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价值论文_冯贵贤 张生贵

1.冯贵贤 平乐县人民医院,放射科,542400

2.张生贵 临桂县人民医院,放射科541100

3.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先后采用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和B超进行诊断,最后分别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分析两组方式针对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情况。结果:输尿管结石检出的位置大致出现在输尿管上段、输尿管中段及输尿管下段三个位置,其中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的输尿管结石检出率为96.7%,B超技术的输尿管结石检出率为88.3%,两组检出方式的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具有较高的输尿管结石检出率,是输尿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输尿管结石;临床价值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诊疗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血尿、胃肠道反应、腹部刺痛等,临床诊断中常采用X线和B超的方式进行病情诊断,但是受到输尿管结石的性质、结构以及腹部胀气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该方式的检查效果并不理想。而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及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克服肠道胀气、结石性质以及结石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在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检查效果。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判断输尿管结石的症状,以此分析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0.32±11.67)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腰背酸痛、血尿、尿急、尿痛及腹部包块等症状。患者先后进行B超和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诊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1.2.1 B超检查

安排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患者的腹部位置进行B超检查,该仪器的频率设置为2.0~6.0MHZ,检测探头采用宽频模式。

1.2.2 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

采用德国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螺旋CT机容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输尿管结石诊断。扫描之前嘱咐患者快速饮水800mL左右,待其膀胱充盈后,安排患者取平卧位,分别对其进行肾动脉期、肾实施期、排泄期以及全尿路平扫扫描,扫描过程一次屏气完成。扫描仪的参数设置保持在:电流300mA,电压130KV,螺距1.20mm。层厚5.0mm,扫描旋转时间设置为0.5S。所得的数据于图像重建后在工作站进行冠状多平面重建,以任意角度进行旋转分析,选择最佳展示层面,并用曲线沿输尿管进行画线,是患者的肾、膀胱、输尿管等一侧全尿路呈现在一幅图像内,完成曲面的重建。所有CT图像由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独立观察,并确定输尿管结石的大小以及临床分级,临床中的级别标准为:1级≤5mm,2级6~9mm,3级≥10mm。

1.2.3 观察指标

分别将B超和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与手术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判断两种方式对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大小。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 P <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如下表:

三种检查方法用于输尿管结石检查的检出率对比[n(%)]

在B超检查结果中,60例患者共检出输尿管结石53例,其中17例位于输尿管上段结石,26例位于输尿管中段结石,10例位于输尿管下段结石,结石检出率为88.3%,而在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的检查结果中,60例患者中共检出输尿管结石58例,,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20例,输尿管中段结石27例,输尿管下段结石11例,结石检出率达到了96.7%。采用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检出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检出率,两种诊断方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输尿管结石一般属于草酸盐类或者磷酸盐类的阳性结石,患者常出现腹痛、血尿的临床症状,并且多伴有尿路感染或则梗阻等并发症。在临床诊疗中,常采用体检、化验、X线及B超等临床检查来完成输尿管结石的病情诊断。目前,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主要采取螺旋CT检查,但是由于螺旋CT检查受一定外在因素的影响,诊断的准确率不够高,而近年来,重组技术的成熟,极大的弥补了螺旋CT检查的不足。临床研究表明,由于输尿管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存在3处生理性狭窄,如果在结石排除过程中没有讲过详细明确的结石诊断,将会导致输尿管发生梗阻或扩张,引发输尿管积水病症的发生。因此,尽早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及其病症特点对其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手术的风险率。临床诊断中采用的B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辐射的优点,并且价格便宜,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由于输尿管位于腹膜的后方,周围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覆盖较多的软组织和脂肪,B超检查并不能完全将输尿管的生理结构显示出来,另外,部分肥胖患者的脂肪多且软组织厚,导致拍摄出的B超图像不够清晰,不利于对输尿管结石展开全方位的诊断分析。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相对于B超检查来说,其检查速度较快,一般10S左右就可以完成全腹部的扫描,并且能够排除脂肪组织及软组织等因素的影响,采用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扫描拍摄的图像进行再次重建,并且分辨率高,有助于诊断医师较轻易的观察到输尿管中存在的高密度阴影,但是螺旋CT扫描输尿管后处理图像重建的过程中对输尿管扩张积水依赖性大,一般来说,输尿管扩张积水越明显,其图像重建显示的输尿管效果也清晰,比如,事先嘱咐患者在检查前饮用大量的水,使其膀胱在短时间内充盈,患者的输尿管及肾盂迅速扩张,以增加CT相应的成像效果。在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中,B超的检出率为88.3%,而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的检出率达到了96.7%,说明采用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具有更加良好的检出效果。

综上所述,螺旋CT扫描结合重建用于输尿管结石的检查更加简便有效,不仅可以全面的显示输尿管结石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准确区分结石的位置及其临床分级,对临床诊疗输尿管结石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平清. 多层螺旋CT输尿管三维成像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2015,08:44-45.

[2]魏旭,尹永华,赵志清,莫金潮.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14,09:1454-1455+1510.

[3]郎志国,陈健,隋长平,吴巍. 输尿管结石应用CT与B超诊断的价值对比[J]. 中国医药指南,2014,34:182-183.

[4]Shi H H, Ling-Juan J I, Qian X Y, et al. Diagnosis in the ureteral tiny calculi with multislice spiral CT image post-processing[J].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4.

[5]李宏岩,王志新,孔祥波,霍威,邢媛媛.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输尿管梗阻诊断的价值[J].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4,06:343-346.

论文作者:冯贵贤 张生贵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4

标签:;  ;  ;  ;  ;  ;  ;  ;  

螺旋CT结合重组技术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的价值论文_冯贵贤 张生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