有效的)任务的人。”(注:(同上书)第34卷,第155页)在他看来,所谓管理俄国的任务,指加强生产管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促进苏维埃国家生产的发展。他还提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注:(同上书)第34卷,第168—169页)显然,在这时,列宁提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以外的无产阶级的另一个任务。之所以说这个任务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以外的任务,首先是因为它的意义不是“革命”,即不是对某个阶级或某种制度进行的革命,而是加强对生产过程与社会秩序的管理并推进生产的发展。如果说革命意味着推翻旧社会的话,那末加强管理和推进发展则意味着建设新社会。说它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以外的任务,还因为在列宁的思想上,它是一个并列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任务。在上述文章的《结论》部分,列宁指出:“国际方面的情况是非常严重、困难和危险的;必须随机应变和退却;这是等待西欧极其缓慢地成熟起来的革命重新爆发的时期;在国内,是缓慢建设和无情‘整饬’的时期”(注:(同上书)第34卷,第186页)。在这里,他既提出了等待西方革命成熟和爆发的任务,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又提出了建设、整饬的任务,即俄国国内加强管理与发展的任务。这说明,在他的思想上,这两个任务是并列的、平行的。由此可见,在这时,列宁的思想开始出现两条发展线索了。
众所周知,列宁1918年春提出的任务,未能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实现。不久,由于国外武装干涉的加剧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泛起,苏俄的历史进入国内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严重危险,因此列宁不能不把苏维埃政权的命运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面临着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他盼望爆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尤其是盼望西方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打击资本主义制度,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消除苏维埃俄国的危险。这样,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未能在两条线索上得到发展,或者说未能在国内建设的线索上得到发展。
1920年底,苏俄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上看,随着1918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一度蓬勃发展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了低潮。另一个重要情况是,世界革命力量同反动势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它的直接表现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已经不敢贸然发动对苏维埃俄国的军事进攻了。从国内看,国内战争胜利结束。苏俄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了国外武装干涉者,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上述国际国内形势给列宁的启示是:由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走向低潮,苏维埃俄国只有单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支撑下去;由于苏俄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又由于国际关系上出现了“均势”,帝国主义国家暂时不会发动对苏俄的战争,苏俄能够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苏俄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注:参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241页)。显然,到这时,列宁的思想重新出现在国内建设的发展线索上。
在这一时期,列宁在1920年11月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首先阐述了国内建设的任务。他说:“只要总的看一下我们所处的国际形势,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仅有了喘息时机,而且得到了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注:(同上书)第40卷,第23页)“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 ”(注:(同上书)第40卷,第24页)显然,他所谓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和“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指进行国内建设的条件和机会。列宁思想重新出现在国内建设的发展线索上,也就重新形成了他的思想在两条线索上发展的事实。
二、沿着世界革命的线索看列宁的后期思想
沿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看,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的思想经历了由“加速革命”的思想到“加速革命准备”的思想,再到“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思想的转变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至1919年3月共产国际一大举行, 列宁持“加速革命”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即已提出,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欧洲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同东方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世界革命的形势;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联合起来,共同消灭帝国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继续坚持了这一思想,并且力图以俄国革命的进展推进西方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西方各国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时说:“我们能够促进革命。我们……将帮助西欧各国人民发动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革命。”(注:(同上书)第33卷,第57页)1918年3月,他在为党的七大起草的有关决议里提出:“代表大会确信,工人革命正在各交战国中不断地成熟,为帝国主义的必然的彻底失败作准备,代表大会声明,俄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将竭尽全力并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手段来支持一切国家无产阶级兄弟的革命运动。”(注:(同上书)第34卷,33页)在共产国际一大期间,他提出, 共产国际的建立是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兆”,是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前兆”。据此,他要求各国共产党人宣传苏维埃制度,推行苏维埃制度,说:“苏维埃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大多数西欧国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注:(同上书)第35卷,第497页)显然,所谓推行苏维埃制度,就是推进欧洲革命和世界革命。以上事实说明,在这一时期,列宁主张“加速革命”,即主张加快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步伐,争取早日迎来这一革命的胜利。
