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上海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校理论研讨会综述_全球化论文

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上海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校理论研讨会综述_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问题探讨——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南京论文,分院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不仅是国内学术界,国外也是同样。这一讨论所影响的范围和所涉及的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史上恐怕都是不多见的。这本身也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将深刻地影响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是最关心人类的整体命运和健康发展的学说,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应该特别关注经济全球化问题,认真解读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人类的走向作出科学的阐释和判断——这是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在5月18日召开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识。会议从不同的层面多角度地、前瞻性地剖析和预测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场景,以及给世界社会主义和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命题问题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的命题和构想本身就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话语来表达。马克思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就是说,各个民族结束了自己孤立的、相互割裂的发展,进入了相互融合的、共同进步的历史进程。这一趋向的内在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的扩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它表述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把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并没有因为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开拓的而忧心忡忡,反而透过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的扩展,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看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甚至没有建立在一个国家范围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每一个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的扩大和发展而欢欣鼓舞。他们认为,手推磨代表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代表的是资本主义,而更加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必然代表社会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如果没有世界市场,没有各民族的融合,无产阶级的大联合以及无产阶级最终的彻底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生产和市场的扩展,或者说全球化的趋势与社会主义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与会代表同时也认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见到的经济全球化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在其深度、广度以及一系列的属性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差异,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全球化的基本方法、他们所作出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这一基本结论,仍然是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因此,那种将经济全球化看成是社会主义的陷阱,将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的看法,是一个应该加以澄清的理论误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不应该反对社会化大生产(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当然应该包括经济全球化)的趋向,这才是从本来意义上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如果说,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上还存在着若干与经济全球化相冲突的范畴,那的确应该审视一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真正科学,的确应该思考一下是否有一些僵化的、落伍的认识需要抛弃呢?

(二)关于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问题

与会代表从国际共运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全球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善驭之则自强,不善驭之则自伤。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中,这正反两方面的例证都曾经有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之根源有很大部分就可以从其未能顺应全球的历史潮流中去寻找。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经济全球化问题上曾有过深刻教训。1952年斯大林推行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就是对全球化潮流的明显反动,结果使社会主义陷入了孤立封闭的状态,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技术设备严重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社会主义因而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类似的惨痛教训在中国也曾有过。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抉择,使中国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从而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仍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与会代表认为,全球化在向社会主义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是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增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加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从而将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对立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其他世界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二是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诸领域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相互间经济流通的障碍在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使世界经济真正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现代社会,人类要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走出自己设下的陷阱,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全球协作,即只有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克服因自身眼前利益差别造成的分歧,以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为重,相互配合,同舟共济,才能达到拯救自身的彼岸。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其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发展的步伐,将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高的起点,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力。

三是全球化进程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未来的社会交往不再将自己的“赢”建立在对方的“输”上,而是力图通过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在双方的理解、沟通、默契、合作的握手言欢中实现利益均沾或共享,达到一种“双赢”境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一直存有种种误解,有许多捆绑自己手脚的“清规戒律”,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排斥市场的作用等。而全球化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打破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理性地去思考、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图景,对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并重新进行科学定位,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与会代表同时也认为,全球化固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都处于劣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无疑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调和的,即使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二者在经济上彼此依存,在谈判桌上杯箸交错,但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之心依然未变,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渲染的“由于现代化的刺激,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路线重新形成”,西方必将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发生冲突。面对“全球文明战争”,他建议美国应“采用大西洋主义方针,同欧洲伙伴密切合作,捍卫并发展共同的独特文明的利益和价值观”。此外,全球化的发展还为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暗中破坏从技术、方式等诸方面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

其次,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造成了强大冲击。冷战结合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凸现,而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相对淡化。但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方面宣扬“信息时代”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信息媒体和信息产品优势,向别国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大搞心理战术和颠覆活动,如1989年所谓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队大肆屠杀群众,“尸体难以计数”的电视画面,事后揭露都是伪造的。可见信息“全球化”也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主权和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正进行自身内部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意识形态的作用也相对淡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国内外双重的压力。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它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发展的诸方面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之发生相当大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应对这一冲击并在这一场景下展开其新的进程,是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命题。与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尤其是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趋势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许多学科都面临着各自领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挑战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是面临着一个总体上的挑战,应该在最高的层次上回答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历史命运和基本走向问题。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正是针对每一个不同时期社会发展中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应对,才使得社会主义不断地向前推进,并由此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所以,必须运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社会主义的命运和走向,才能把社会主义坚实地奠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才能使经济全球化成为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与会代表认为,社会主义要前进,必须要大胆创新、构筑理论新高地。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甚至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会议呼吁理论界,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关注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二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会议中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乃至造成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牢牢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那就是——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使中国成为其受益者的正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开拓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这一战略选择,不仅是立足于国内,更是立足于全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正确决策。尽管全球化提出了比过去复杂得多和尖锐得多的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使民族经济受到相当强烈的冲击;全球化的市场调节大大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因而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会造成潜在的巨大威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南北差距进一步的扩大、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平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等等。但是,我们改革开放一直是在克服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中走过来的,今天所遇到的挑战和过去遇到的挑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没有必要在经济全球化面前畏首畏尾。与会专家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长期地贯彻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同时加强对具体问题的对策研究。

三是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一些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包括:不断发展的世界市场推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从而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宏观调控使得国家的主权受到削弱;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对资源的掌握和控制,因此而拥有了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权威,必然要影响政府的统治;经济全球化把国家间的交往和联系推进到“地球村”的地步,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国内政治问题国际化,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人权、军控、反恐怖、扫毒等方面的对话和合作等等。这些趋向带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国内政治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化,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内的政治稳定。与会专家认为,在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主权过时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人权高于主权”一类的错误观点,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另一种是“盲目守旧论”,即断然否认和排斥一些政治问题的国际化。一些学者指出,传统的将管理权和统治权混在一起看成是主权的观点应该更新,需要将管理权从传统的统治权中分离出来,才能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满足经济全球化把部分国内管理的事务提升到国际层面加以处理的需求。

(四)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前景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决不是一条直线。正如列宁所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反而使马克思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实现的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日益成熟,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形势正朝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但这并没有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全球化虽可使这一基本矛盾在“中心”地区暂时缓解,但它在全球化经济中又演绎成了一系列具体的矛盾,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各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起伏不定、动荡和危机。这一切严重地制约和破坏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将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解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国际资本扩张极限的日益临近和资本主义各国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扩散,社会主义将以其历史逻辑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孕育、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最终结局是确定无疑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让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也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几年之后的事实证明,他们当初宣布的“社会主义的终结”就与“历史的终结”谬论一样是无稽之谈。社会主义制度一刻也没有从地球上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而且在苏东剧变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充满活力的全新表现形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正在开辟社会主义胜利的新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在21世纪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有道是:隧道的尽头就是曙光。“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抗拒全球化这个历史潮流,它们所能做的只是融入这个潮流中去,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壮大。世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也必将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迎来新的黎明。

标签:;  ;  ;  ;  ;  ;  ;  ;  ;  ;  ;  ;  

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上海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校理论研讨会综述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