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论文,比例论文,工商论文,对策研究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商银行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办法已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全行全面实施。那么,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建立工商银行追求自身利益的经营机制?仍是尚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银行效益的角度,研究以下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银行效益
资产负债管理是从本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强化自律管理和中央银行有效实施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它是把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作为一个整体,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采取比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综合管理、联合经营和适时调整,使之达到期量结构对应的动态均衡,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动态协调和统一,即在保持资金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总量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结合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阶段性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总量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将为完全的资产负债管理所代替,即彻底摆脱计划体制的行政约束,取消规模控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规范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在“三性”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是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金融企业,其经营以最大利润为首要目标。为此,必须按照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准则把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其经营的核心内容,实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第一,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实现资产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国际商业银行通行的资金动作机制,使银行经营在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下,按照三性统一的要求,通过设置若干比例控制指标,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行为进行综合管理和数量化规范约束,使银行资产总量、贷款规模与负债规模和结构形成严密的内控机制,使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密切相关,这就促使银行经营不能以追求资产规模扩张为目标,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提高资产质量和资产盈利能力上,从而为商业银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奠定基础。第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在保持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对称的前提下,要不断降低负债成本,减少非盈利资产占用,扩大高收益资产比重,同时要强化资产风险管理,完善资产质量保全措施,尽量避免资产损失。这样,就促使银行经营决策者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迅速作出积极反应,根据利率和负债变化及时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贷款投向,搞好信贷资产质量监测,提高应变能力。第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发挥整体功能提高资金营运水平,增强资产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管理一方面把贷款发放的责、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约束经营行为,充分发挥经营者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比例管理、财务分析、质量监控等手段,可以促使银行以利润为中心,努力减少费用开支,降低业务成本,扩大财务收入,增加自身盈利。第四,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促进银行业务创新,完善服务功能。在资产负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辟新兴业务,特别是借助银行电子化水平高、技术先进、通讯手段完备、人才集中、信息灵敏等优势,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完善服务功能,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提高非资产收益比重。
我国目前的各专业银行虽历经1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其经营管理仍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尚未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机制,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失衡,经营观念和效益观念淡薄,资产风险化趋向日益严重,盈利能力低,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相距甚远。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专业银行尽快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就必须以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为主线,通过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促进转变经营观念,提高自身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把银行经营引导到以提高自身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要求,银行经营要坚持三性原则,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终目标。这样,专业银行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追逐利润最大化,使银行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经营效益而展开,从而促使专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其次,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增强专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通过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经营严格遵循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者的利益与经营成果紧密挂钩,这就促使银行紧紧围绕效益原则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完善决策、经营、监督等内部制衡机制,从而可以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再次,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促进资产负债多元化,提高资金营运水平。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银行经营要力求做到筹资讲成本,资产讲收益,就必须改变以往资产结构单一、粗放经营的习惯作法。为此,专业银行可以通过扩大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增加资金来源,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合理摆布和灵活调度资金,提高资金收益水平。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既是国家改善和加强金融间接调控的基础,也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实现三性有机统一,提高自身效益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实施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无疑会促使专业银行逐步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内部经营机制。
