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在虹口论文_刘莹

广东人在虹口论文_刘莹

上海市虹口区文化馆 200434

说到虹口,广东人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广东人究竟是什么年代到虹口的?

据文献资料记载,晚清民初,上海广东籍人口约为20-30万,大多居住在虹口,究其原因,可追溯到1848年虹口美租界的建立。开辟美租界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曾在广州传教,并吸纳了大量的广东人加入圣公会,这批人以后追随文惠廉传教的圣公会来到上海,而且大部分人选择了与圣公会救心堂四围的塘沽路、天潼路、福德路和东武昌路居住。粤人习惯“抱团”,所以,以后逐渐以此为核心,延北四川路逶迤,形成了众多广东人的生活社区。当时最著名的三条“广东街”是武昌路、福德路和新广路。马路周围广式弄堂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满街是南音,店铺皆粤味。一俟岁时节庆,狮舞、南拳、丝竹和粤曲各呈其佳,一幅色彩浓郁的南国风俗画卷,所谓“广东歌舞到处唱,直把浦江当五羊”。

因了地理的关系,广东较上海更先接触到洋务和西风。他们背井离乡纷纷下南洋谋发展,所以中国早期的华侨皆为粤人。史料记载,广东人与西方做生意始至清康熙年间,他们耳濡目染异邦的先进经济之道并沁入了血脉之中,而开埠初期的上海开放兼容的器局和虹口兴盛的港市及百废待兴的创业氛围,深深吸引了敢闯天下的广东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熊月之曾这样评价过广东人来上海的意义“上海开埠后,广东人就追随洋商脚步来到上海,成为上海移民中极为重大的一支。人多、钱多、影响大”。所以早期的虹口就成为了广东人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虹口的广东人究竟形成了哪些气候?本文因篇幅之关系将择取概要略予述之。

广东人在虹口的商业巨擘当推简氏兄弟的南洋烟草兄弟公司。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国内最著名的民族企业。1916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本部及分厂落成于东大名路,年盈利高达百万元。1918年,改分厂为总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其生产销售的“双喜”、“飞马”、“白鸽”和“大联珠”等品牌蜚声海内外。其影响流绪至今。

“露美”、“美加净”、“六神”的今生世人皆知,但是对它的前世无人知晓。1898年,冯福田创立的“广生行”是国内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1903年落户于唐山路(上海家化前身),其首创的“双妹”品牌成为国内名媛丽姿竞相争购的牌子。1915年,“双妹”旗下的产品“粉嫩膏”一举多得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金奖。1956年以“广生行”为主体的10余家民间企业国有化组成上海家化联合股份公司。从最早的“双妹”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友谊”、九十年代的“露美”、“美加净”直至今天的“六神”,“广生行”编织了中国日化领域民族品牌的传奇。

“吃在广州”,此话不是浪得虚名的。据说广东人从早上拨开眼睛可以吃到薄暮时分,而且天上飞禽,地上走兽,世间奇珍异宝无不啖之。广东人集居的地区总是粤味弥漫。广东人不仅善于吃,而且精于烹。在沪上立身扬名历经世纪不衰的广邦烤鸭“广茂香”至今绵延即是一例。“广茂香”烤鸭选材上乘,取隔年的绿头麻鸭,经打气、掏膛、洗膛、挂钩、烫皮、打糖和晾皮等八道工序,最后入炉以文火烤至恰到妙处。故出炉的烤鸭,色如琥珀,皮脆肉香,香而不俗,肥而不腻,充分呈现广邦菜肴一贯的鲜口滑爽的特点。

说到梳打饼干,如今最流行的是“泰康”和“万年青”牌子,但是老上海人对三四十年代的“马头牌”饼干还是记忆犹新齿颊生香如初。当时的“马头牌”饼干是独领风骚的。1933年意气奋发的广东人马宝山在虹口创办“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为了洗去先前在香港经营的惨败,公司生产的梳打饼干一改传统和外国的味道,一下子赢得了上海人的口味,从此“马头牌”饼干在上海的饼干行业独占鳌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部分的旅馆酒店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而新亚酒店文明管理方式是独步一时的。粤人冯达纯1933年创办的新亚大酒店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深孚众望的新兴大酒店。酒店的广式早茶成为当时沪上最摩登的休闲方式。当然新亚大酒店最驰名沪上的是其倡导的“三不主义”。即入住的客人“不赌、不嫖、不抽鸦片”,这在上海所有的客栈旅舍酒店都难以做到。因此新亚的“三不主义”顿时受到追求新生活的上海市民和各界的同声赞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935年9月胡适先生辗转南京来沪入住新亚,闻听此事,欣然濡毫为新亚撰写广告“新亚酒店的成功使我们相信,我们中国民族不是不能过整齐清洁的生活”。此广告载于1935年上海《申报》9月版,这大概也是作为新文化先驱的适之先生为商家撰写的唯一广告。

