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需求论文,原因论文,资本主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1-0012-05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一些学生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并由此引发经济危机,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也会有这种现象?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一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由此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其与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区别。
一、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一般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本身的作用,存在着可能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诸种因素。这些因素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
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得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商品流通,从而打破了物物交换只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行的限制。这样,交换内部原有的统一分裂成买与卖两个阶段。这种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一方面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买卖脱节,使商品流通中断成为可能。在这种条件下,商品流通并不必然会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而是有可能出现需求不足的现象。
2.货币支付手段和信用扩展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链条。如果其中一个生产经营者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商品生产和经营无法顺利进行,从而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造成商品流通中断,使出现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即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本和货币汇集起来,并对其进行再分配。信用的发展使生产过程同流通过程相分离,生产资本的周转在形式上不再受商品实际进入消费过程的限制,甚至不受资本周转的限制。这一方面大大地缩短了流通时间,另一方面会给直接生产过程发送虚假的需求信号,从而刺激生产的盲目发展。信用关系使生产各部门间普遍形成一种支付连锁关系,连锁关系中的某一环节一旦发生中断,必将影响全局。信用制度的出现,在促进市场经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商品流通中断,扩展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3.再生产过程的非自觉协调性使有效需求不足具有了社会性
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G-W...P...W′-G′
在资本循环的整个过程中,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循环才能顺利进行。如果资本在第一阶段G-W遇到障碍,它就变成了贮藏货币,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如果在第二阶段W...P...W′受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便处于闲置状态,价值的生产就不能进行;如果在第三阶段W′-G′受阻,商品便卖不出去,价值就不能实现,厂商垫支的资本也不能以货币的形式回到他的手中。因此,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必须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资本运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要求各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比例并存。生产过程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厂商的全部资本就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只采取一种形态,而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还必须使这三部分资本顺利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要不断地再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停顿,资本的三种形式的并存就不能实现,整个资本的循环就要发生障碍。
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三个循环是互相依存的,客观上要求具有统一性。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不存在这种统一性自动形成的机制,这种统一经常会被打断。这时,厂商的生产就会发生混乱,商品的销售就会发生困难,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由于各个厂商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是相互交错的,所以,一个厂商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的中断,会导致其他厂商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的中断,从而导致社会生产过程的中断,使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社会性的现象。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客观上要求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按比例发展,要求生产和消费之间互相适应。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不存在自觉保持再生产过程比例性的机制,社会不可能自觉地、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无法使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得到有效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就会经常遭到破坏而出现严重失调。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不平衡,打破了再生产中的平衡关系,进一步使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现象。
4.市场的不稳定性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提供了随机性
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需求与供给平衡的不稳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是自发的、事后的,因而不能保证社会需求与供给平衡(即社会生产各部门比例的平衡)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例如,在一定的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组合下,市场价格和产量是不稳定的,尤其生活必需品更是如此。
第二,市场预期的不稳定。对未来价格预期也是决定市场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很不稳定的。因此,市场价格是很不稳定的。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第三,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不稳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存在着供求平衡不稳定和价格预期的不稳定,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无论是适应性预期价格总水平上涨,还是合理预期价格总水平上涨,或者是惯性价格总水平上涨,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市场机制的不稳定性随时可能触发社会经济的紊乱,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现象的出现,为出现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提供了随机性。
总之,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可能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出现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存在着并发挥着作用。
二、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不可避免性与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一方面,上述市场经济中的各因素发挥着作用,经济中具有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的有效需求不足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特点,资本一雇佣劳动制度本身,不可避免地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表现是:生产的无限增长的态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得市场经济中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并不可避免地引发经济危机。
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1.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使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产生成为必然
首先,劳动力的商品性质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
劳动力是人们能够用于劳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中,劳动力都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制度中,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也成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进行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这就使作为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收入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水平的标准上,劳动力价值构成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上限。所以,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使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需求被限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标准上,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
失业的压力保证了工资水平的上限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失业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实现机制。
其次,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导致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根本对立,从而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劳动力商品是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是生产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整个社会来说,剩余价值的多少实际上就是社会供给量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消费需求量之间缺口的价值量。这个缺口的积累,必然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根本对立,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当然上述缺口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暂时弥补,然而,资本积累会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又会使社会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使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积累资本的欲望也是没有止境的。剩余价值量上的扩张直接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直接生产过程生产规模的扩大,虽然可以暂时脱离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仅仅依靠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就可以实现,但是,社会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社会消费需求。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性关系,虽然有可能促成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但相对于生产规模而言,这种消费需求显现出萎缩的态势,内在地决定了加速扩张的生产规模最终在狭窄的市场中无法获得市场实现,因而必须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再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剧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我们知道,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了,相对剩余价值就被生产出来。因此,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力的价值必然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会加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劳动力价值降低,并不排除工人的货币工资提高。只要货币的价值或货币代表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下降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也不排除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只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降低得更快,在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增加。