1920年8月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及其以后, 列宁持“加速革命准备”的思想。在前一时期,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发生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但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另外一些国家产生了蓬勃的工人运动,但运动未发展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这说明,欧洲各国尚缺乏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工作。所以到共产国际二大举行时,列宁的思想有重要的改变。他在为大会有关报告起草的提纲中写道:“不是加速革命,而是加速革命的准备。”(注:(同上书)第39卷,第458页)对这一思想,他作了这样的解释:“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还没有为建立本阶级的专政作好准备,甚至往往还没有有步骤地着手这种工作。”“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国共产党的当前任务并不在于加速革命的到来,而在于加强无产阶级的准备。”(注:(同上书)第39卷,第183页)他提出,加速革命的准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在各个国家建立共产党,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要反对改良主义者和“中派分子”,揭发和批判他们的错误,把他们从工人革命运动中清除出去;要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此为手段唤醒、启发和组织工人群众,教育群众充分信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要把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合法手段进行斗争,同时作好应付各种非常情况的准备;要发行共产主义的出版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显然,在这一时期,列宁已经不强调加速革命了。由“加速革命”的思想到“加速革命准备”的思想,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三大及其以后, 列宁持“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思想。在共产国际三大前夕,列宁就共产国际的策略问题给有关领导人写信说:“共产国际必须把策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有步骤地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首先是在旧工会内部。”(注:(同上书)第42卷,第13页)在三大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在欧洲,几乎所有的无产者都已经组织起来了,谁不懂得我们应当在那里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谁就会被共产主义运动所淘汰。”(注:(同上书)第42卷,第29页)由“加速革命准备”的思想到“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前者指进行直接革命的准备,或者说要求作好革命前夕的各个方面的准备,包括领导核心、革命队伍、思想工作、物质手段、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准备,待到革命时机一到,就可执行摧毁旧社会的伟大任务。后者指进行革命准备工作中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即聚集力量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可以说,“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是“加速革命准备”的准备工作,或者说基础性工作。列宁的思想之所以发生这一改变,是因为欧洲的革命形势进一步向低潮滑落,他看到革命在短时间内已无爆发的可能,所以放弃了“加速革命准备”的思想。同时,由于各国机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加强了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同共产党争夺群众,使各国共产党面临失去大多数工人群众的危险,所以列宁向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提出了“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的任务。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期间,列宁在有关信件中论及共产国际的任务时,再次提出:“主要任务仍然是争取大多数工人。这个任务我们无论如何要完成。”(注:(同上书)第43卷,第272页)这说明,“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是共产国际三大以后列宁一直坚持的思想。
十月革命以后,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上,列宁的思想过程是一个由“高处”向“低处”逐渐下落的过程。在上述第一个时期,他主张加速世界革命,以俄国革命推进西方革命,把苏维埃制度推向西方国家,说明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处于十月革命以后时期的最高点。第二个时期,他主张加速革命的准备,而不是要求直接进行革命。与前一种思想相比较,这种思想处于低一层次的位置上。列宁的思想由前者过渡到后者,是由高处向低处下落了一步。第三个时期,他主张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做好聚集革命力量的工作,即要求做好“加速革命准备”的准备工作或基础性工作。同第二个时期的思想相比较,他的思想又向低处下落了一个层次。需要指出的是,列宁思想的逐渐下落的过程,同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由高潮向低潮滑落的过程是一致的,或者说形势的滑落是他的思想过程下落的直接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看,他的思想始终是符合实际的。还需要指出,从十月革命以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列宁思想的下落过程和下落趋向,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因为事实已经说明,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尚没有走到自己的尽头,举行消灭资本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为时尚早,各国共产党应该做和可以做的是“准备革命的基础性工作”。列宁思想过程的下落,使他的思想终于落到了这样一个认识水平上。这样,他的思想更显得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和实践的意义。
沿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看,不难看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的思想仍然带有19世纪世界革命理论的历史传统。这个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其一,从关于世界革命道路的思想看,它带有暴力革命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理论的历史传统。众所周知,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即已提出了暴力革命的理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思考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时,始终继承着这个理论传统。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自认为必须重新提出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或者说把它们提到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从而有利于俄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在建立和巩固共产国际的实践中,他不断地强调这一理论,要求各国共产党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勿庸置疑,在列宁看来,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首先是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以暴力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制度的过程,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
其二,从关于世界革命领导方式的思想看,它带有“必须建立一个世界革命指导中心”理论的历史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的革命实践中认为,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一个指导中心。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写道:“本协会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137页)简言之,国际工人协会应该成为致力于工人阶级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的中心。这里虽然说的是联络和合作的中心,但从马克思主张国际工人协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特点看,他所说的中心实际上是指导中心或领导中心。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实践的。他们除了帮助建立国际工人协会这个“中心”以外,在此以前还帮助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此以后又帮助建立了第二国际即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性的政党或组织,都是它们所处时代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中心或领导中心。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继承了这一理论与实践的传统。他领导建立共产国际,就是为了给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一个指导中心。1919年1月,即共产国际产生前夕,列宁领导有关会议通过的《迎接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呼吁书中写道:“代表大会应当推选出一个经常联系和有计划地领导运动的总的战斗机关,即共产国际的中心,使每个国家运动的利益服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的革命利益。”(注:转引自(俄)费·维·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和共产国际》,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由此可见,在列宁的思想上,共产国际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中心或领导中心。1920年4月,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批评第二国际时指出:各国群众对第二国际不满,“是由于它不善于或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真正集中的、真正能进行指导的中心,一个能在革命无产阶级为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而进行的斗争中指导无产阶级的国际策略的中心。”(注:(同上书)第39卷,第71页)显然,在他看来,只有共产国际才是这样的指导中心。
