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及观察组(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各50例,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计量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疗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关节镜下清理术;玻璃酸钠;膝骨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05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throscopic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rthroscopic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arthroscopic dissection combined with arthr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in a random number table.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treatment) of 50 cases,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therapy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Arthroscopic dissection;Sodium hyaluronate;Knee osteoarthritis
膝骨关节炎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病症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态势,给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均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膝骨关节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则将会引起关节畸形,甚者致残[1]。当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手段多样,如何筛选出疗效理想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展开分析,现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
对照组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48岁~60岁,平均年龄(54.11±1.09)岁;病程时间1年~6年,平均病程(2.34±0.26)年;症状表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26例、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或磨擦音15例、膝关节活动受限9例;病变关节:左侧26例、右侧24例;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分级:轻度14例、中度31例、重度5例。
观察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45岁~60岁,平均年龄(54.05±1.05)岁;病程时间10个月~6年,平均病程(2.30±0.22)年;症状表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25例、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或磨擦音15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0例;病变关节:左侧25例、右侧25例;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分级:轻度12例、中度32例、重度6例。
纳入标准:
(1)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2)未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排除标准:
(1)关节镜下清理术、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禁忌者;
(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实施分组比对。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在医务人员协助下取仰卧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后以2%利多卡因15ml、0.9%氯化钠溶液25ml、肾上腺素0.5mg形成40ml混合液,向关节腔内注射20ml、双侧膝眼各10ml予以局部麻醉。麻醉药物起效后选取膝关节的前内、外侧作为手术入路切口,置入关节镜后仔细对整个膝部解剖结构进行探查,明确病变实际情况后利用刮勺将增生的滑膜组织、结缔组织、残余的软骨组织、游离体、骨赘彻底清除,修复软骨表面后以灌洗液反复对关节腔进行冲洗,确认无残留碎屑后逐层关闭创口。
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关节镜下清理术步骤同对照组。在关节腔被彻底冲洗后向其注射2.5ml玻璃酸钠(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79),逐层关闭创口后利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选取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坐立行走3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Lysholm膝关节评分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予以测定[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坐立行走3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坐立行走3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膝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总数超过了3.6亿人,对患者晚年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发病早期膝关节软骨逐渐变黄、粗糙并失去光泽,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出现裂隙、软化或剥脱情形,使得软骨下骨失去保护而裸露,在软骨周围组织增生的影响下形成骨赘,最终导致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肥大、畸形以及运动障碍,而该病症的致残率则高达53%[3]。由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往往表现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受限,严重时伴有膝内外翻畸形,使得其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重要病症类型。
目前临床针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种,前者治疗周期长且见效慢,停药后复发情形屡见不鲜,无法满足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需求,而手术治疗则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受到了患者的广为青睐。关节镜下清理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将关节腔内增生的滑膜组织、软骨、骨赘剥离以实现病症治疗的目的。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日益丰富,单纯采用该治疗方案难以在短期内对关节软骨形成覆盖和保护,使得患者术后仍然需要承担较为剧烈的痛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关节镜下清理术的应用效果。所以实施多元治疗方案对于彻底治愈膝骨关节炎而言尤为重要并将成为未来临床的重要前行方向。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坐立行走3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数值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此过程中经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的观察组疼痛评分、坐立行走3m往返时间、上下20级台阶时间低于单纯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对照组,而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可知,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可取的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广泛的推广使用价值。原因在于关节镜下清理术能够彻底清除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肥大增生的滑膜、软骨碎屑、游离体、增生骨赘,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妨碍关节活动的机械性因素、降低机体炎症反应。而玻璃酸钠则是由N-乙酰葡萄糖醛酸反复交替形成的高分子多糖体生物材料,为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润滑作用,同时该药物可对裸露的软骨下骨形成保护,从而改善关节痉挛、抑制软骨变性变化、增加滴滑功能。将二者联合应用无疑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各自治疗方案的优势,大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以,本次研究认定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理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景泉,罗毅,任尚立.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及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06):86-88.
[2]陈登,谢金元,梅海龙.关节镜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两者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20(57):11303-11304.
[3]袁瑞利,罗少英,吕晓燕.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196-197.
论文作者:徐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关节论文; 骨关节炎论文; 软骨论文; 膝关节论文; 镜下论文; 酸钠论文; 玻璃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