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大学毕业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3月北京大学团委对本校96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去向、择业取向以及对校园生活评价。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全校28个系、院,进行了严格的系别和性别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40人,占63.9%,女生79人,占36.1%;共青团员178人,占81.3%,共产党员36人,占16.4%,群众5人。在专业分布上,经济类16人,占7.0%,文史哲类27人,占12.3%,外语类17人,占7.8%,其它社科类19人,占8.7%,理工基础类98人,占44.7%,理工应用类42人,占19.5%。
在家庭住址上的分布见下表:
表一 家庭住址的城市分布
北京:39人,17.8%
其它省会城市:37人,16.9%
其它大中城市:40人,18.3%
小城市(镇):75人,34.2%
农村:28人,12.8%
表二 家庭住址的地区分布
沿海地区 89人,40.6%
中部地区 65人,29.7%
边省地区 43人,19.6%
其它地区 22人,10.1%
二、毕业去向:读研、工作、出国
读研、工作和出国是学生毕业后的一般选择。今年的具体情况是,保送研究生的有65人,占29.7%;有45人(20.5%)报考了研究生,同时又在找工作;只是找工作的有66人,占30.1%;而申请出国的也有43人之多,占19.7%。对此我们作如下分析:
1.读研心态中的实用理性。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既使对于有名牌之利的北大同学而言,同样也面临着困难。读研虽然要花去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即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要付出机会成本,但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这一事实无疑是有吸引力的,读研的学生预期这将是一笔不小的产出。在选择读研的同学中,包括保送研究生及考研的同学,共108人,有52.8%认为自己读研是为将来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当然对于选择读研的同学来说,将来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对学术的喜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37.9%的同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读研。
除去上述两个方面,读研还有其它一些理由。有人是为了摆脱冷门专业的不利(13.0%),有人是为了避开找工作的压力(25.9%),有22.2%的同学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时间,准备出国。
2.工作心态中的观望态度。除去一些边考研边找工作的同学作了两手准备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决定毕业后直奔工作岗位,这并不是因为考研的人太多,压力大,考研又太累(只有7.8%的同学是为此),更不是因为认为本科知识已经够了(3.9%),而是另有它因。调查显示,一部分同学觉得自己不适合搞学术,没必要考研(占33.8%);同时,有22.1%的同学想早点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因为觉得现在工作机会好而不能错过的占10.4%,而决定先到社会工作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的则有71.4%,这一相对的优势突出地表明许多同学在毕业之际对自己的未来尚未完全定位,还希望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3.国外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对出国学生的吸引。相对而言,有19.3%人想申请出国,比例是很高的。或许他们中有的难以如愿,但至少在意向上有这样的想法。因为看到别的同学申请出国,自己也想试试的有4.7%,而一直梦想在国外寻找发展的有44.2%,认为国外的教学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成才的则有76.7%,这突出地反映出国外的环境、国外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想出国的同学的吸引力,也反映出同学对自我成才的渴望。其中有14.0%的同学愿意学成报国,23.3%的同学因为国家更重视洋博士而选择出国。总体来看,选择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成才对于这些具备一定出国能力的同学而言,也是在个人成长与成长环境之间的优化选择。
交互分析还反映出性别在毕业去向选择上的些许差异。在考研和工作的选择上,女生相对更倾向于后者。具体数字是:男生中在报考研究生的同时还找工作的同学占本性别的26.4%,女生则是10.1%,男生高出女生15个百分点;而女生中在毕业后只是找工作的占本性别是40.5%,男生则是24.3%,女生又高出男生1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可能说明在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上,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作了两手准备,考研与找工作并举,而女生则相对余地较小,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女生毕业后找工作较易。
毕业去向与专业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经济类的同学已经确定工作的占本专业的75%,而文史类有44.4%,其它社科类有52.6%,理工基础类有16.3%,理工应用类有21.4%,外语类有41.2%。这是由于经济类学生毕业后就业相对容易所致,这一点,也可从16.3%的理工基础类学生毕业后直接找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
