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和分离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拉伯论文,因素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东局势发展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个重大问题。有时,阿拉伯国家关系协调和团结比较显著;有时,阿拉伯国家之间出现矛盾以至分裂又突出起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起伏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东局势的发展。
阿拉伯国家关系所以会有分分合合的矛盾现象和发展过程,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既有凝聚的因素,又有分离的因素。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
(一)从最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发展到遍及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渊源来看,公元六七世纪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大多数是以民族部落为基本单位的游牧民。由血缘关系家庭结成的氏族和部落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这种传统的部落关系,不仅反映在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权力之争,以及倭马亚家族王朝到阿拔斯家族王朝的更替中,也不仅反映在阿拉伯半岛的长期历史发展中,而且还对海湾和其他一些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后, 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在100年内,到8世纪建立了一个东起印度洋、西至大西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阿拉伯统治者虽对被征服地区派驻军队和总督,但基本上承袭了当地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在一段时期内还留用当地原有的办事机构和行政人员,对当地居民进行管理。阿拔斯王朝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独立王朝。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大与伊斯兰教的传播,也由于阿拉伯移民与被征服地人民的通婚,逐步形成了遍及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民族。但是,公元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尚处于落后的奴隶社会经济形态,他们去征服处于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地区时,征服者在社会经济形态上被被征服者所改造和融化。因此,阿拉伯民族虽然同操阿拉伯语,共同信仰伊斯兰教,由于阿拉伯半岛同被征服地区之间,被征服各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均有各自的特殊性,各阿拉伯国家也均有各自的特殊性。
(二)阿拉伯民族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伊斯兰教派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连绵不断。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教派。在两大教派中,还有许多支派,而支派中又有支派。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多中心、多样化的,特别是在当前,有伊斯兰温和势力和激进势力的分野和矛盾。
(三)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国家实行垂直统治,实际上是严重地方分权和群雄割据。奥斯曼帝国势力虽然扩张到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的黎波里,但这些地区实际上仍维持半独立地位,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期先后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埃及实际上也长期保持半独立地位,到18世纪后期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奥斯曼帝国直接统治的伊拉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则经常处于地方封建割据状态。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主要是依靠当地部落酋长和家族首领,在半岛各地形成一系列家族统治。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在争夺和瓜分中东中,英国、法国等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统治,一贯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战以后,法国取得对叙利亚、黎巴嫩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并把这个地区分割为几个行政区。后来,法国又把由基督教徒、穆斯林部分居民组成的大黎巴嫩独立出去,成立黎巴嫩国。在黎巴嫩,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英国从巴勒斯坦分出外约旦,成立外约旦国。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任意划分中东,改变边界,在阿拉伯世界留下许多边界、民族、宗教等纠纷。
(五)阿拉伯国家赢得独立后,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使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许多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
阿拉伯国家在同以色列和美国等强大对手的长期艰巨曲折的较量中,特别在斗争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往往会出现政策路线和做法上的分歧和矛盾。阿拉伯国家在1948年战争中转胜为败后,在1967年战争、1973年战争和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和战后,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在中东和谈问题上,戴维营协议后有过依靠美国进行和谈同依靠苏联谋求“战略平衡”的政策路线分歧。近年来各方在和谈中存在不同的政策做法,也存在着根本反对和谈的主张。
阿拉伯国家相互间争雄。历史上,有过纳赛尔推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同沙特阿拉伯等国发生矛盾。1990年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谋求称雄海湾和中东。当前,几个阿拉伯大国继续在进行着争雄的较量。阿拉伯国家间还存在着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和矛盾,以及温和民族主义和温和伊斯兰势力同激进民族主义和激进伊斯兰势力之间的矛盾等。
