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双赢原则的内涵与特点
1999年11月15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美国谈判代表团时说:“正是由于双方从大局着眼,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精神,作了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各种困难,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彼此的分歧,取得了‘双赢’的结果。”[1]美国白宫经济顾问、 谈判代表团成员斯柏林高度评价中美协议时说,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双赢协议,对于美国的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是一个赢,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一个赢,对全球经济也是一个赢。”[2](p.198)不久,“双赢”这个词迅速广为传播,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新名词,也将成为国际社会处理相互关系的一项新的重要原则。所谓“双赢”是指国际社会中作为当事者的两个行为主体,从战略高度出发审视事关双方根本利益的大事,依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精神,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达成互利协议,营造“双赢”(或“多赢”)的结局。
依据上述双赢概念的界定,结合中美两国人世谈判斗争实际,可以发现“双赢”原则具有下列明显的特点:
1.高瞻远瞩,顾全大局。这是实施双赢原则的首要条件和前提。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大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治上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济上双方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发展中美关系不仅能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关系,而且对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两国领导人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两国关系。江泽民主席指出:“发展中美关系不仅是双边关系问题,而且应把它放在世界范围来考虑,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21世纪。”[3](p.18 )美国总统克林顿主张中美合作与交往,反对遏制中国。他说:“我们不能同中国发生对抗或试图对它进行遏制,我们必须在双方达成共识的领域里抓住机会合作。即使有分歧的地方,在我们竭力维护自己利益和价值观的时候,也要同中国合作。”[2](p.39)
2.坚持原则,机动灵活。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在与美国“入世”谈判中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我国在入世问题上坚持3 项原则:(1)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2)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3)中国加入WTO, 其权利与义务一定要平衡。[4]但在不违背三项原则前提下, 在策略上采取一定灵活性。在保护国民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下,尽量适应国际惯例,并借机提高中国的竞争力。如中国同意逐步减少对出口商品的补贴,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打破过去那种只顾保护民族工业的心态。
3.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与WTO规则的要求确有差别。中美在入世谈判中本应平等协商、 妥善解决。但美国故意抬高“复关”、 “入世”要价, 竭力阻挠中国加入GATT和WTO。中美双方经过13年较量,才回到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的轨道上来。首先是中国为了打破中美谈判僵局,主动提出了一揽子让步计划:(1)废除禁止外资参与通讯事业的措施;(2)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3)放宽对柑橘类和小麦等农产品进口的限制。 朱镕基总理对上述让步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符合它的游戏规则,不作让步是不行的。”[2](p.43)当然, 这种让步是有限度的,当美方提出过高要价时,他又警告对方,如美国“要求过多”,要得太急,恐怕什么也得不到。
4.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在中国以何种身份加入GATT和WTO 问题上,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矛盾与分歧。中方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原则立场。但美国不顾中国的实际国情,硬要中国以“已发展的”(developed)国家身份(即发达国家身份)加入WTO,不承认中国是“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两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双方才形成共识:中国加入WTO,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 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求同”的基础上,美方谈判代表直到1999年11月12日深夜,才明智地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化解了长期存在的矛盾,促成两国最终达成互利的协议。
二、双赢原则产生的客观背景
如果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50年代冷战的产物的话,那么,今天国际社会中出现的“双赢”原则是冷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中美两国在“复关”、“入世”问题上13年斗争的经验总结。
1.双赢原则的产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反映。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到90年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潮流。其表现是:(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多地互相渗透,互相依存;(2 )跨国公司正以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3)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市场交易量远远超过世界贸易总量,每年世界贸易总量仅有11万亿美元,而金融市场交易量达500万亿到600万亿美元;(4)信息全球化,引起各国企业管理的空前革命;(5)高科技日益成为变革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动力,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6)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面临各种人类文明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影响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类进入相互依存时代,各国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另一方面各国又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又在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动,导致一系列经济磨擦的发生。面对国际社会出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现象,这就要求各国从世界经济全局出发,运用双赢原则来协调互相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化解矛盾,达成互利协议,营造双赢或多赢的结局。
