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药;幽门螺旋杆菌;防治;进展
1.幽门螺旋杆菌的特点及感染后临床表现
幽门螺旋杆菌生物学特点为螺旋型,具有厌氧的特性,生存环境对其存活率影响较大。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从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采用人工技术分离成功,成为当下一直的并且是唯一可以在人类胃中成功生存的细菌,其对防止胃部疾病甚至胃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感染的防治工作逐渐受到人群的重视。幽门螺旋杆菌的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同样因为其常见于人体当中的幽门部位。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原体,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在一些卫生条件较为有限的国家,甚至大多数的人口都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在人体当中的感染通常发生在人幼年的时期,所有感染个体多在未满8岁时就受到其感染[1]。幽门螺旋杆菌在感染之初患者会出现慢性胃炎的情况,但由于病情不够严重,大多数的患者并不会有所重视。在日后的发展当中,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导致胃炎或胃溃疡甚至引发胃癌。在对胃癌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该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的流行情况与该地区胃癌发病概率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超过七成的胃溃疡与超过九成的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都来自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往往会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胀气的情况,伴随症状不仅有轻微的疼痛,同时可能出现食欲衰退和反酸的情况,在情况进一步恶化后,腹痛的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剧烈,消化道可能会出现出血及穿孔的情况。因此,在患者确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应尽快对其进行治疗以减轻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随着传统治疗手段的大量使用,幽门螺旋杆菌出现了耐药性,因此使用中药对其进行治疗将在未来的治疗手段当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2]。
2.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向
2.1中虚气滞脾胃不和方向
在对50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使用中医手法进行诊断后发现,全部感染者均存在中虚气滞的情况,其中52.2%的感染者同时出现脾胃不和情况。中虚气滞会导致患者白细胞出现浸润等情况,造成活动性炎症。而在对116名出现慢性胃炎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其分别出现中气不足、脾胃不和的情况。因此可以考虑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应向中虚气滞、脾胃不和方向进行研究[3]。
2.2湿热脾虚方向
为了验证湿热、脾虚是容易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原因之一,有学者采取湿热脾虚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胃粘膜的损伤,然后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溶液对其进行灌胃操作,实验后检测发现全部小白鼠均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由此推理在人体中的状况,脾虚和湿热往往会导致胃粘膜受到损伤,这样的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会大大增加。另外有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胃热亦有关联,由此推断清热利湿也应是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方向之一。
3.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在使用传统治疗手段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治疗时,往往联合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化学药物见效快,且在根除性方面一般要强于中药,但是由于其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且伴随化学治疗药物的大量的应用幽门螺旋杆菌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因此临床应用效果受到了一定考验。为此下文将从单味中药、中成药、中西结合的角度对其效果分别进行阐述。
3.1单味中药治疗
在使用单味中药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当中,当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向。首先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手段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进行治疗,其次就是通过去除体内“邪气”的手段对其进行治疗。有学者将参与治疗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随机划分为两组,每组34人次,两组患者均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而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分别对使用槟榔治疗法与丁尼替丁治疗法,对其结果进行跟随观察后发现槟榔治疗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63.2%,而丁尼替丁治疗组仅为5%。
3.2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治疗方案中涉及文献报道较多。其中有学者采用的治疗手段为对患者使用胃痛宁片,同时辅以针刺治疗法。同时另一组患者使用铋三联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参与治疗后的结果研究发现,使用胃痛宁片治疗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8%,而铋三联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8%。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并没有特别明显区别,但是在不良反应率方面,胃痛宁片组为0%,相较于铋三联组有着明显优势。
3.3中西医药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当中,观察组采用铋三联治疗一疗程七天结束后辅以健脾益气汤,单纯的西药治疗组则进行第二疗程的铋三联治疗,在对其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中西医结合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为95.8%,而西药组为87.5%。由此可以看出采取中西医药结合的治疗手段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有着更高的根除率。
4.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问题与展望
使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这其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中药相对于化学药物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面其优势在于在中医理论的整体指导下强调“整体调节”讲究“阴平阳秘”和自身免疫力的整体提升,且有着较少的副作用,但是在快速降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症状方面和根除率方面,依旧需要加强。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中药治疗可在发展自身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诊疗技术合理辨证分型把中西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其次,由于中药汤药的冲服方式对于当今讲究效率的大背景已经不太适合,可结合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合理配伍,中药的成药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4]。
参考文献:
[1]林意珊. 中西医结合新方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蔡妍阳. 幽门螺旋杆菌的中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唐丹丹.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扶正清幽汤对其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4]李博,赵迎盼,高蕊,陆芳,李振华,李保双,王凤云,唐旭东. 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试验方案及研究病历设计和实施[J]. 中国新药杂志,2016,25(02):187-192.
论文作者:高福君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幽门论文; 杆菌论文; 螺旋论文; 对其论文; 情况论文; 患者论文; 中药治疗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