(六)二战以后,为了阻止阿拉伯国家团结强大,超级大国、以色列和有些西方大国竭力分化、分裂、削弱阿拉伯力量,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战后初期,英、法等国曾经力图维护其殖民统治,为阿拉伯人民所击败。之后,美国取英法势力而代之。美国等支持建立以色列国,支持以色列取得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优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中东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分化阿拉伯国家,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保持和加强它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继续分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也采取分化阿拉伯政策,从最先同埃及媾和到海湾战争后的中东和谈,都谋求各个击破。每当阿拉伯显示其团结力量时,美国、以色列等就更加紧分化阿拉伯力量。1973年战争以及阿拉伯使用石油武器斗争后,美国和以色列积极推行分裂阿拉伯的政策。美国还影响和插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超产区价”和“限产保价”的斗争。
阿拉伯国家经历80年代分裂,到80年代后期又重新趋于和解。在伊拉克和伊朗战争后,伊拉克等阿拉伯激进力量增长。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抓住伊拉克出兵吞并科威特的机会,在海湾战争中击败伊拉克,打击、削弱阿拉伯激进力量,分裂阿拉伯国家。
二、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因素
在看到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阿拉伯民族有着不少凝聚因素:
(一)阿拉伯民族虽然分散生活在阿拉伯各国,但它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宗教信仰,又长期生活在一个相互毗邻的地区。阿拉伯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交往密切,还有相当的血缘关系。例如,埃及就有几百万人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工作。许多埃及家庭有一个以至几个亲属侨居在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有几十万埃及人同其他阿拉伯国家人通婚,结成世代相系的血缘关系。
(二)阿拉伯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阿拉伯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在它们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8 ~10%。但它们之间在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相互依赖。例如,一些阿拉伯国家依赖海湾阿拉伯产油国的援助。而海湾阿拉伯国家也依赖埃及、巴勒斯坦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教员、新闻工作者、医生、行政机构和企业职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埃及电影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即使在戴维营协议后许多阿拉伯国家宣布抵制埃及的时候,埃及电影仍在这些国家放映不衰。
80年代多数阿拉伯国家同埃及断绝外交关系期间,这些国家驻开罗的使馆实际上一直在继续工作,虽然没有正式名义的大使。它们同埃及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延续不断。
(三)伊斯兰教是凝聚阿拉伯民族的重要纽带。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道德、社会等方面的规范。它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社会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伊斯兰教有反对外来压迫和干涉的历史传统。在阿拉伯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抗击欧洲十字军进犯和蒙古人入侵中,在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中,在反对英法等入侵和殖民统治中,伊斯兰教和清真寺成为团结斗争的旗帜和据点。
当代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穆斯林兄弟会1928年在埃及建立,反对西方势力和影响。阿拉伯国家在1967年同以色列的战争中失败,伊斯兰圣地耶路撒冷古城被以色列占领,伊斯兰情绪增长。1973年阿以战争和石油斗争后,推行伊斯兰传统主义的沙特阿拉伯的影响进一步上升。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斯兰激进力量的影响在阿拉伯世界一些地区迅速扩展。
1991年海湾战争后,伊斯兰势力特别是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影响在海湾、中东和北非地区进一步扩大。
当代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有着民族和社会矛盾的根源。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以色列扩张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阿拉伯国家独立后遵循的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都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特别是西方影响和生活方式泛滥对伊斯兰传统提出严重挑战,一些阿拉伯国家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加剧,阿拉伯人为此认真探索今后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这些因素是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内部根源。
当代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多中心、多样化的。既有官方自上而下推行的伊斯兰化,又有自下而上反对本国统治当局,反对外来侵略干涉和外来生活方式的各种伊斯兰运动。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既有复古倒退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又有适应现实进行改革调整的各种主张和做法;既有采用温和、和平方式的各种温和势力,又有采用激进、暴力方式的各种激进势力。这就使得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成为阿拉伯民族的一种凝聚因素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阿拉伯民族的一种分离因素,成为中东地区的一种不稳定因素。
(四)阿拉伯各国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和遭遇,面临共同的挑战和任务,这使得阿拉伯民族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感,共有一种特殊的阿拉伯思想感情。这些是阿拉伯民族的重要凝聚因素。
正是这种阿拉伯共同命运感,促使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联合抗击一次又一次外来侵略和压迫,促使阿拉伯国家在二战后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援,促使阿拉伯国家多次联合抗击以色列,联合进行石油斗争,联合反对美国等大国的控制和干涉。