2.努力发展经济,扩大改革开放,为我国“入世”和实施双赢原则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正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与GATT和WTO的要求也有较大距离, 这就增加了我国“复关”、“入世”的难度。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在中国入世问题上为谋求自身最大利益,故意设置障碍,抬高要价,使我国不堪重负。面对上述严峻形势,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加入WTO作了必要物质准备,为在中美谈判中实施双赢原则奠定基础。(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9 年我国GNP已达83190亿元,折合美元超过一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同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60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949亿美元,占世界外贸出口的第9位:我国进口总额为1658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 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达1547亿美元。[5](2)加大经贸改革力度,使国内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1992年中共在“十四大”上宣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体制与GATT、WTO的要求相适应;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建立了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加强贸易法律建设,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的外贸管理体系。(3)根据本国的国情,平稳有序地开放市场。 我国为达到发展中国家入世标准,已在1991年至1998年间先后8次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原来的23%降至17%,受非关税限制的商品由1992年的1200多项减至384项。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已主动提出取消此类限制的时间表。[6](4)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也循序渐进地采取了许多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已设立171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分行151家,合资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财务公司7家。保险类机构14家、商业零售企业19家。已有9 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开发区经营人民币业务。[6]
正由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积极同世界经济接轨,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加入WTO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中国入世已水到渠成。
3.中国经济繁荣,市场潜力巨大,对世界跨国公司充满了诱惑力。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20多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已引起各跨国公司的极大兴趣。1999年9 月,’99《财富》论坛年会在上海隆重开幕,有60家跻身世界500 强企业的总裁,350多位首席执行官亲临会议,与会代表超过800人,为《财富》论坛举行五届年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届年会主题是“中国的未来50年”。这次年会之所以放在中国举办并以中国未来50年为主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对跨国公司充满了诱惑,而参加论坛的跨国公司总裁们都渴望了解中国,渴望进入中国市场”。与其说是中国需要世界贸易组织,不如说世界贸易组织更需要中国。[2](p.180)
三、“双赢”原则产生的理论渊源
双赢的问世,不仅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而且还有其理论来源。其理论渊源是指导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15项基本原则的综合运用,其中最主要是平等互利原则的深化和发展。
平等互利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普遍的原则。它涵盖两方面的内容:“平等”即各国主权平等、是指各国在国际交往中,不分大小、强弱、贫富,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互利”,是指各国在相互关系中,不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以牺牲他国或榨取他国为目的,而应该兼顾双方的利益,对双方有利。所以平等与互利的结合反映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战后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高,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已踞主导地位。因此,各国普遍要求把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利原则写进国际法。于是1974年12月12日联大通过了由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起草的《各国的经济权利和义务》,集中表达了国际经济领域平等互利原则的主要内容。
按上述文件规定,经济领域中的平等互利原则有以下新内容:各国都有依照人民意志选择经济制度以及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的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不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强迫或威胁;各国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得自由行使此项主权;各国按照其法律和规章并依照国家目标和优先次序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行使管理和监督权力;各国不论政治、经济和制度的任何差异,有权进行国际贸易和其他方式的经济合作,任何国家不应遭受纯系此种差异的任何歧视;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参加包括通过有关国际组织为解决世界经济、金融和货币问题做出国际决定的过程,并公平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各国有权分享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利益,以及加速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7](pp.841—848)
中国代表在中美入世谈判中,一方面运用国际经济领域平等互利原则作武器,开展反对经济霸权主义;另一方面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精神,进行认真而艰苦的谈判。圆满地处理和解决了入世身份、服务贸易、纺织品出口配额和农产品贸易等几个主要矛盾,达成互利的协议。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是中美双方谈判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服务贸易涵盖范围广泛,有金融,电信等。正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业明显迟落,根据WTO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其成员国必须适时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的银行作为主攻的行业之一。只要中国加入WTO,银行的开放是早晚的事。早在1998年4月,美国就中国金融业开出过高要价,中国坚持逐步开放的政策,最后达成的协议是:银行业: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银行在一年内允许其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在2年内许可外国银行经营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在5年内许可外资银行经营中国居民的人民币业务, 允许外国银行设分支机构,取消地域限制与客户限制。保险业:5 年之内全部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地域限制和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至团体险和健康养老险;允许外资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拥有50%的股权。电信方面,中美斗争的焦点是外商在中国电信业投资的份额上,因为它涉及到“主导权问题”,即“管理控制权”。美方要求51%的控股权,中方则坚持以49%为顶限。龙永图说:“双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斗争,到最后一分钟,中方坚决地打掉了美国掌握管理控股权的说法。”[2](p.214)达成了以下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外商可占有49%的投资份额, 在增殖服务、寻呼等服务业占有51%的股权。
