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03)02-0001-03

党的十六大作为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着眼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世 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奋斗目 标,对于搞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做好工 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小康”的历史由来和“三步走”战略

“小康”是一个历史概念,最早源于《诗经·大雅》。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 ”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古代人们对小康生活的理想设计,反映了长 期处在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这种小康只能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 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

当时代的车轮转到20世纪70年代,“小康”这个概念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导而被赋予 了新的时代内容。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 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 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2]

邓小平同志所设想的小康社会,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小康社会不仅是一 项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 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还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围 绕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了跨世纪的“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构想在党的十三 大、十四大上得到确认,并在党的文件中正式表达出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 年的10年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50美元, 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本世纪末的10年间,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800-10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 步,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约4000美 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个目 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3]。

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我们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到19 97年又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 933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位跃升到第6位,生产力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人民生活总 体达到了小康水平,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4]。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新世纪“三步走”的战略做了进一步的论述,那 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以数字来表述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将从8.9万亿元 增长到35万亿元,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 这使我国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法国、英国、德国位列世界第三;人均GDP从800美元到超 过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日本1973年的水平,韩国1987年的水平,这就接近目前中下收 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跨度比较长的历史发展 阶段,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工会来说,无论是其内 部的组织构成还是外部的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工会驾驭各种社会关系、 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都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1、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劳动关系更加市场化,工会须进一步发挥好 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

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这次改革不再强调国有企业改革问 题,而是强调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强调政府只是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而存在 ,而不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存在。即使对那些完全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政府也不能 进行过多的干预,政府只是出资人,企业完全具有完整独立法人地位。此项改革对工会 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劳动关系向着更加成熟的市场化转变。劳动关系说到底是劳动力所 有者和使用者就劳动力使用权转让问题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在形式 上就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6]。劳动者依据平等自愿、契约自由的原则通过劳动合同的 方式,与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代表建立劳动关系。至于劳动关系双方所涉及的具体权利与 义务、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等,只能由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自行加以 解决。政府会慢慢淡出,不再干预,劳动关系的整个运作过程以及该过程所涉及的各类 资源均由市场机制来配置。

在市场体制改革尤其是政企权责关系调整过程中,政府固然有责任培育劳动关系主体 的自主地位和自主能力,并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和具体制度,引导和保护劳动关系主体 双方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新的环境和自由平等的市场法则,但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也应自觉 地意识到,随着政企权责关系的调整和企业自主权或法人财产权的逐步到位,涉及双方 的权利、义务只能由双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法定程序自行加以解决。这无疑对工 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应依照新《工会法》,不断建立和完善维权的两个机制:一是 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机制。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劳动关系的协调,普遍都是以个别劳动关系 为基础,以集体合同为重点展开的。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整 劳动关系方面的有益经验,努力疏通参与渠道,积极推动和参与劳动立法,尽快出台《 集体合同法》,切实解决集体合同缺乏可操作性和履约率低的问题。二是以职代会为基 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管理也是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现在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重点,不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而在与职工利益相关的劳动关系 方面。工会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开拓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新领域,以充分发挥在维护社会 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2、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会要不断改善原有的组织体制和活动方式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大约为30%左右,如果 达到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就需要解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陈淮认为:“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要求看,在未来5到10 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年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 是说,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2亿人 。”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有大批的农村劳动者会成为以工资收入为主的 城镇职工,工会的阵地会空前扩大,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客观形势使工会吸收会员、组建 工会的任务也显得更加艰巨。

另外,随着大量农村劳动者流入城镇,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镇职工的就业压力。因 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存在着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素质高 、价格低的劳动力就具有竞争力。以经济的眼光看,农村劳动力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 ,比城市劳动力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虽然说城镇劳动力的总体素质要高于农村劳动力, 但城镇的大多数失业者却都是素质较差的,而进入城镇的劳动力又是农村中素质最高的 ,所以城镇的失业者无论在劳动力价格还是在素质上都不具有优势,再就业的难度加大 ,这无疑给工会的再就业工作又提出了挑战。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 一举措给中国工会带来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求工会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和 创新。我国工会活动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多,这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也曾 是我们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工人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我国, 工人的许多权利都是由国家通过法律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如休息休假权、民主参与权等 (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经过工人和工会长期的斗争争取来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造 成了中国工会基层组织活力不足和创新能力的匮乏。在新的形势下,尤其加入世贸组织 后,企业要逐渐按国际惯例行事,特别在新建企业,劳动关系更加市场化,工会必须克 服传统的工作方式,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运作中以非行政的方式维护劳动者群体 特别是会员群体的利益。如何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增强工会的群众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问题。

