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永泰一中 350700
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上,要求教师能够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数学问题多为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这些问题如果脱离主题、缺乏逻辑与条理、生硬无趣,往往会造成课堂“满堂问”“满堂灌”“乱哄哄”……因此,有效的“问题串”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
一、“问题串”教学提出的背景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对思维和探索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在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初中年级的数学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初中这三年的学习对于数学基础的巩固和以后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但是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则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而问题串的设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构成“问题”教学,在问题设计的同时,突出教学重点。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基于效益性的“问题串”设置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效益性。在师生互动中,问题串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达成这一目标,设置的问题串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直截了当,突出主题
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主题,重视问题的针对性,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去积极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做到简洁、明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章节教学的时候,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可以进行如下问题串设计。
问题1:利用纸和剪刀,提问学生能不能剪一个五角星或者是等腰梯形出来?并且说明两个图形的特征。
问题2: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说明这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从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物体上,观察出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追问1:五角星和等腰梯形如果改变大小的话,是否还具有上述的特征。
追问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些五角星,然后观察这些五角星图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相互比较,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既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上述例子都直接表达了教学内容的主题,突出了问题主题与教学目标是不可分的这一特性。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巧妙地展现了教学的主题,也直白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全体参与,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全班绝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同时,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理解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问题有的放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
3.贴近生活,激发探究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身边的例子,给学生进行问题串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一课中,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问题1:你在生活中能看到的三角形物体有哪些?
问题2:在你手中的空白纸上画出你所见到的三角形物体的高、中线分别是什么。
问题3:给出一些线段数据,如何能求出高和中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三角形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公认的最稳定的图形结构。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三角形跟教材中三角形的概念相联系,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高,并且能准确指出中线以及对角线。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及时、合理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4.发现联系,创新思维
创新来源于问题,应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分析,抒发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合作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问题串就是将问题系统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查找联系,寻找新方法、新路径。
例如:假设图中圆的直径为CD=5cm,AB为弦,AB⊥CD,垂足为M,OM:OD=3:5。则AB的长是多少?
问题1:提问学生,可以从已知的条件中找到什么?
问题2:该题中可以涉及到什么定理?
问题3:你能依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还能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新问题。
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不断地强化学生大脑中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论文作者:岳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图形论文; 轴对称论文; 能力论文; 中线论文; 求出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