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经济论著——简评周殿昆《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论著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西部经济差距何以不断扩大,今后又如何才能实现东西部两大地带的协调发展,这是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中需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1997年底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殿昆著《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一书,是探索这一经济热点问题的一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力作。该书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从东西部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分析、揭示出两大地带市场关系的本质特征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制度及其抑商政策的严厉压制,中国的市场经济以及东西地带间的市场关系,发展十分艰难而缓慢。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所造成的连绵不断的社会动乱和战争,使东西部地带间市场关系时常被破坏和中断。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由于受到冷战国际环境和极左政治路线的干扰,东西部地带间的市场关系多数年份都被扭曲和阻滞,真正能够顺畅发展的时间,只有建国初期的三年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和60年代初的三年调整时期,总共才11年时间。其间,沿海工业向三线地带大迁移,是对东西工业布局的一次行政性强制调整。虽然这使得西部地带工业过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付出了牺牲东部地带的发展,降低全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沉重代价。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确立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80年代,世界结束了冷战状态,进入了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新时期。此时,东西部地带之间市场关系才真正进入兴旺发展的黄金时期。据此,作者认为,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正确的治国方针,是东西地带间实现市场关系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我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
本书作者跳出单纯从生产角度看待东西部资源禀赋差异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从生产的角度,而且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待东西部地带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该书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指出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性基础,经济社会资源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基础。东西部地带间自然资源禀赋成“西丰东歉”的格局,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则成“西歉东丰”的格局。这种资源布局,造成东西部地带间自然资源丰度与现实生产能力,以及现实生产能力与消费(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需求能力明显的双重错位,形成了西部地带自然资源丰饶条件下的相对落后和贫穷,以及东部地带自然资源贫乏条件下的相对先进和富裕。在从市场经济角度分析东西部经济关系中,作者提出了商品“需求满足度”新概念,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东西部地带上40多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商品的需求满足度。商品需求满足度大于100%为供给过剩,小于100%为供给不足。作者在书中通过具体比较分析东西部地带间几十种重要的农产品生活资料和生产用原料、工业品生活资料和生产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度,对两大地带间商品市场的供求互补状况作了具体的定量描述。并且,作者引入“生产要素经济密度”概念,比较分析了东西部地带间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的供求互补状况。得出结论认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东西部地带间既存在着因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而造成的发展能力差距,同时,也存在着由供求互补性带来的开展带际贸易、实现伏势互补、提高协调发展水平的机会和有利条件。我认为,这是颇有见地的。
二、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简明的数量经济方法论证了即使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带际贸易仍然具有互补性及其动力机制
该书指出:在中国的带际贸易中,原本就存在价格结构缺陷型和生产效率差距型两类不等价交换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纳入指令性计划分配供应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大大减少;随着以市场决定价格为主体的新型价格体制确立,工农产品间、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产品间的不合理比价关系,基本上得到了矫正。原先由计划体制和价格体制缺陷造成的不等价交换问题(即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化解,退居次要地位。原先居于次要地位、被掩盖着的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指由于东西部地带参加带际贸易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生产效率差距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问题),则被突显出来。而且,由于东西部地带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及其生产效率差距具有顽固性,因此,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今后将成为长期影响东西部地带间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矛盾普遍存在,在东西部地带间的带际贸易中,等价交换只是特殊的个别现象,不等价交换才是一般的常态现象。作者在书中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论证了,即使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带际贸易仍然能够使参加双方都能获利,正是这种互利机制推动着带际贸易发展。作者运用比较利益原理,分析了东西部两大地带以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包括生产要素,下同)进行带际贸易时的利益关系。据此,该书得出结论:只要交易双方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在比较利益允许的范围内变动,双方都可以从带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在这里,作者引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个范畴,对东西部地带以一般商品(即包括不具有比较利益优势商品在内)进行带际贸易时的利益关系作了分析。据此,该书得出结论:东部或西部地带,无论是作为“输出方”还是“输入方”参加带际贸易,必然会引起本区域商品的价格变动,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此消彼长,但是消长相抵,东部或西部地带仍然能获得纯收益。如果说在前一个层次的分析和证明中,东西部带际贸易的互利范围,还被限制在具有比较优势上的话,那末,在后一个层次的分析和证明中,东西部带际贸易的互利范围,已经被扩大到了一切商品之上。上述分析给出了一个反证性结论,这就是:任何阻碍带际贸易的行为,都会使东部或西部或多或少失去获利的机会。这个结论为反对地区封锁和分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同时,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互利并不意味着参加带际贸易的双方获利量相等。东部地带生产效率高,参加带际贸易的商品量大,因此其获利总量和单位商品的平均获利量必然大于和高于西部地带。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带,能够从带际贸易中获得“后发效益”,加快自身发展。因此,那种认为开展带际贸易会使“东部受益,西部受损”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应当予以摈弃。
三、运用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的方法,有针对性提出减缓两大地带经济差距扩大强度的对策建议
该书认为,东西部地带间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趋势在中近期内难以逆转。但是,我国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减缓东西部间的差距扩大强度。作者指出:第一,区位优劣是导致两地带差距扩大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带利用其区位优势和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利用外资和技术。从1978—1995年,东部地带累计利用外资932.22亿美元,是西部地带(43.91亿美元)的21.2倍。资金和技术是现今中国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根据水桶定理,东西部地带间引进利用外资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必然转化成为新增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差距。第二,生产方式变革快慢,是导致东西部地带间差距扩大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带无论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以及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方面,均明显快于西部地带,从而使得其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优于西部地带。上述两方面原因,加上先天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东西部地带间社会积累和投资能力悬殊,进而造成新增社会生产力的悬殊,最终导致差距不断扩大。
东西部地带间差距不断扩大,这不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中近期内东西部地带间差距扩大的势头虽然难以扭转,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减缓两大地带间差距扩大的强度,为下一步缩小差距创造有利条件。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是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发展带际贸易,使西部地带从中获得“后发效益”,加快发展;二是积极引导东部地带的传统工业向西部地带转移,推动两地带产业结构升级,使其双双加快发展;三是调整区域政策,加强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带的政策支持。建立、实施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帮助西部地带加快教育、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发展,缩小两大地带间公共服务能力差距。
总之,我认为《中国东西部市场关系与协调发展》一书,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新意层出的经济学著作,值得所有关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人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