纺织品出口配额。纺织品贸易是美国产业的一个弱项,却是中国的优势。中美在纺织品出口问题谈判中,其焦点是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的期限问题,中方坚持输入美国纺织品配额限制须在5年内取消, 美方则坚持至少10年才能取消。经过斗争达成的妥协是:根据WTO原则, 美国将在2005年前取消配额,但在纺织品市场向中国开放前,美国有额外的4年,通过运用防止进口冲击的安全措施以保证一个有序的过渡。[2](p.205)
农产品贸易历来是GATT和WTO谈判中最困难的问题, 也是中美间难度一直很大的议题。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为顾全大局, 在谈判中作出了明智让步,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允许进口美国谷物、柑橘和肉类,为推动中美入世谈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四、实施“双赢”原则的国际意义
这次中美入世谈判协议的达成,是两国谈判代表运用双赢原则所取得的成功范例,它不仅是中美两国13年“复关”、“入世”谈判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且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1.有助于协调和解决南北经济矛盾
南北关系是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它体现在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和雄厚实力,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继续控制和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经济地位,发展中国家已进行几十年的艰苦斗争,它们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中特别运用平等互利这一重要原则,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下,联大连续通过3 个纲领性文献,即:《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由此形成了指导发展中国为建立公正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的共同纲领,从而把国际经济领域中的南北斗争推向了高潮。
当前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南北经济差别存在不断扩大趋势,少数发达国家违背平等互利的普遍原则,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双赢”这个武器,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南北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为扭转南北经济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状态创造条件;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性、地区性南北对话。在谈判中注意调整斗争策略,采取灵活方式,既要与发达国家损人利己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又要讲求实际效果,争取得到更多的实惠。
2.有助于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出现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合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从建国初至197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有过一定的开展,特别是6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提出了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8](p.16-17)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自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80年代初,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8](p.18 )深受广大发展中国家赞同和拥护。
综合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实践,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须把握四个重要原则:(1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充分尊重合作对象的主权,从不干涉它们的内政,从不要求任何特权;(2)恪守平等互利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 在经济交往中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通过合作双方互有所得,既要保障各自的正当权益,又能求得共同发展;(3 )坚持慎重择友原则,在合作前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在合作过程中慎重对友;(4)坚持“守约”重义原则,在合作中必须重合同、 守信用。
3.有助于巩固已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
国际“伙伴关系”是指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平等互利、依存与合作的关系。其共同特点是:(1)不结盟,不对抗;(2)不针对第三者;(3)有共同的利益;(4)着眼于大局,面向21世纪。这种既非结盟又非敌对的合作伙伴关系,无疑是对冷战时期结盟、敌对的国家关系的否定,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大体分为四种类型:(1)中俄建立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中国与泰、韩、加拿大、墨西哥等建立的双边层次伙伴关系;(3 )中国与欧盟、东盟、非统组织建立的地区层次伙伴关系;(4)中国与美、 印、日建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或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进一步巩固已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依据双赢原则,应采取以下对策:(1)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迅速增加自身综合国力, 力争在21世纪内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定位;(2)积极利用已建立的各种形式伙伴关系的框架和协调机制, 与相关国际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协调的新型国家关系;(3 )我国应继续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大力发展与各国的经贸、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强化各种伙伴关系的基础;(4)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使我国在已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中成为重信义、守规则、讲平等的伙伴,为21世纪中国营造良好的世界和地区环境。
标签:时政外交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合作原则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wto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