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生不逢时的璞玉浑金论文_翟霞

一颗生不逢时的璞玉浑金论文_翟霞

——浅议李白

甘肃省徽县伏家镇中心小学 742308

摘 要:李白,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文坛天才,有着绝世的才华和“济沧海,安社稷”的伟大抱负,一生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他想凭借自己的才华碰到一位独具慧眼的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他进入朝廷,然而,在经朋友推荐后进入朝廷的他,孤傲自信,心性耿直,由于“僰文”一事,他受权奸们的陷害而被迫离开朝廷。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年迈的他却时时想着请缨从军去“济沧海”。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最后却不得不泪洒黄泉。究其原因,只能是李白生不逢时,未能遇到像李世民那样识人善用、不计前嫌的贤君明主。作为现代人,我只能与李白共慨!

关键词:文坛天才 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中亚细亚巴尔喀什湖以南),五岁时被父亲带到了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故又以青莲居士自称。自幼天资聪慧的他在十多岁时就怀有“济沧海,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弻,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秘书》)的远大理想。

常常把自己比作大鹏的李白为了这些抱负和理想,除了致力于文学的钻研创作外,他还非常喜欢剑术。但是由于他曾在青城山隐居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感染,于是又具有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的思想和以后功成身退的处事态度:“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李白又有着奔放的性情和豪迈旷达的性格,他想觅天下美景于眼底,踏世间圣地于脚下。在这种性格的驱使下,本来好侠、好仙的李白从二十岁(721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首先遍览了四川境内的名山大川,如峨眉山、青城山、成都等地。他恃才自傲,根本不愿走阶梯般的科考程序,想“一步登天”,于是从二十五岁开始便走出四川,漫游全国,想凭借自己的才华碰到一位独具慧眼的地方官直接推荐他进入朝廷——天子脚下。

公元742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终于被他的道士朋友吴筠直接推荐到朝廷,实现了当初的愿望。但一点都不了解朝野之险恶的他根本就没感觉到晦运正跟着向自己降临,却高兴地认为自己施展抱负和理想的时候到了。他哪里会知道长安仅三年却把他的人生目标几乎毁灭殆尽?这也是李白不敢想象的。

由于李白的文才早已传到朝中文人才子耳中,所以当时已年届八十多岁高龄的大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首先慕名前去看望李白。李白也非常尊重老人,就高兴地把自己的力作《蜀道难》作为见面礼送给他。贺知章接过边读边喝彩,读到佳处,拍案叫绝。读完诗,贺老也高兴地把皇上御赐给自己的一只金龟反赠给李白,可见他对李白是何等爱惜啊!之后看着气质不凡、一表人才的李白,脱口赞他:“真乃天上谪仙人临世也!”于是“谪仙”的称号不胫而走,誉满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也认为李白的文章是“道德文章,非常人能比”,就用特殊的礼遇招待了李白:封他供奉翰林。本来恃才自傲的李白,不知“轻重”,就越发得意起来,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这也是李白自取“灭亡”的必然之象。本来唐玄宗封给他的翰林一点实权都没有,和现今的私人秘书差不了多少。

李隆基是好道术之人,历史上有名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被他召进宫为自己传授长生不老之术。他把朝中大小事情交给权相李林甫、宦官高力士等。因这些权奸们非常看不惯李白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态,于是就想方设法排挤李白,所以非常蔑视权贵的李白在政治上根本得不到重视。渐渐地看透权奸们险恶行径的他,除了整天与诗友聚会借酒浇愁外,也伺机要抱负这些权奸。正好天赐良机,不多久,有南方少数民族进犯,战表发到朝廷,惊慌未定的唐玄宗根本无法识得战表之文。满朝文武一个个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为什么呢?原来表中尽用的是僰文(即蝌蚪文),唐玄宗龙颜大怒,骂满朝文武都是酒囊饭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有人举荐说翰林学士李白可能识得,当下唐玄宗又“龙颜大悦”,叫赶快把李白请入殿来。当李白把表书一看,心里就乐了,原来此表文用的尽是自己年轻时就学会了的蝌蚪文呢,难怪他们都不认识。就暗想:不趁此机会出一口恶气,更待何时?于是他就对唐玄宗说:南蛮表中说要天朝免其一切税务并无条件送他们十座城池,否则的话,他们的百万大军将会荡平天朝。

