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以实效为中心&以“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设计为例_数学论文

以生为本,重在实效——例谈“生本化”教学流程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实效论文,流程论文,例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江苏省扬中市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以“生本教育”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改革,通过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善学、乐学.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展示、质疑辩论,而这皆源于“生本化”的教学设计.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尝试对“生本化”教学流程进行分析.

      “生本化”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生本化”教学流程设计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为基础,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的部署,其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经历过程的能动性、体验性,与他人合作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使效益最优化.

      “生本化”教学流程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生本化教学流程

      1.预学——明确起点,准备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并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预学是了解学生先前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预学.

      首先,预学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启学生的活动经验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感受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其次,预学的重点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回忆相关的知识、技能,唤醒已有的活动经验,激活相关的思想方法.

      问题1:如图2,已知∠ABC=∠DEF,∠A=∠D,要使△ABC≌△DEF,则需增加的一组相等的边可以是:

      (1)________;(应用全等判定方法________.)

      (2)________;(应用全等判定方法________.)

      (3)________;(应用全等判定方法________.)

      想一想,还能添加什么条件使得两个三角形全等?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和你的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3,已知∠D=∠B=90°,要使△ABC≌△ADC,可以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

      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知识层面、方法层面、活动经验层面.)

      

      【设计说明】本环节为了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题组训练为抓手,题目设置采用1个知识点或2个知识点的简单综合,展现平移、翻折这两个全等变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以便为下面的自学、助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2.自学——依托学案,自主学习

      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生本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学生能动的独立接触新知、自主尝试、自我思考的过程.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形成,将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而受益一生.

      首先,是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学案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强调的是“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案设计要立足于中下等基础的学生水平,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对问题的设计要本着“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的原则来进行,应尽量多设台阶,且将阶差尽量缩小,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体现知识提升的过程,在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由问题入手,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文本分析,以及归纳、演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次,利用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个别辅导,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数据处理等过程,让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以便在此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供及时的关心和鼓励,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指导、介绍方法,同时应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监控.

      问题3:选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进行拼图,然后画出草图,根据图形设计一道题目,并由同伴写出题目的解答过程(如表1).

      

      问题4:如图5,已知△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C、D三点共线,连接AD、BE,AD、BE相交于点H.

      

      (1)△ACD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与△BCE重合?

      (2)AD=BE吗?怎样证明?

      (3)求∠AHB的度数.

      (4)连接HC,HC所在直线是∠BHD的平分线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说明】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有一句名言是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题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拼图,观察和体验图形的变换特征(平移、翻折、旋转),利用素材自行设计问题、解决问题,为助学环节做好了铺垫工作,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自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

      

      3.助学——生助师导,合作学习

      助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生生、师生之间互助互学(对学、群学)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课型,灵活采用生讲师评、生讲生评、师讲生评等方式,多渠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环节可分为两块,即生助及师导.“助”即学生之间自觉主动的互助,“导”即教师有效、恰当的指导和点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的导、学生的互助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I)生助——成果展评

      首先,通过有明确任务分工的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小导师”的作用,各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在交流过程中讨论、协商,使信息得到聚合、整理和加工,集中并及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对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并及时提醒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采用组内推荐与教师随机点将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代表将上述学习的成果及疑问在全班交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点评.

      (Ⅱ)师导——点拨引导

      教师根据预设和“生助”环节的反馈,对重要的概念,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精讲,加深学生对探索知识的理解,并利用一两道典型例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具体要求:教师精选例题、点拨精当.

      例题的选择要做到:

      ①例题要能揭示解题规律;

      ②例题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例题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联想,同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③既要知识覆盖面大,又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

      每道例题一定要经历自主学习、组内讨论、课堂展示这三个阶段.最后的要点归纳,可以采用学生小结、教师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进行.

      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问题3的自学成果,推荐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所得的图形和问题,其他小组成员进行选择并证明,由出题小组成员评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活动2:将问题4拓展:如图7,已知△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C、D三点共线,连接AD、BE,AD、BE相交于点H.

      

      (1)问题4解决后,在知识、方法、经验方面你有什么收获?

      (2)连接FG,你又有什么发现?

      (FG//BD,△CGF是等边三角形.)

      (3)若点P、Q同时分别从点A、B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射线AD、BE运动,连接PQ、CP、CQ,试判定△CPQ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4)你还能提出哪些有趣的问题?

      (5)如下页图8~11,若保持△ABC不动,将△ECD绕点C旋转一定的角度,其他条件不变,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图形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独立拼图,自我设计问题后,一一对应互换证明,4人小组内再进行交流,并选择旋转、翻折的拼图或有特色的图形进行展示,全班证明,由供题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做综合点评.对于问题4的拓展,整体到局部,感悟一图多用、一题多交,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分析和思考问题,进一步感悟翻折、旋转在解题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助学”阶段一般操作流程如图12所示.

      

      当然自学、助学两个环节的各个部分不一定要按照上述顺序完成,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型、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和调配.

      4.悟学——测评感悟,完善学习

      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经过上面的三个教学环节后,师生必定会形成或多或少的经验,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上面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感悟.

      悟学环节包括三个方面,即检测反馈、拓展延伸、评价感悟.

      (I)检测反馈

      精心设计课堂检测题,紧贴教学内容,注意检测题的深度、广度、难度,且题目难度有梯度,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习题均可适当选作检测题,但必须与本节课关联度大(如将例题中的图形变换位置,或者交换条件与结论,或者简单地拓展与延伸等).

      问题5:如图13,已知AD⊥AB,AE⊥AC,AD=AB,AE=AC,则下列结论:

      ①∠DAC=∠BAE;

      ②△DAC≌△BAE;

      ③DC⊥BE;

      ④MA平分∠DME;

      ⑤△BMC≌△CEA;

      正确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问题6:如图14,AB=AD,AC=AE,∠DAB=∠CAE=50°,连接DC、BE,交于点O.

      (1)△ABE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与△ADC重合?

      (2)CD=BE吗?怎样证明?

      (3)求∠BOD的度数.

      (4)连接AO,OA平分哪个角?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说明】本环节将问题4中的等边三角形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并变换图形的位置,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适度地反馈练习既有利于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Ⅱ)延伸拓展

      根据教学实际,拓展迁移,巩固提高.选用的题目不是本节课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应有一定的深度、灵活性,可以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悟出方法,提升能力.

      (Ⅲ)评价感悟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两部分.师生自我评价可分为4个等级(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去认定;师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评价,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师生、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完善学习.

      感悟包含两个方面:生悟,即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感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心感悟,把握知识的内涵,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通过自我建构,体会数学思想,形成基本活动经验.师悟,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是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检阅、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从而做到反哺课堂,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悟学阶段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及时记载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

      (1)通过上面的探索,你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否以知识点或题型给上面的习题进行分类?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3)对你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做一个合理的评价,对你的同伴有什么评价?

      (4)老师和同学说的你都明白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的?

      悟学阶段的具体流程如图15所示.

      

      5.固学——作业超市,巩固学习

      固学是通过设立作业超市,分层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可按照定内容(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定范围(完成自己所选内容)、定目标(放手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加以研究)的原则,让学生在所列的作业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为有能力完成的1种或几种,自主完成.设立作业超市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感.

      “生本化”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显然其不是唯一有效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顺势而为、灵活运用、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标签:;  ;  ;  ;  ;  

以学生为本,以实效为中心&以“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设计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