其三,从关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世界革命路线的思想看,它带有“必须坚决同机会主义作斗争”理论的历史传统。无疑,进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的实践中提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必须同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作斗争。恩格斯1882年10月在给他人的信件中指出:“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只有在完全符合辩证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92页)即认为只有同机会主义作斗争,才有党的队伍的发展,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促进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显然,坚持同机会主义作斗争,也是19世纪革命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历史传统。这一传统也为列宁十月革命以后所继承。1920年7月, 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的报告中指出:“机会主义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工人运动中上层分子的机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必须同这个敌人作斗争,“我们应该下定决心,把各国党内的这一斗争进行到底。这是主要的任务。”(注:( 同上书)第39卷,第220页)这一时期,列宁在领导共产国际的活动中,始终非常突出地强调这个问题。在共产国际一大上,他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在共产国际二大上,他领导大会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要求把公开同机会主义作斗争作为某个政党加入共产国际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共产国际三大上,他继续提出,某个政党成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首要条件,就是同机会主义一刀两断。他强调反对机会主义,是为了保证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沿着正确路线发展。
认为上述列宁的思想带有19世纪世界革命理论的历史传统,一层含义是指它坚持了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层含义即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指它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未改变传统的观念。
三、沿着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看列宁的后期思想
沿着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看,列宁的思想经历了管理俄国的思想阶段和新经济政策思想阶段(注:从1918年春党和国家转变工作重心到1921年春实行新经济政策中间,有一个国内战争的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列宁的思想不属于正常的经济建设的思想,所以不能将它与上述两个阶段列宁的思想相提并论。关于国内战争时期列宁的指导思想,参见拙文:《关于列宁战时非常措施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对某些流行观点的商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管理俄国的思想。他要求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到国内生产与建设上,要求加强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监督和计算,向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学习,利用旧社会过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借鉴美国的泰罗制,根据新任务、新条件来要求和培养干部等等。1921年春,列宁形成和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一思想的内容是,以粮食税和自由贸易的措施改善小农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商业和商品交换作为城乡经济的纽带;允许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通过租让制、租赁制等形式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利用经济利益原则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等等。
沿着国内建设的线索看,列宁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一个逐渐趋向于缓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逐渐地朝易于满足多种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由监督、限制与利用的思想演进为支持、引导与利用的思想。1918年春,列宁主张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措施。这个思想产生于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其内容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采取了这项措施。显然,在列宁看来,“计算和监督”是当时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应该而且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因为它一是可以通过监督的手段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二是可以利用现存的经济关系进行生产。值得强调的是,从字面上看,“计算和监督”即意味着仅仅只是计算和监督,而不是消灭现存的经济关系;不消灭现存的经济关系,即意味着利用现存的经济关系。所以说,这一阶段列宁持监督、限制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列宁关于监督、限制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演进为支持、引导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他主张发展自由贸易与市场,主张从多方面改善小生产者和私营企业主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说明他主张支持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他主张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说明他主张国家引导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主张支持和引导资本主义发展,说明他主张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加以利用。如同他所说的:“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同上书)第41卷,第217页)在这一时期,列宁所主张的对资本主义的利用,前提不是“监督和限制”,而是“支持和引导”。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思想演进的一种倾向:使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宽松。
