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国外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国外的艺术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显示,艺术体验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愉悦,还能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无论是阅读、认知、批判性思维,还是口语技能。学习艺术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专注力、自控力、自信心,使他们跟环境发生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开阔视野,获得人生的幸福感。多年来,国外在艺术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法国艺术教育注重感悟

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很重视参观和旅行之类的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或语言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积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以此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为了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法国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很多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使孩子随心所欲,兴趣一来即可创作。他们在家里的墙上贴很多空白纸张,到处都放着绘画工具。法国父母还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

在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培养下,法国的孩子对建筑、美术、音乐普遍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让他们看一幅画,他们就能谈出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并能说拙对画的感想。(胡峻)

俄罗斯的小观众

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捧一束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他们仿佛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要持续半个小时。孩子在大庭广众下,手捧鲜花走上舞台丝毫不羞怯。

音乐厅同样是俄罗斯人带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经常演奏俄罗斯及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曲。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那种认真的神态,使人觉得他们一点也不是在凑热闹,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赏。他们发出掌声,并不是模仿,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不管他们能听懂多少(那远不是最主要的),至少他们的投入是真诚的。他们听音乐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平常家长循循善诱与熏陶的结果。

逛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开放的。(刘明仁)

日本家庭的艺术气氛

我随团走访了一户日本工人家庭。主人相川45岁,妻子是家庭主妇,同住的还有25岁的女儿和3岁的小外孙,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走进客厅,我看到一台雅马哈三角钢琴和一台电子琴并肩置于墙角。四周墙上挂满了水彩画和装饰画。女主人和女儿为我们演唱了一首日本歌曲,优美的女声二重唱颇具水准。女主人向我介绍,墙上的水彩画都是她的作品。客厅里摆放的插花,都是他们自己门口小花园里随手采来的,温馨之极;墙上的装饰画,更令我感到主人一家和谐的艺术氛围。

日本家庭的这种高尚的艺术情趣,是与日本的学校艺术教育分不开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中获得美感体验,并唤起他们的创造热忱。(郑重)

英国艺术家的一堂美术课

日前,英国艺术家克莱尔女士在上海美术馆,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美术课,令中国教师大开眼界。

教室的地板上,一张张大幅白纸围成一个圆圈。克莱尔指挥孩子们就位,一人一张纸,说:“开始画吧,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大多数孩子选择画放在屋子中间的一瓶花,5岁的马栎程却画了一座线条极其简单的房子。“Very good!”克莱尔走过来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5分钟后,克莱尔让孩子们围着圆圈顺时针换座位,继续画别人的画。孩子们乐了,兴奋得不得了,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趴在画纸上,在前一个孩子画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尽情挥洒。几次换位下来,一幅画经过四五个孩子的手,摆在面前的已经是形象各异了。两个小时的课,克莱尔不断地鼓励孩子,气氛始终轻松活泼。

克莱尔女士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英国经常参与学校的美术教育。她认为这样的上课方式有四个优点:“第一,孩子们经常轮换就不会感到无聊,从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二,孩子不会因为固定在一幅画上而患得患失;第三,每次轮换都面对别人的思维,可以给孩子以新的启发;第四,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董沙英)

波兰的歌剧教育

在波兰看歌剧,我第一次听说了“歌剧教育”这个词。

华沙大剧院有歌剧、芭蕾舞剧、话剧和音乐剧四个剧团,每年大约要演出200多场,98%的剧目是波兰作者根据波兰民族音乐、歌舞和剧本创作的。主要观众除了国外的旅游者外,便是波兰的年轻人。

大剧院还经常为中小学生编排了一些小型音乐舞蹈节目,专场演出。用经理的话来说,这是“要为大剧院的未来培养观众”。“我们希望所有的波兰年轻人都有机会到这里看演出,来接受波兰文化的熏陶。”

为了使青少年有更多机会观看演出,波兰文化部对歌剧、芭蕾舞剧等艺术演出的学生票进行限价。上世纪90年代,波兰正值经济非常艰难的转型期,但国家财政每年照常拨出相当一笔经费来支持歌剧院实现“歌剧教育”的计划。

波兰科学院政治研究所的一位学者表示,波兰社会之所以能够承受住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冲击,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与分裂,与国民的精神素养有很大关系,其中既有宗教的,也有文化的、道德的因素。可以说,先前波兰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社会动荡期显示出了积极的稳定作用。(东升)

标签:;  ;  ;  ;  

国外艺术教育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