二、目前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面临的问题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种综合管理方式,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就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银行必须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内部经营机制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原则衡量,目前,工商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一)从效益优先原则出发,看工商银行现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商银行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对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提高资产收益,降低资产风险,减少负债成本,均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工商银行的实际看,按效益最大化原则要求,我们在现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资产形式单一,风险大。 目前工商银行的资产形式主要有四类:贷款、备付金、固定资产、债券。且资产的大部分为贷款。从工商银行某分行的实际看,1993年末,全部资产为961亿元,其中贷款为588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例为64%,占盈利性资产的比例为70%,投资性资产(债券、股票等)仅占总资产的2%。 并且贷款基本上都是对工商企业的贷款。这种以贷款为主的资产结构,一是不符合资产选择理论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选择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经营者要使其持有的资产风险最低,收益最大,必须将资产在多种形式之间进行分散,实现最优的资产组合。我们目前这种盈利性资产大部分为贷款的资产结构,显然是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二是不利于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商业银行形成合理的资产分布结构,是其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从美国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在美国这样一个严格限制商业银行投资行为的国度内,1983年末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5.54%, 现金及存放同业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1.25%,证券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5.68%。1982年末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对工商企业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7%。很显然我们的贷款占比的确太高了。目前我们这种资产形式单一的状况,从三个方面影响银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一是资产以贷款为主,且贷款多数已沉淀于企业,形成了很大一块实质性贷款损失,贷款本息均已无法收回,直接影响银行效益的实现;二是资产以贷款为主,且相当部分贷款处于高度固化状态,这就使得资产选择不可能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迅速及时地进行较大规模的资产结构调整,也就不可能使工行的现有资产按收益最大化的要求形成最佳组合,这会直接导致工行资产收益率低下;三是资产以贷款为主,很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一旦贷款企业出现经营风险,便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资产风险的增加,无疑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会影响银行远期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国有企业亏损面的增加,直接导致工商银行应收利息上升,甚至出现基层行大面积亏损,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资产形式单一,可变通性差的情况下,使工商银行资产的选择余地很小,特别是在目前工商银行基层行还没有投资决策权,无法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合理的债券资产规模的情况下,造成许多行处新增资金的来源只好重新投入效益并不理想的工商企业。一些行被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批效益差的中小企业捆住了手脚,为了不使企业破产,银行资产遭受更大损失,不得不将增量贷款继续投入这些企业,使工商银行的资产配置陷入恶性循环,银行效益也越来越差。
2、资产质量低,流动性差。保持资产高质量和流动性, 是保持资产高收益的基础。而从目前工商银行的实际情况看,资产质量低,流动性差。特别是占相当大比重的贷款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均不尽人意。据某省工商银行统计,到1993年末,三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高达16.8%,其中逾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38%,呆滞贷款占贷款总额的8.98%,呆帐贷款占贷款总额的0.44%。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当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借“转制”之名,采用各种手段,有意逃、废银行债务,致使银行信贷资产损失增加,截至1994年6月末, 某省工商银行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开户企业已达100户, 预计贷款损失4.97亿元。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悬空工行贷款93户,8.54亿元。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工行已办理的大量抵押合同一旦诉诸法律大部分属无效抵押。大量的贷款资产已成为呆滞、呆帐资产。正是由于工行贷款大部分被企业长期占压,成为企业的长期使用的资金,并且质量差,风险大,便使得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极差。1983年美国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其现金与存放同业款加证券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2.36%,而1993年某省工商银行备付金加债券除以资产总额的比例仅为13.6%,美国大商业银行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占全部工商业贷款的比重一般在80%以上,而我们工商银行的大部分贷款均成为一年以上的无法收回的长期占用贷款。上述比较,典型地反映了目前工商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相差甚远。资产风险大、流动性差,一方面资产损失直接影响银行收益,甚至要冲减银行资本金,另一方面会使银行资产失去选择高收益投资的机会,也就使资产很难实现收益最大化。
