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同情心疲乏是当前临床护士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护理效果的提升是非常的不利的。所以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强化对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现状。
【关键词】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259-03
儿科护士是一个特殊群体,具体工作中需要付出的同情心和爱更多,加之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会出现同情心疲乏。本研究将对影响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升相应的解决对策。
1.同情心疲乏概念、测评工具、现状
同情心疲乏指的是多次经历感同身受的同情后产生的淡漠情绪,例如应对太多次或太频繁慈善诉求后,冷漠对待苦难中的人们,同情心疲乏在护理人员中较为常见。美国学者本世纪初修订CSF形成了专业生活质量量表,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测量,其主要作用是对职业倦怠和同情心疲乏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同情心满足、身心耗竭、继发性创伤应激,每个维度包括十个条目,共30个条目。依据Likert5点式计分法,从未有过=1,很少=2,有些时候=3,经常如此=4,总是=5。分值越高则同情心疲乏越严重。
临床儿科护士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其会对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并出现个人职业生活失衡、工作效率降低、关爱患者热情减弱等。相关调查显示,在高同情心负荷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会产生同情心疲乏,其认知、情感、行为会向负向发展,出现情绪易怒、逃避责任、职业认同感降低等消极心理或行为,最终引起护理事故和护理差错上升。
2.影响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在部分过激舆论的影响下,患儿及家属产生了过强的维权意识,出台新医疗管理条例后,产生越来越多医疗纠纷。在广泛开展优质护理和整体护理的大背景下,护理人员需要担当多元化角色,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更多,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护士承担的压力更大,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高危科室。临床护理人员主要为女性,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护理工作,还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
2.2 环境因素
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琐碎、工作量大、承担风险高的特点,护理人员内心期望个人价值往往和现实产生冲突。同时儿科护理工作具有较高专业性,通常由相对固定人员完成,其他人员无法随意取代。实际中儿科护理人员缺乏发泄的机会,在社会不认可其努力和付出的情况下,进一步产生失望、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内心失衡,这不仅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还会使其产生倦怠心理。
2.3 生理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人们会因固有周期性生理变化而出现情绪波动,而这种波动往往会对护患关系产生影响。多数女性在月经前5~7天会出现疲乏无力、头痛、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女性在妊娠期会出现身体不适,而这会强化忧虑、紧张等情绪。女性在哺乳期身体尚未复原,该阶段睡眠严重不足,并且需要带病上班,加之挂念子女,在具体工作中经常出现工作分心等情况,最终出现负性情绪。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或和患者沟通过程中,较易发生沟通不良或失误,进而造成护患关系恶化,同情心会明显降低。
2.4 患儿及家长因素
临床护理中患者通常配合不佳,这种情况下需反复进行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患儿哭闹过程中家长易心生不满,家长为减少患儿遭受痛苦,会对护理人员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让其保证护理操作一步到位,一旦有哪些地方令其不满意,就会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维权,更有甚至会大打出手,这让护理人员无时无刻不处于紧张的氛围和状态中,长此以往护理人员会出现身心疾病,并且身心俱疲[1]。
2.5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实际中造成同情心疲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沟通技巧,护理过程中最有效、最直接的传递信息工具就是语言,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常言道“良言一句三春暖”,护理人员可能够鼓励的语言、安慰的眼神获得患者及家长的认可,分析、结实的语言能够使患者及家长的焦虑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帮助患者及家长掌握相关健康知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2.6 护理管理中的不足
当前医疗机构护理管理制度中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存在,同时护理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较高素质,造成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沟通不畅等问题,引发护理人员和领导之间冲突、各级职称之间缺乏明确分工,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为减少医疗事故,减少患者投诉,对护理人员提出近于苛刻的要求,护士工作压力难以避免[2]。
3.干预对策
3.1 护理人员自身调节
第一,对自身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强化。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患者较为特殊,所以该科室护理人员需要对绝对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工作能力进行掌握,并在面对各类事件时能够灵活应对。
第二,有效培养护患沟通技巧。患儿通常语言交流困难,护理人员会受到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和患儿家长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对于患儿应主要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方法,轻柔、准确的完成护理操作,态度和蔼,语言轻柔,使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另外,护理人员还可站在母亲的角度对待患儿,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深刻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及幸福感。创建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和同事、家人、朋友进行有效交流。同事间可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倾诉释放情感缓解工作压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摄入充足的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形成规律的作息。相关研究显示,在改善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中,有效平衡工作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丰富的业余爱好也具有一定作用[3]。
3.2 社会支持
实际中应当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引导,促进他们科学、如实、全面、公正的进行护患纠纷的报道,保证社会公众对医务人员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另外,还应当对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进行强化,并将涉及护患安全、护患纠纷的相关法律知识作为重点,保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
3.3 医院及管理者方面
第一对灵敏度高、简易的同情心疲乏筛查量表进行制订,通过定期筛查对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水平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同情心疲乏讲座,让护理人员对同情心疲乏形成全面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调节。
第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护理人员构建舒适、整洁的工作环节,减少护理人员受到儿科病房的不良刺激,保证儿科护理人员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对严格的陪护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治疗和查房时需对来访人数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过多家长造成病房嘈杂、拥挤,避免护理人员因过多家长在场而产生过大压力[4]。
第三,管理者应更新自我支持系统。实际中控制同情心疲乏的主要因素就是工作自主控制能力,管理者应强化职业授权,使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自主性。也可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提供解决同情心疲乏的专业知识,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培养。良好的同事关系和人性化管理可降低同情心疲乏,治疗团队会议和发展同情心组织,能够建立分享经验和倾诉苦恼的氛围,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个人满足感和职业成就感。
第四,强化对护理人员精神状态的关注。实际中管理者应引导护理人员排除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引导其消除自卑心理,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当发现护理人员因职业心理偏差和患者出现冲突时,应首先对引发冲突的原因进行确定,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解,避免随意采取惩罚、批评的措施。对护理人员日常感受要理解,保证其具有愉悦的心情,并提供机会供其宣泄情绪[5]。
4.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当前我国儿科护士普遍存在同情心疲乏的问题,这对于护理人员健康以及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医院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一些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莎莎,史平,沈旭慧.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的概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39-42.
[2]张晓霞,郭玉梅,郝桥兰.ICU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现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2):72-75.
[3]孙野,王爱红.南京市城乡结合部二级医院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压力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2):2538-2541.
[4]赵颜莉,李丽君.临床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2(z2):241-242.
[5]吴爱丽.肿瘤科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2(16):275-276,277.
论文作者:王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同情心论文; 疲乏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儿科论文; 护士论文; 患者论文; 工作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