相应地,理科类学生毕业后读研(包括保研、考研)、出国的比例要远高于文科类。特别是在出国上,理工基础类的有32人,占本专业的32.7%,而经济类为0,文史类为11.1%,其它社科类为5.3%,理工应用类为14.3%,外语类为0。不难看出,这可能是由于理工基础专业的深造条件与就业条件不好而迫使这些同学到国外寻求发展。
毕业去向与家庭住址的交互分析也很能说明问题。北京的同学由于地缘等原因,选择工作与出国的较多,分别是为33.3%,43.6%,而除农村外其它地区的同学则在各项上没有明显差异。农村的同学毕业后的去向则相对比较集中,保送研究生的为42.9%,有35.7%准备毕业后直接工作,而在考研的同时也在找工作的有21.4%,看来,农村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农村同学毕业后选择还有一定的影响乃至限制。城乡的差别在这一点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三、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
每个人在择业时都有自己的期望,或希望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或希望能够学有所用,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等等。对未来工作的这种期望在毕业去向、工作单位、工作地区、工作城市的选择上都能很强地反映出来。调查显示,经济收入在择业时的主导性作用相当明显,同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该说,对于每个人来讲,这二者能兼顾是最好不过的。而问题在于,在实际中当二者不可得兼时,重心究竟向哪一边倾斜呢?这恐怕也是一个既现实又很难应付的问题。
共有206人回答了“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结果如下:经济收入,73.3%;发挥才能,50%;兴趣爱好,36.4%;工作环境,34.5%;专业对口,28.2%;社会地位,18.0%;升迁机会,14.6%;住房,13.1%;社会需要,8.7%;学习环境,7.3%;生活方便,6.3%;离家近,4.9%;其它,6.3%;
与经济收入的主导地位相对应,毕业生对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颇为青睐,在回答“满意的工作单位”这个问题的198人中,分别为51.5%和29.3%的人选择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而机关、高校由于收入稳定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分别为29.8%,21.2%),除此之外,国有贸易公司为19.7%,科研单位为19.2%,工业企业为5.1%,报社为6.6%,部队为1%等。
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异也通过经济收入这个因素而凸显出来。在回答“您最希望的工作地区”这个问题的143人中,有81.8%希望到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只有10.5%,边省地区更少,只有2.8%。“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很普遍,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部、边省地区却受到了冷遇。
相应地,北京和深圳成为大家理想的选择地。在回答这个问题的188人中,希望在北京的有69.1%,希望到深圳的为13.8%,希望到其它省会城市、大中城市的分别是为12.8%、11.2%。而小城镇、农村却居于被冷落的地位,各只占1.1%。北京作为首都,其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大,为留在北京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相对而言,表明能力、水平等的外在因素则显得不那么为同学们认同,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学生干部:21.4%;党员:13.3%;辅修专业:7.7%;发表过文章:3.6%;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5.6%;奖学金及其它奖励:14.8%。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的个人认识与社会要求的距离。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只要个人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就会被社会所欢迎。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它凭什么才能确认一个人是否具备合适的素质和能力呢?只能靠个人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与外在因素的完美结合,即它们不得不用外在表征条件作为衡量个人知识水平、素质与能力的标准。不可避免地,许多没有做到高素质、高水平与外在表征条件完美结合的个人将会遭到怀才不遇的冷遇。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为用人机制的欠缺,而个人在认识上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1.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包括系里)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满意度较低。在回答学校(包括系里)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这一问题的197人中,有62.9%认为“应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这更多地反映出同学们对学校当前专业、学科设置的不满,认为当前的这种设置对自己的就业造成了一定障碍。认为“应主动向用人部门推荐”的有54.8%,认为“应多联系有关单位,举行人才交流会”的有52.8%,这两点表明同学们对校系有一定的依赖性。其它还有“搞好就业指导活动”:40.1%,“应从新生入学开始,搞好就业教育、职业教育”:40.6%,“及时向同学们介绍、分析国家就业形势,发展形势及有关政策”:17.8%,“扩大系专业的知名度”:31.5%。