3、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中,工会要注意维护职工的就业权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度概括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我国人口本 来就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一直存在,进入90年代后,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也开始凸现。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 ,1992年以来的变化趋势近乎直线上升,至2001年底,就业人口为7.3亿,城镇登记失 业率上升至3.6%[7]。就业矛盾略见一斑。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而且还保 证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 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200 -1300万人;2001年底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500多万人,还有680多万登记失 业人员;农村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状 况推算,每年平均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为8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非 常突出[8]。

作为工会来说,面对如此的就业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参与劳动立法来维护劳动者的就业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颁布实 施了一系列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如《劳动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等,虽 然劳动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但依然不能充分适应劳动制度改革和企业改革的需求。而 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立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就业权为例,许多国家 通过法律约束解雇行为,防止企业随意遣散员工。如在美国,合格劳工的失业责任被法 律归咎于雇主。依照《失业保险法》的“雇主过失”概念,雇主裁员越多,缴纳的失业 保险金就越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雇主尽量减少裁员。“反解雇”和“反裁员”条 款的制定,对遏止失业率上升提供了保障。为此,我们要加快立法步伐,在《劳动法》 的基础上,从就业促进、劳动关系调整到失业保险等各个环节建立法律框架,尽快出台 《就业法》、《社会保险法》、《集体合同法》、《职业培训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重视对职工的职业培训。随着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的建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失业的类型更多地表现为因劳动者所具有的技能不能符合职位要求的结构性失业。十 六大提出我们要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这将进 一步推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的调整。在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者如果不能快速地掌握新的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就会沦入结构失业者的队伍。我国劳动力的特点是基数大、素质底,我国平均每万人 口中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数为23.4人,占就业人口的2.4%。因此,从维护劳动者 长远利益出发,培训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中国工会面临的最迫切任务之一,也是促进 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快职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会应协助政府加快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形成统一 的市场,做好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和咨询服务。建立信息灵敏、服务完 善、规范有方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咨询工作,引导下岗职 工转变就业观念,使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发挥就业转换器和缓冲器的作用,促进劳动力资 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

4、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以下岗 人员为主体的低收入群体逐步增加的现象,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逐步拉开收入差 距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改革的必然结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还存 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

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精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把宏观政策 调控到“促成中等收入层成长”的目标上来。这项改革对工会来说,就要努力实现按劳 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作为改善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为此,一 是教育职工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增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力要 素的质量,从而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获得较高的劳动力价格。二是 让劳动者通过劳动按劳取酬,同时又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即按劳动者自身价值或贡献大 小,合理地折合成一定股份,与资金股、技术股共同参与利润分配。

目前收入差距过大的表现是再分配的软弱无力,所以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 的相对公平,就要强化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一个重要手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财力的限制,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 低的,以“低保”为例,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为23亿元,2002年为46亿 元。按国家民政部提供的2001年领取最低保障金的1170.7万人数计算,2001年中央财政 用于“低保”的资金人均只有16.37元/月[9]。因此建立健全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

不可否认,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企业参与 竞争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还未能建立健全完整的 社会保险体系和统一的法律法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工会是职工 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工会应以自己的特色和独特 的视角来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如,对职工进行有关社会保险知识宣传。又如,监督用 人单位依法缴纳各项保险费用。可把缴纳各项保险费作为主要条款之一,与用人单位签 订集体合同,以集体的力量来维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总之,十六大给我们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也为工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 台。工会只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就一定能有效地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大 展宏图,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2-12-12

标签:;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