慌了神的唐玄宗忙问如何是好,李白说:“这有何难,我立马写一份回书,不但可退下眼下进犯之蛮兵,而且让他们对天朝年年进贡、岁岁朝安。但我有三个条件,不知圣上能否答应?”唐玄宗忙说:“只要爱卿能退得蛮兵,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我也依得你。”假如这时候的李白向李隆基要官、要金银、要土地他都得答应,但是孤傲自信、心性耿直的李白却要了三个自毁仕途的条件,他以为通过此事,皇上定会重用他。其实不然,事与愿违。他说:“第一,我要睡在皇上的龙床上;第二,要杨贵妃磨墨;第三,要高力士为我脱靴搔痒,但在这之前我必须喝一杯好酒。”唐玄宗虽然当时因需要而答应了他,但也气得够呛。这就是历史上被后人编成戏剧《李白醉写黑蛮》流传至今的佳话。

虽然这次借机醉酒“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而出了气,但是李白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次醉酒却醉掉了自己的一切抱负。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已风烛残年的李白在奔忙中写下了大量反映战乱的诗篇,后又于756年参加了永王李陵的起兵事件,因其兵败而株连九族入狱,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受尽饥寒和皮肉之苦。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三峡遇赦,就辗转于宣城、历阳等地。上元二年(761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李白,不顾病魔的缠身和六十岁的高龄,在听到李兴弼率大军征讨史朝文的消息后,还想着请缨从军济沧海,这是何等悲壮的风骨啊!......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李白,虽然与世长辞,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但他的灵魂却永远活在他留给世人的“惊风雨”、“泣鬼神”的一千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由于他一生具有太强的浪漫主义精神和非常反感权贵的性格,而促成他前半生诗风的飘逸和豪放。也正是因为他独具了这两种特点,而促就了自己后半生的悲惨和诗风的伤感。“诗仙”这一称号,李白是当之无愧的!李白一生爱饮酒,而且每饮必醉,最后亦必有诗出。他与时人贺知章、李适之、崔宗文、李琎、苏晋、张旭、焦遂八个被冠以“饮中八仙”的美誉。杜甫为此也作出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由此看来,李白不仅是“诗仙”,这酒仙也当之无愧了。

但李白为什么这么爱饮酒呢?他的诗作中又为什么很多次地有“明月”呢?而酒后之作中的“明月”又多出在天宝元年以后,究其原因,这主要归功于他一生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刚直不阿且好游天下的旷达性格,其次就是他对月亮情有独钟。从他的“明月”中,还可以明显看出:他是每逢明月必赏之。他前期的作品中虽然也多次地提到明月,但那些“明月”多是寄托了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同情之情,如《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等,也有对当时景物的对比和衬托,如《秋浦歌》等。其期作品中的“明月”较前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他在长安三年和愤然离开长安之后。较典型的就是《月下独酌》四首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这两首作品中都同时提到了酒和明月。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时候诗人笔下的“明月”已成为他无话不说、赖以生存、亲密无间的朋友了。因为他一生太过于孤傲,所以他看着世间的一切太俗。这样,一切太俗的事物(包括人)就当然和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在朝廷遭遇冷淡被迫离开后。于是,愤世嫉俗、醉酒作诗就成了他后半生排遣孤独情绪的唯一途径。

应该说,李白的一生是出类拔萃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且时刻想着怎样报效国家的爱心,又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股侠骨义胆之正气。

参考文献

[1]《秦安名人胜迹》。

[2]《秦安史话》。

论文作者:翟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一颗生不逢时的璞玉浑金论文_翟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