3、不生息资产占用过大。 尽量减少不生息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是提高资产收益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看,工商银行存在着内部不生息资产占用过大的问题,并且内部资金占用增长过快。一方面表现为垫缴应收未收利息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增长过快,有的行在房屋建设上,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增长过快,有的行在房屋建设上,不讲实用,不顾资金承受能力,一味强调大面积,提高标准装修。1993年末,某省工商银行系统内部资产占用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为2.28%,1994年1-8月份,在资产增长11%的情况下,而内部资产却增长32.89%。不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到资产的实际收益,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
4、高成本负债占比大,筹资成本高。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方面要求提高资产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求降低负债成本。效益优先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取得尽量多的负债。影响负债成本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负债利率水平;另一个是负债结构。在我国实行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利率水平是商业银行本身所无法左右的,负债结构却是可调整的。从目前工商银行的实际负债结构看,高成本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偏高。就全国工商银行系统看,1994年上半年,全行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总额达51%,较上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 高利率的中央银行借款占全部负债的比例为24.07%,较上年同期上升4.42 个百分点。从某省工商银行的情况看,1994年8月末, 高成本负债(包括定期存款,拆入资金,系统内借入资金)占全部负债的比重为60.43%, 其中定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57.7%。高成本负债占比大,是长期以来银行不讲核算,不按效益优先原则规范自身行为造成的结果。一是不惜血本追求负债规模的增长,有的行在业务竞争中,不顾效益盲目争上储蓄网点,不顾成本高息揽存,甚至竞相拉企业将本来的活期改为定期存款,在同业之间,不是比资产效益,资本收息,而是比待遇,比豪华,提高标准装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专业银行之间对存款竞争的加剧,吸存的费用在不断上升。二是有的行不讲效益,通过大量拆入资金,维持超负荷经营,弥补自身资金来源的缺口,甚至有的行贷款利率低于拆入资金利率仍频频扩大贷款规模。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加上为取得存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增加,直接导致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直接影响工行的经营效益。
5、追求规模扩张,不讲自身效益。长期以来, 工商银行的经营行为表现为追求信贷规模的最大化,而不重视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尽管工行近几年来信贷资金增长很大,而银行利润却有所下滑。据某省工商银行统计,1993年比1990年贷款增长了60%,而利润却由1990年的5.6亿元降为1993年3.66亿元。1994 年上半年在贷款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却出现许多市地行亏损的严峻形势。工商银行追求规模扩张,忽视自身效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超负荷经营。受地方政府追求高速度扩张冲动的驱使,工商银行的许多基层行不顾自身的资金来源能力,盲目追求信贷规模的增长,形成超占汇差、大量拆借、结算压票等等,甚至不惜在人民银行透支。用超占汇差和靠短借长用形成的贷款,一旦宏观金融紧缩或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就形成工商银行的支付危机。有的行为满足地方贷款需求,不惜高利率向他行借入资金,贷款利率有的竟然低于拆借利率,这典型的反映了银行自身效益观念的淡簿。二有的行自身随意扩大贷款,大量占压联行资金,置结算纪律的高息罚款于不顾,有的行把自己多余的资金宁可存到利率较低的人民银行也不原上存利率较高的上级行,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全行的利润,也典型地反映了有些行宁要规模增长,不要效益的思想观念。三在目前我们缺乏有效的信贷资产损失责任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各行更多地采用信贷资产规模扩张的方式去追求利润的增长,而不是靠优化资产,提高现有资产质量去实现利润的增长,这就造成银行信贷资产高速增长,而资产利润率却日趋下降的局面。
6、缺乏成本的约束机制,费用上升过快。银行利润的增长, 一方面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取决于成本的降低。从现代管理会计的角度分析,要严格控制固定成本的增长。从工商银行讲就是要控制负债利息支出之外的费用增长,但从目前看,工商银行的综合费用率却呈连年上升之势,且费用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1993年比1990年,某省工商银行的实际营业收入基本未增长,而费用却增长了109%。 全工商银行系统1993年上半年全行综合费用率高达14.01%, 营业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80.6%。
7、收息缺乏硬约束,被欠息越积越多。 利息收入是工商银行的主要收入项目。保证利息按时收回,是保证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从目前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工商银行本身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收息约束机制,使得企业欠息越来越严重。欠息增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计息挂帐、停息挂帐的政策性贷款增加,影响工商银行自身收益。到1994年6月, 工商银行全行承担的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以及停减缓息贷款达763亿元,按现行利率计算,一年减少收入90亿元。 这些贷款一方面收不到利息,另一方面又要支付这些贷款所占用的资金成本。二是贷款质量下降,催收利息不力。近年来,工商银行实收利息占应收利息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1年为97.7%,1992年为96.3%,1993年为83.9%, 1994年上半年78.8%。银行被欠息的增加,在新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下,一方面应收息未收部分银行要照常纳税,用银行资金垫交利税,减少银行可用资金,增加负债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又直接造成银行虚盈实亏,增加银行不生息资产占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频临破产倒闭的企业的利息已经成为根本无法收回的呆帐,只是还表现为银行的帐面挂帐利息,这些企业一旦破产倒闭,会直接导致工商银行的净损失。被欠息大量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收息责任约束机制,缺乏收息的强有力的手段,缺乏维护自身效益的观念。(待续)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成本效益原则论文; 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直接成本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