但是,毕业生对学校当前所做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在回答这个问题的186人中,没有人表示很满意,表示比较满意的有20人,占10.8%,表示一般的人80人,占44.6%,表示不太满意的有52人,占27.9%,表示很不满意的有31人,占16.7%。看来,学校(包括系里)还应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学校(包括系里)工作的低满意度与以其应做工作的期望也可从其它方面反映出来。例如有75人认为“找工作全靠自己,学校(或系里)并不能帮什么忙”。与此同时,有83人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单凭自己还不行,学校系里应提供必要的帮助”。还有5人认为“找工作这么难,还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好”。
而对这一现象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则是在找工作(指最后确定)的途径上。在回答这个问题的93人中,有25人(26.9%)通过招聘会,有17人(18.3%)通过系里(学校)提供的单位,二者总和为42人(45.2%),同时有25人(26.9%)通过父母或亲戚朋友,有2人(2.2%)通过老乡关系,有24人(25.8%)是自荐,后三者总和为51人(54.8%)。
2.求职路上多艰辛。在我们于3月底开始这项调查时,在收回的219份有效问卷中,有118人已经开始找工作。其中在去年暑假之前就已开始找工作的有6个人,占5.1%,在上学期开始的有73人,占61.9%,在这个寒假开始的有39人,占33.1%。
在求职中,有66.4%的同学遇到了“缺少过硬的社会关系”这一障碍,有41.5%的同学因为“获得信息不够及时,信息量也不够”而受影响,有59.3%的同学因“所学专业不太适应社会需要”而倍感苦恼,有39.0%的同学因为“国家现行体制的某些约束”而难以如愿,有35名女生(29.7%)在求职过程中遭到了“性别歧视”的待遇,有6个人遇到了其它困难(如不是党员,个人能力不够等)。其中特别有35名女生受到“性别歧视”的待遇,比例之高让人深感不平。
四、大学生活:收获与缺憾并存
对于“四年本科生活的回顾”这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一般都偏向中性,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成功的四年,但这四年也并不是白白浪费。在回答这个问题的207名同学中,有7.2%的同学认为“成绩显著、学有所成”,有62.8%的同学认为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有38.2%的同学认为基本上没有虚度”,只有1个同学后悔浪费了几年时光。
我们特意询问了同学的大学生活有何缺憾。在回答这个问题的207名同学中,认为“没有搞好学习”的有11.1%,有66.2%的同学对“没有能全面地充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很感遗憾,有28.9%的同学遗憾“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奋斗方向”,有20.8%的同学为“没有过真挚的感情经历”而遗憾,有18.8%的同学感叹“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
应该说,这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事都是个人的事,由个人负责。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可以使后来者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大学生活,从而在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少一些缺憾,多一份收获。
五、对自身群体的评价
我们首先问到北大学生的优秀品质,调查结果并未显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在回答这个问题的200名同学中,有25%的同学认为是“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有25%的同学认同“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有39.5%的同学认为是“敢于展示自我态度”,有25%的同学认为是“高素质、高水平与谦虚、不骄的和谐统一”。而在有其它看法的14人(7%)中,基本上都表示上述素质本该为北大学生所具备,而现实中却没有。
相比较而言,对北大学生的缺陷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在回答这个问题的205名同学中,有42.4%认为是“眼高手低”,有31.7%认为是“散漫”,有22.4%认为是“好高骛远”,有21.9%认为是“不协作”,有18.5%认为是“狂傲”,有10.2%认为是“表现欲太强”。基本上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语言上的强者、行动中的矮子,是空头理论家,光说不做,或能说难做;一是自由、散漫,北大学生历来以自由、民主为自豪,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自由走过头而成为散漫、不协作等。
六、我们的母校
在调查的最后部分,我们还问及了毕业生们对母校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调查结果在满意与不满意方面均有明显的集中趋势。通过对比我们将会看得更清楚。具体结果如下(有210人回答了满意方面,有211人回答了不满意方面):
我们对“您最想说的一句话”做了简单的归纳:①为学校的前途担忧,对学校的现状不满,为学校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发展而不满和担忧;②为自己成为一名北大学而自豪、而庆幸,并且表示,若再给一次机会,还来北大;③其它方面,以牢骚居多。
标签:大学论文; 北京大学论文; 求职论文; 考研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深圳找工作论文; 研究生论文; 读研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