由于广东人在上海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广东人天性有较强的排异心理,所以喜欢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广东人自己办的学堂就读。为了解决众多子弟的启蒙,清末民初,广东人在虹口办了大量的小学堂。史料有记载的就多达10余所之多。这些学堂主要集中在粤人所居住的区域,如新广路、塘沽路、武昌路、北四川路、海宁路、吴淞路和峨眉路等一带。然而大批小学毕业的广东子女欲升入中学又成为一大难题。于是在大批粤人的要求下,粤人卢颂虔在广肇公所的支持下,将原来的培德小学由广肇公所接办改为“广肇公学”。“广肇公学”即刻筹资拨款购进北四川路福德里32号地产新建新校舍。以后这个公学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广东子弟学校。随着“广肇公学”生源急剧地增加,学校无法满足需要,在广募捐资的基础上,1932年又购入水电路三百余亩农田,建立全新的校舍1934年竣工。由于学校的募资款项皆为广东人,所以众人提议将校名改为“广东中学”或“粤东中学”。

“哪里有广东人,哪里就有高亢、细腻、委婉、清亮的南音”。粤剧是广东人须臾不离的文化享受,是他们四海漂泊始终不能释怀的“乡愁”。沪上唯一演绎粤剧的剧院坐怀于广东人麇集的虹口是理所当然的事。1928年广东人吴朝和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口投巨资建广东大戏院,1931年竣工交付使用。戏院开张的当年即天天爆满,彩声汹涌。当时有识者惊于此盛况,撰写戏评说“粤剧盛行于沪滨,引起社会人士之竞观,究其所有可观价值,不仅布景之色色具备,赏心悦目,即戏剧亦一气贯通,获窥全豹,此即受人之欢迎之点也”。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名震遐迩的红线女随师马师曾来沪献演《关汉卿》等剧目,激起沪上建国后又一轮盛观粤曲的狂潮。一度出现“家家马师曾、户户红线女”的盛况。当时的新闻报道用“万人空巷”一语描述。走笔至此,不禁油然地联想到寓居于虹口才华横溢的广东籍三大佳丽—胡蝶、阮玲玉、关紫兰。有人这样评论三位佳丽“她们是风姿绰约的美女,名动一时的佳人。她们生命中流淌着南国灼热的血液,她们为中国的艺术史谱写了一段女性的传奇”。是的,她们无愧于这样的评论。余庆坊胡蝶的旧居依然,而辉煌的岁月已逝。尽管胡蝶生前绯闻缠身,然而终瑕不掩瑜,她为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发展付出过杰出的成果。1989年,胡蝶辞世于加拿大温哥华寓所,弥留之际,回首一生,只留下了淡淡的一句“胡蝶要飞走了”。

张曼玉在出演电影《阮玲玉》一角时,被问及对角色的认识时,张曼玉说“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妖媚”。从虹口朱家木桥祥安里走出来的阮玲玉,生活辗转于虹口的北仁智里,保姆女儿的阮玲玉在中国早期的默片中,清丽脱俗,光彩照人,而黑暗世道的“人言可畏”却成为她年轻生命的最后绝唱。

在文革中,照样薄施胭脂的关紫兰,始终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风采。晚年的她常常独自信步踱至南京东路的“德大咖啡馆”悠然地品鉴咖啡,积习难移。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著名油画家刘海粟齐名的她一生淡泊名利,坚守独立人格,不堕时俗,其高洁的人品,就像她溧阳路故居满壁缠绕的常青藤,悄无声息,四季翠绿。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虹口乃至上海出版业最辉煌发达的时期,而“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销售的《良友》画报却以它标新立异的格调风标高举。“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由广东人伍联德1926年创办于北四川路。《良友》画报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份生活类的大型画报。画报以精湛的摄影技术,先锋的时尚理念,丰富及时的国内外社会文化信息迅速蹿红,并在国内赢得甚高的地位,其在倡导新思想、新文化诸方面引领着现代前卫进步的思潮。老舍、郁达夫、冰心等著名的文化人都曾为《良友》撰文写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良友》画报巅峰时销售达四万份,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良友》画报不仅在国内取得如此盛绩,还风靡了全球的华人世界。行文至此,也捎提一下另一位广东巨商徐润1882年在长治路师善里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近代石印图书出版机构“同文书局”。“同文书局”主要翻印古善本、古籍字画和碑帖。初创时规模较大,购石印机12台,延聘翰苑之士抄写校注,并雇工500余人,但是“同文书局”的社会影响远不可与《良友》比肩。

如果本文到此戛然而止漏说永安里有忤常理。许多人认为永安里因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开发驰名而走俏。实际永安里的名气是与它的建造者永安公司的老板郭氏家族关联。旧上海最出名的百货公司有四家即“永安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新新百货公司”、“大兴百货公司”。“永安百货公司”居四大百货公司之首。公司创办者为广东香山的郭乐、郭顺、郭泉兄弟。当时为了解决庞大的低中级雇员的住宿,他们购下了北四川路地块,建造了颇有规模的新式里弄群“永安里”。郭氏兄弟之所以选择虹口建房,如前所述与粤人“抱团”的生活习惯有关。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上海开埠以降的百余年间,广东人在虹口这块土地上打拼和生活,成为虹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开拓者、耕耘者。有人可能会说,虹口不仅仅是广东人的天下,尚有江浙等其他省籍的移民,为何独独拈出粤人描述,笔者认为,这实在是虹口的广东人做出的事业和影响甚于其他的省籍。

论文作者:刘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广东人在虹口论文_刘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