因此,劳动力价值降低,在现实中,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者的绝对收入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在现实中,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例下降。国民收入=V+M。V等于劳动力价值,M是剩余价值,所以,在国民收入不变或提高时,劳动力价值降低,必须表现为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
所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高税率也并未改变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穷人依旧是穷人,富翁依旧是富翁。拥有购买手段的人没有购买欲望,而有购买欲望的人不具有购买手段。因此,生产出来的商品会有一部分由于有消费欲望的那些人缺乏购买手段,拥有购买手段的那些人缺乏消费欲望,而找不到市场,这将必然加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2.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性质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不可避免
一是市场失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企业属于不同的资本家所有,各企业在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欲刺激下,依据价格信号自发地组织生产,生产带有盲目性,彼此行为之间必然是互相排斥、互不协调的。这使得社会不可能自觉地、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无法使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便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相矛盾,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失调。由于竞争,各企业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出现大量的过剩产品。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加剧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效,使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出现更加难以由市场本身的作用来避免。
二是政府调控失效。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但是,其经济基础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永远是追求利润的,它不会超越这个目的去考虑整个社会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永远是与劳动对立的,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决定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这些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不同经济手段和政策的相互排斥性、不彻底性和短期行为特征。
由于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的缺陷,资本不得不借助国家实现市场无法自动实现的利益平衡,如反垄断、反托拉斯的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没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未变,不平等的分配关系也没有变,这些政策、法律往往与大资本的垄断利益相抵触,很少能真正得到实施,自然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征使得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手段和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资本的贪婪、野蛮和任性,只能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虽然政府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作用相当有限,不能有效地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因而也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因此,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会失效,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3.现实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摆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
1997年7月,亚洲开始出现金融危机, 并由此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索罗斯在1998年9月15日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文章中写道:“曾给我们带来引人注目的繁荣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正面临崩溃。当前美国股票市场下跌只是表明世界经济正为更加根深蒂固的问题所困扰的征兆,而且是一个迟到的征兆。”
这一危机就是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实质为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尖锐化的表现,仍然是个别企业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尖锐化的具体体现。
为了缓解生产不断扩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刺激了金融投机活动。大量资本从实物生产和贸易领域转向金融活动和房产投机场所,导致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实物载体的虚拟资本剧增。金融扩张以及经济泡沫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矛盾,但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制造了新的矛盾。约70000亿美元与生产无关的过剩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受任何国际组织监管,自由投机,兴风作浪,时而大量赢利,时而大量亏损,肆意冲击各国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便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无政府状态。以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套利基金,正是抓住了东南亚各国生产过剩、泡沫经济的缺陷发动攻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衰退,而无法自拔。美国经济2001年11月出现了负增长,宣告了“美国经济已摆脱了经济周期”神话的破产,美国经济也进入了衰退。
当代世界历史的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决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得以解决,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可缓解性与可避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的经济。一方面,由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产生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性,而且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还会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这就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克服资本主义经济中由劳动力价值约束、追求剩余价值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不可避免性。这种可缓解性、可避免性和可治理性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
1.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根本上排除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不可避免性
首先,按劳分配消除了劳动力商品性质对社会有效需求的约束。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产品属于全体劳动者所有,这就排除了社会上一部分人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行剥削的可能,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利益。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倡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提供劳动,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不再受到劳动力价值的约束,这就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将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和需求限制在劳动力水平上的约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仍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且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着重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着重坚持公平原则。社会主义是既能促进效率提高,又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制度。一方面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在分配中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促进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通过实施合理的利益调节分配机制,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另一方面,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通过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通过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尽量做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从而保证了社会有效需求能够与社会生产同步增长。
其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消除了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根本对立。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当部分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但是,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和基础地位,在宏观上保证了社会生产目的在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微观上保证了公有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所产生的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根本对立,克服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2.公有制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可缓解市场机制中的诸因素的负面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公有制形式可更好地实现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本身的缺陷,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干预和控制,缓解市场机制所具有的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因素的负面作用。
首先,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但是,国家一方面通过各种税赋制度对收入进行调节,避免收入过分悬殊而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对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按劳分配既兼顾效率与公平,使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合理分配,可防止两极分化,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其次,政府能够通过经济发展的预测,确定战略目标,调控总量平衡,规划重大的经济结构;能够通过制定各种市场运作的法规,制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这些都能够避免经济过程混乱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会出现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但具有可治理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虽然可以缓解和避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然而并不能保证不出现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主义公有制使这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具有可治理性。
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也从供给扩张转向需求拉动,由此决定扩大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通过积极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可以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提升需求水平,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从而摆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协调地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有效需求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