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乐”小组活动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王英

王英

(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 目的:探讨主题为“活得乐”小组心理干预在住院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抑郁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宣教和药物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主题为“活得乐”的心理干预,分别于入组及心理干预8w结束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17)对两组患者进行调卷效果评价,并对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HRSD-17)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RSD-1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抑郁症;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82-02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我国发病率为6.9%[1]。抑郁症患者由于认知的偏差,往往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2]。心理干预护理是精神专科护理干预模式之一[3],本文通过“活得乐”小组活动,对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

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入选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4];(2)应用(HRSD)评定,评分17—24分者;(3)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筛查,排除有认知障碍者;(4)自愿参加活动,具备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躯体疾病;(2)伴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者;(3)重度抑郁者(HRSD)评定,评分>24分者。将入选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32±11)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1±1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宣教,主要内容有: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不良心理情绪的方法;坚持按时按量用药。实验组则在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宣教的基础上,同时由具有心理治疗技能的护士实施主题为“活得乐”小组心理干预活动。心理干预选择在专门治疗室进行,由专业心理治疗护士每周组织一次小组活动,每次60分钟,共持续8周,小组人数8~12例患者。每周围绕1个话题,由小组主持人引导患者逐个讲述,共同参与活动,使患者达到以下目标:对抑郁症的认识;表达自我情绪和感觉;认知自我思想;检讨非理性的想法。活动过程中主持人不断给予患者正面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活动内容、日程安排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组及治疗干预8周结束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17)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RSD评分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HRS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RS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RSD评分比较(分,x-±s)

3.讨论

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原因,使患者自觉消沉、无望,从而引起患者羞于见人、喜欢独处、不善于和人接触,不知道怎样排解自己的抑郁情绪,同时自我情感表达障碍,如不与他人交流问题,患者多不能对自己和客观世界进行调控[5]。小组心理干预活动中,患者在一种快乐的集体氛围里积极参与和讨论,让患者打开心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表达不良情绪,主持人正确的引导患者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最佳方法,帮助患者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正面解决,纠正患者的认知偏差,使患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重树信心、找回兴趣,达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Owens M,Goodyer IM,Wilknson P,et al.5-HTTLPR and Early Childhood Adversities Moderat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Adolescence[J]. PLos One,2012,7(11):e48482.

[2]Muris P,Schmidt H,Lambrichs R,et al.Protective and vulnerability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normal adolescents[J].Behav Res Ther, 2001,39(5):555-565.

[3]施忠英,曹新妹,诸海英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7,7(6):25-27.

[4]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5]王树珍,王成东,李莹.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6-17.

论文作者:王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活得乐”小组活动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王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