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对概念教学的关注与尝试论文_邓昌军

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对概念教学的关注与尝试论文_邓昌军

(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 绵竹 618200)

“概念”何意?概念是人们在反反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本质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成为了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受限,再加上有时教材逻辑起点不到位,概念教学往往让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望而却步。概念教学如何把握成也为老师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我在观课与磨课中得到启示进行分享。

一、明确概念内涵,根据认知特点,把握教学方向

1、弄清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要素。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指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这是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连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要素都搞不清楚就跟本谈不上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三角形的认识有许多属性: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边有长有短,角有大有小。但是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其一,它有三条线段;其二,它是有个封闭的平面图形。也就是说,三角形必须具备这两点,否者它就不是三角形,显然这两点就把三教形与其它平面图形区分开来了。

2、对慨念内涵的把握要有守恒性。

把握慨念内涵的守恒性是学生掌握慨念内涵的标志,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在理解慨念的基础上,即“咬”住概念本质东西不放,并且反复“咀嚼”,从而对概念本质的把握具有守恒性而且不受其它非本质属性干扰。例如: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如果将它改为: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守恒性不仅表现在能识别其不同点,而且能阐释没有“只有”一词的含义,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增加“只有一词”等边三角形就不能叫等腰三角形了。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语言表达不仅精确而且严谨,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删改,否者概念间就会出矛盾。

3、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不断不断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变化,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如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这一内容本来在初中学习,教材把它安排在小学四年级,我想和初中的教学目标不应该等同。初中学习这个知道主要是为了几何证明做理论基础,而小学我想更重要是通过实验能够判断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发现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因此,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学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学习打下伏笔。

二、体现文本特色,发挥自主感悟,促进概念本质内化

1、情景创设------紧扣本质,意贵透澈,别“隔靴搔痒”。

情景创设是教师开课的“重头戏”。它的最终目的是诱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是倒数概念本质内涵,而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过来是求分数倒数的特殊方法。有的教师在课开始创设让学生把“课本、文具盒、铅笔等实物进行倒立的演示情景,再现了倒就是上下两部分颠倒过来的经验。”这是狭隘地根据分数倒数的外在现象来创设,反映了求分数倒数的特殊解题技法,却没有体现更为本质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倒数内涵。正由于教学情景与数学问题结合肤浅、片面、束缚了学生对倒数概念本质的思考,以至于把学生引向了歧路。因此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所揭示的倒数概念,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本质属性的创设。如:①写一写。让学生根据□Ο□=1的要求,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比一比谁写得多。②分一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不同运算,把算式分成乘法算式和非乘法算式两类。③思一思。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乘积为1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如果这两个数是分数又有什么特点?这样根据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去创设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倒数”概念本质的思考,深刻触及概念的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构水平。

2、活动探究---抓住“悟”的契机,相机诱导,别“浅尝辄止”。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一方面要靠自生的感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如教学《三角形特性》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主要设计四个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去体验。

实验一: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边。通过操作与观察,让学生从开始的深信不疑到产生怀疑。学生直观感受到两条线段之和小于第三条,不能拼成三角形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心里需求。

实验之二: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让学生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媒体演示。

实验三:学生得出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

实验四: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这句话的问题演示。让学生在实验后再次激起求知欲,通过思考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也是我们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最好方法。在这四次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活动是多向的、变化的、动态的的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时时处于质疑猜想、实验探究的内心参与中。整个状态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中,这一系列的尝试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师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尝试结果”的选择中有利于教师巧妙促成学生认知的顿悟。我想经历这样洋溢着主题意味的教学步骤,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必定能在学生脑海中有效扎根。

3、知识呈现----把握内在联系,有序呈现,别“本末倒置”。

概念课教学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有些知识点看似分散无序,实则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含有多个知识点的内容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的眼光、主观随意打乱知识点的呈现顺序。教师必须把它们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看待,去组织教学,让概念构成系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本课涉及到百分数的读法、写法、意义等知识点,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本课重点就把百分数的读写置于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前。其实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之间并非是隔裂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正因为百分数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特殊意义,所以有着不同于一般分数的读写方法,比如百分之几就不读成一百分之几,百分数写法就用“%”来表示。如果忽略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百分数读、写法置于意义之外,学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百分数的读、写法要有特殊的规定,使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成为被动学习,也就无助于学生深入百分数的意义,不利于知识结构的构建。

4、教材开发-----创生教材资源突破概念教学的抽象性,别“照本宣科”。

表象现于形,本质藏于内。学生在学习中在探讨一个数学问题时,要探究问题的本质,进行抽象描述,再进行语言的概括,一路走来,至少要走过三道坎。所以面对抽象我们如何让抽象不在抽象!

(1)用表象揭示抽象。在新教材第三册教学中,其中有一个知识点“对称”的问题。文中就用丰富的图片展示,有展开的蝴蝶;有金剧脸谱;平展的树叶;可爱的蜻蜓。通过图示来理解“对称”。书中最后这样简明地说:“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先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抽象出对称图形最后了解对称的特点。

(2)用动态表示抽象。在新教材第五册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弱化。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进行动态描述,理解什么是周长,动起手来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认一认,这都是动态理解周长。

(3)用模型的实物来构想空间的抽象,这在高年级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学习中,这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法。

研究概念教学,提升概念课的效率,在小学阶段究竟怎样才能把数学概念课上得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且行且思做进一步研究。

论文作者:邓昌军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对概念教学的关注与尝试论文_邓昌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