第二,在如何对待小农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由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思想演进为必须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思想。 从十月革命胜利至1918年春,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将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这一时期,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是“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思想。到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列宁提出必须实行粮食税制,允许自由贸易,对农村供应工业品等等,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当时俄国农民大多数已经发展为具有一定生产条件和能力的小农,小农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体性力量。虽然列宁看到,小农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加强。可是他从俄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战后恢复经济的特殊任务出发,认为必须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小资产阶级不管怎样发展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大工业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小农业。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来鼓励小农业。”(注:(同上书)第41卷,第74—75页)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到列宁思想演进的另一种倾向:使小农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生产能力得以增强。
第三,在如何对待市场与商业问题上,列宁的思想由利用现存市场的思想演进为积极发展苏维埃国家商业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至1918年春,列宁在谈到市场与商业问题时,所表明的思想主要是“取消商业秘密”。他认为,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商业秘密”已经成为资本家进行诈骗和获取惊人利润的手段,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一小撮人的特权和利润而损害全体人民。从这种认识出发,他提出,革命胜利后应该立即颁布一项法律,“取消商业秘密”,即让资本家呈报最完备的报表,让有关的公民团体有权审查任何一个企业的商业文据。除此以外,关于苏维埃国家要不要发展自己的商业,是否应该立即取消商业与商品交换等等,他当时没有直接的、明确的论断。所以要把握这一阶段列宁关于市场与商业的思想,必须有联系地分析他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生产与社会分配等各个方面的设想。如前所述,这一阶段他这些方面的思想是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对其进行“计算和监督”,或者说在监督和限制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利用。从他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到他关于市场与商业的思想,即利用现存的市场的思想(注:参见拙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2页)。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特别是1921年10月以后,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必须发展苏维埃国家商业的思想。所谓苏维埃国家商业,指国家认可、引导、调节和参与的商业。从经济成分上看,既有国营商业,也有合作社商业,还有私营商业等等。发展苏维埃国家商业,指在国家的引导和调节下,使上述各种商业成分合理地得到发展。在这里,列宁思想演进的一种倾向表现为:对苏维埃制度下市场与商业的地位、作用的认识由不太明确到比较明确了,对其发展的措施的设想由不太具体到比较具体了。
第四,在选择企业管理方法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由借鉴美国泰罗制的思想演进为“按商业原则办事”即按经济利益原则管理企业的思想。本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罗创立了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日和合理地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组织制度,即泰罗制。1918年春,列宁在提出执行管理俄国的任务时,要求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他认为,这种借鉴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加以改造”地运用,即既要学习其中科学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内容,又要抛弃其中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这就是他所说的:“我们应当在全国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把这种制度同缩短劳动时间结合起来,同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劳动组织方法结合起来,而丝毫不损害劳动居民的劳动力。”(注:(同上书)第33卷,第131页)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他在提出关于发展苏维埃国家商业的思想时,论述了必须用商业原则即经济利益的原则管理企业的思想。就是“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注:(同上书)第42卷,第191页)“进行计算;获取利润;商业核算。”(注:(同上书)第42卷,第243页)换言之,以利润的多少作为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标准,以劳动成果的多少和优劣作为发放工人工资的依据。为了做到按经济利益原则管理企业,列宁要求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学习做经济工作,尤其是学习经商。这里所体现的列宁思想的演进倾向是:不断地借鉴、学习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
在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上,列宁思想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即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列宁以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正确地认识了俄国的实际。1918年春,列宁提出,俄国是一个小农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国家,相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国家资本主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发生,俄国人民的任务是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可是党内有的人却反对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说:“他们或者是不了解具体事实,看不到实际存在的事物,不能正视现实,或者是只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而不研究目前我国这种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注:(同上书)第34卷,第280页)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用一种新的途径恢复和发展经济,完成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这时,列宁在考虑俄国新的过渡途径时,意识到俄国的实际不同于西方国家。在俄共(布)十大上的报告中,他在讲到过渡问题时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具备了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基础,才能保证实现过渡的任务,“而在我国,第一个特点……就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只占少数,而且是极少数,占大多数的是农民。”(注:(同上书)第41卷,第21页)他认为,由于这种情况,俄国无产阶级需要同小生产者打好多年的交道,这样就有必要在经济生活中实行自由贸易。
在这个过程中,列宁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前所述,在当时的实践中,列宁领导苏俄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国家资本主义是以前的社会主义者没有遇到过的新事物,“连马克思也没有想到要就这个问题写下只言片语,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注:(同上书)第43卷,第83页)在他看来,所谓“自己来找出路”,就是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创前进的道路。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自己来找出路”的结果,无产阶级要以这种精神对待各项事业,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四、两条思想线索的比较及对列宁后期思想的总评价
