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_张琨,吴士超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_张琨,吴士超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扩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不同空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大的降低了对教学硬件条件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展开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程教学在当前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当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应当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传统课堂一般为40—45 分钟一节课,但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为20 分钟左右,所以一节课下来总会有分散注意力的时候。而微视频一般课程时长为5—8 分钟,最长不超过10 分钟。所以也可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程例”。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以及其他特点。

1.1 资源构成情景化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微课程能够将教学视频进行片段化,同时这些片段之间也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老师通过微课程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及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等,与此同时还能够打造一个主题鲜明的课程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料。教师与学生要能够运用典型案例化的、情境化的场景来完成一些“隐性知识”的具象化和明显化,从而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对学校来讲,微课程教育的实现不但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

1.2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每节微课程只讲解一个主题或一个重难点,且其多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重点讲解,或是难点突破,或是教学反思,亦或是生活反思,学习方法、教学策略等自己和同伴能够解决的问题做成微视频,供需要的人学习。由于微课程资源的内容精短,因此,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完成对课程的制作,这样,学生和老师就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其进行非常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以及推演理论。因此可以说,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现能够有助于教师编制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对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和教学速度,缺乏基础的学生希望教师降低教学难度,延缓教学进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同时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而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直接影响教师的热情,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的实施,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课程划分成不同的微课视频片段,众多的片段形成系统的微型课程资源库。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必要知识,真正按照他们的需求来完成教学。教师讲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和途径,“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学生主导的学习活动。微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同要求以及学习方式。它不仅能检验、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还能巩固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对传统的课堂学习资源的扩展。

2.2对教师而言,微课程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微课程能够给教师创造更加科学的课堂教学以及超媒体环境,为教师进行教学创造更加合适的平台。与此同时,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还能够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教学局别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3.3 微课程更适合在移动互联网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大学的校园里,电脑的普及程度几乎达到了75%,而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更是达到了100%,为微课程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大学生活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自由调配学习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探究

本文以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数据统计分析课程为载体进行实践研究,对学情及教学设施条件做深入分析后,设计出微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并合理应用于课堂实施各个环节。

(1)开展课前活动: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布置任务,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教学视频,并尝试完成针对性任务,同时可借助网络工具与同学或教师在线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探讨在观看视频过程及针对性课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组织课堂实施: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以及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使学生尝试独立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学习成果可在课堂上或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汇报、讨论、评价。

(3)课后整理提高:将课堂中重点、难点以及典型例题录制成微课程视频供学生观看,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缓解教师单独辅导的压力。

4 基于微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探究

(1)微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探究

通过专业培训、网络教学资源等途径学习并熟练掌握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方法,逐步形成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标准,使制作微课程视频,有标准可依。

(2)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探究

为了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需合理设计微课程教学资源,使既能将重要知识点包含其中,又不会因知识点过程影响学习效果。

(3)备课方式探究。

微课程要在十几分钟内甚至几分钟内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并力求生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应用微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探究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的教学手段是不同的。什么类型的内容需要什么类型的微课程,或者是否需要微课程。要总结出符合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辅助学习应用的一般流程和具体做法。

5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微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后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数据统计分析课程为载体进行实践研究,达到了以下目标:

(1)从学生发展方面看,微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构建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以及拓展,从而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同需求,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从教师发展方面看,利用微课程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增强了教师资源整合开发的意识,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科研型教师。

(3)从学校发展方面看,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的革新,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针对性,进一步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推动教学质量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楠.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职业素养训导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2):221-222.

[2]丁矢. 微课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7(9).

[31]徐伟. 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张琨(1977-),女,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吴士超(1984-),男,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科研项目“基于微课理念的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备案编号:SJGZY040),主持人:王晶莹。

论文作者:张琨,吴士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  ;  ;  ;  ;  ;  ;  ;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_张琨,吴士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