1967年以色列突然袭击使阿拉伯人遭受失败,屈辱激愤,从而导致了1973年反击以色列侵略的10月战争。
1982年以色列在黎巴嫩战争中得逞,巴勒斯坦战士撤出贝鲁特后,阿拉伯人普遍感到屈辱,阿拉伯人说他们“心里在流血”。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遭到美国等多国部队大规模毁灭性轰炸,许多阿拉伯人不赞成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但同样也有阿拉伯民族屈辱失败的惆怅。
在阿拉伯国家出现分裂以后,往往由于阿拉伯民族遭受失败或遭严重挑战,阿拉伯人又会逐渐重新和解,凝聚起来。
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严重分裂,经过1982年黎巴嫩战争一系列事件,到80年代后期阿拉伯国家又逐渐趋于和解。
1990年海湾危机和1991年海湾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又严重分裂,美国大大加强在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加强它在中东的主导控制地位,以色列也在美国的偏袒和支持下加强了在中东的优势地位。在这种形势下,1994年底埃及、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三国首脑会谈以后,一些阿拉伯国家又出现了逐步加强协调合作的势头。
(五)巴勒斯坦问题和斗争为阿拉伯各国人民所共同关注。
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是促使阿拉伯团结斗争的一个因素。
巴勒斯坦难民遍及阿拉伯各国。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知识界、企业界和政界,巴勒斯坦人有不小的影响。在有的阿拉伯国家如约旦,巴勒斯坦人在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也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个内政问题,关系到国内稳定的一个问题。
在1990年海湾危机中,阿拉伯国家严重分裂和对立。但是,在发生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杀害巴勒斯坦人的事件后,1990年10月中旬阿拉伯国家联盟举行所有21个成员都参加的会议,一致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暴行,支持巴勒斯坦斗争。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参加美国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以后,1991年9月阿拉伯国家联盟举行外长会议, 重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拥有包括建立独立国家在内的民族自决权利。
在巴勒斯坦问题成为阿拉伯凝聚因素的同时,当然也要看到,由于阿拉伯各国争夺支持巴勒斯坦斗争的旗帜和对巴解组织的影响,由于它们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做法有分歧,巴勒斯坦问题也成为阿拉伯分歧的一种因素。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分歧,也成为巴勒斯坦和巴解组织内部派别斗争的一个因素。
(六)阿拉伯民族主义,是阿拉伯民族重要的凝聚因素。
阿拉伯民族主义,从19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维护阿拉伯民族特性,复兴阿拉伯文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为争取平等地方分权和自治,在一战中要求完全脱离土耳其争取独立。一战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继续体现在反对英法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
二战以后,阿拉伯国家进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高潮。1956年埃及反对英、法、以侵略战争获胜。这时出现了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
阿拉伯人在1967年战争失败后,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进入低潮。但是,巴勒斯坦人民开展武装斗争,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反击以色列侵略,证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继续发展。
1973年阿拉伯反击以色列战争以及石油斗争,反映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高涨。
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严重分裂,但是80年代后期巴勒斯坦人民的起义斗争,以及阿拉伯国家逐步重新和解,仍然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
海湾战争以后,阿拉伯人民中反美情绪增长,阿拉伯国家重新加强协调合作的努力,也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主义。
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内涵、目标和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坚持在一个中心下实现阿拉伯团结,有当时的条件:阿拉伯国家处于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热潮中,迫切需要相互支援;埃及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它处于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锋位置;纳赛尔的领袖作用。
现在,埃及在中东仍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过去形成一个中心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在目前的条件下,阿拉伯的协调合作是多中心的,是在不同时机和不同问题上形成不同的组合,而且随着形势发展不断重新分化组合。
三、阿拉伯民族的力量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种种矛盾,构成了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以及凝聚因素。而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和凝聚因素,又增添了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面对强大对手,阿拉伯斗争的长期艰巨曲折性,中东和平进程,中东问题全面、公正、合理解决的长期艰巨曲折性,也形成了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因素以及分离因素。而阿拉伯民族的分离因素和凝聚因素,又增添了阿拉伯斗争的长期艰巨曲折性。
那种只看到阿拉伯民族分离因素,以为可以一味分裂和削弱阿拉伯力量,可以肆意贬低甚至无视阿拉伯力量,可以任意主宰中东形势发展的想法,是要在中东实践中碰壁的。
应该恰当地估计,既有削弱阿拉伯力量的分离因素,又有增强阿拉伯力量的凝聚因素。历史上在抗击欧洲十字军和蒙古人入侵、反对奥斯曼帝国和英法等殖民统治中,在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以色列扩张主义在中东受挫中,在石油及其他斗争中,阿拉伯民族都曾一再显示其巨大力量。在中东和平进程中,阿拉伯力量不容忽视,阿拉伯民族不可侮。阿拉伯民族尽管行程曲折,但将进一步迸发出伟大的力量,推动中东历史车轮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