比较分析列宁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不难发现,一个相同点是思想内容逐渐趋向于追求政治平稳性。如前所述,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上,列宁的思想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高处向低处逐渐下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内容在逐渐地趋向于追求政治平稳性。显然,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由直接进行革命或加速进行革命转向进行革命准备,再转向革命准备的基础性工作即争取工人群众的工作,有利于领导革命的政党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路线与政策、战略与策略,将其置于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有利于更扎实地、更全面地做好革命的准备,有利于选择最佳的时机进行革命,从而有利于革命的胜利。对于领导革命的政党和参加革命的群众来说,上述转变意味着更稳妥、更有把握地进行革命,意味着可以减少革命道路上的挫折和曲折。这证明列宁的思想具有趋向于追求政治平稳性的特点。如前所述,在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上,列宁的思想过程是一个逐渐趋向于缓和即逐渐地朝易于满足多种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方向发展的过程。它由监督、限制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转向了支持、引导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使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更宽松一些;由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思想转向了必须支持小农经济发展的思想,主张使小农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更优越一些。这样,党的方针、政策更容易为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所接受。其结果是有利于减缓阶级冲突和政治动荡,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有利于党和无产阶级通过迂回的途径实现对社会的改造,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能够做到这些,证明列宁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趋向于追求政治平稳性的特点。列宁思想发展两条线索的这一共同点,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比较分析两条线索上列宁的思想,还可以发现,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方面仍然带有19世纪世界革命理论的历史传统,而另一方面则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前进。也就是说,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看,列宁主张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革命的指导中心,主张同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等等,说明他的思想没有脱离19世纪理论的历史传统,没有改变传统的观念,没有把理论推向前进。而从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看,他则以科学的方法与态度认识了俄国的实际,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说明他的思想是创造性的思想。这一区别造成了准确地、明确地对列宁后期思想作总的评价的困难。因为人们沿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线索看,可以评价列宁的后期思想“是仍然带有19世纪世界革命理论的历史传统的思想”,沿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看则可以评价它“是创造性的思想”。笔者认为,克服上述困难的科学方法,是从列宁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中找到占主导性地位的线索,以对占主导性地位的线索上的思想的评价,作为对列宁后期思想作总的评价的依据。
比较列宁思想发展的两条线索,可以发现,俄国国内建设的线索在列宁思想发展的总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这是因为:
其一,从列宁在世时的情况看,2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形势走向低潮以后,俄国国内的建设已经成为列宁关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1921年3月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 国内的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政权工作的重心,已经成为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1923年初,即列宁逝世前夕,他在有关文章中论及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时说:“但是我们关心的并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这种必然性。我们关心的是我们俄国共产党,我们俄国苏维埃政权为阻止西欧反革命国家扼杀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注:(同上书)第43卷,第391页)意思是说,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相比较,俄国共产党和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是更值得关心的问题。既然列宁本人认为国内问题比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更为重要,那么就应该确认,在他的思想发展的总过程中,国内建设的发展线索占主导性地位。
其二,从列宁思想的历史影响看,经得起考验并能长久地发生作用的,是关于国内建设的思想。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无产阶级以及共产党的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未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怎样开展,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和认识。列宁关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了。可是列宁关于俄国国内建设的思想,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的改革开始于农村,首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后,中国采取了允许和支持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的措施,采取了以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措施,采取了发展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我国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在列宁的后期思想里找到思想理论依据。所以,我国学术界普遍地认为,列宁后期的思想和实践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源头。列宁关于国内建设的思想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当时思想和实践的力度大,即列宁当时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才产生出有如此生命力的思想理论成果。既然在列宁后期思想里有强大生命力的是关于国内建设的思想,那么应该确认,在他的思想发展的总过程中,国内建设的发展线索占主导性地位。
如果确认在列宁后期思想发展的总过程中,关于俄国国内建设思想发展的线索占主导性地位,那么就应该确认,列宁后期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即科学地认识俄国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在进行了以上种种研究以后,自然地形成了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总评价:它是具有政治平稳性取向的思想。因为它旨在使无产阶级稳妥地、有胜利保证地进行革命斗争,减少斗争道路上的挫折和曲折;旨在使无产阶级的国家减缓阶级冲突,达到社会稳定,顺利地、迂回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它是具有理论创造精神的思想。因为它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面对俄国国内建设的实际,认识到俄国建设的道路应该有其特殊性;它不囿于书本,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国内建设实践中开拓前进,提出和解决了一个个新问题,实现了思想理论的重大发展。
收稿日期:1997年9月3日
标签:十月革命论文; 苏维埃论文; 列宁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帝国主义时代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历史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革命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第三国际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