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生的志业论文

阅读是一生的志业论文

阅读是一生的志业

彭 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东坡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七言律诗的前半段,广为传诵。雪泥鸿爪的譬喻,道出了人生的飘忽、倥偬乃至幻灭之感。人生中的大多数情形,一个人和他所遭遇的种种物事之间,其实只是很浅淡的关系,仿佛夏日骤雨后的地面,迅即被太阳晒干了,你很难记得此处曾经有过一汪积水。而倘若能及时捕捉,用一张照片或者一段文字立此存照,它就会成为你繁复纷纭但又是易散易碎的经验中的片断,哪怕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微尘碎屑。

读书,其实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单纯的阅读,只有目光在字里行间扫描,除了当事者本人之外,外人是不会知情的。而倘若把心得感受记录下来,并诉诸表达,情况就不一样了,会让人知道你和这本书之间,曾经产生过一种联系。你的生命的气息,曾经渗入这本书的纸页之间,哪怕只是轻若一缕微风,一绺薄雾。

这就是我给这本小书起了这样一个书名(《纸上的足印》)的缘故。我愿意将阅读想象成为一种精神的行走,如果一部书的页码,一片片连缀并铺展开来有如一片土地,那么这数十篇阅读心得,便仿佛一个个踩在上面的脚印。行文至此,我仿佛已经瞥见爱书的朋友抛来的讥讽的目光了。本真意义上的读书,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行为,与作秀招摇无缘。即便阅读后有所感发,也并没有昭告天下的必要。对这话我是要举双手赞成,因为不谦逊地说,我自己就是这样的队列中的一员。但即便不考虑他人,完全只是为了自己受用,将阅读体会写下来也是十分需要的。

读书感受的写作中,情感和智性共同参与其间。这个过程,是对所读之书的认真端详,对头脑中思绪的仔细梳理,逼迫着写作者更敏锐地感知,更深入地思索,因此对这部书的精髓要义,也就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掌握。总之,通过诉诸文字,你的获取显然会胜于一般的泛泛浏览。至于别人由此而知晓你阅读的视野和疆域,只是这件事情的副产品罢了。不过倘若他有所会心,进而愿意关注你所推举的书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么你的个人嗜好,也便成为一件与公益功德相连接的好事了。

布莱德湖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下的“蓝宝石”。其实,阿尔卑斯山附近分布着不少由冰川雪水融化而成的湖泊,但布莱德湖凭借湖边峭壁上矗立的古堡,以及犹如点睛之笔的湖心岛和岛上清秀的圣母堂,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斯洛文尼亚知名的“自然名片”。

每台设备需要配备3人及1台运输切缝用水三轮车,每天切缝80m,折合成本5.75元/m。通过对比分析节省总成本38.88万元,速度快2.5倍。

曾经数次起念读《易经》,但每一回都是望而却步。连孔子那样睿智通透,尚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为阅读设定了资格门槛,我等愚钝之人更不敢率尔操觚,还是推到以后吧。

令单位向量u为因子矩阵X的第一主成分的转换系数,则目标是要主成分Xu的方差Var(Xu)、变形效应量Y与主成分Xu的相关性综合最大,考虑二者的协方差Cov(Y,Xu):

《尚书》篇幅不大,倒是囫囵吞枣地读过,周人敬畏天命,旦夕怵惕,克勤克俭,《尧典》篇中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发育成为中国文化中因应危机的能量,多少次濒临沦毁而涅槃重生。孔子处身礼崩乐坏之时,毕生为恢复周王室的礼乐秩序而奔走鼓吹,读了此书,对其苦心孤诣也愈能理解。

2018年初我即为自己设定目标,暂且放下一向作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文学,多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这既出于当下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倡导,也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作为族群一分子的精神构造和血脉由来。

教师要想提高对课堂的操控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理念更新开始执行。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受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其次,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最后,要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软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回到经典

写下这篇作为后记的文章,更多是出于要遵守出书的程式规范的考虑,否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关于读书本身——不少人以亲密惬意的口气谈到“读书这件事儿”——它的意义和蕴涵,它的魅惑和滋味,它的路径和方法,它的许多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东西,在本书中的多篇文字里都已经分别地、反复地、从不同角度表达过,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比较充分了。既然写下了,同样也是按照惯例,在文章结尾处需要有一个“曲终见题旨”的归纳或者揭示。斟酌再三,我想不妨借用书中某篇文章中的一个说法——阅读是一生的志业。

儒学自然无法避开,它是中国传统的主河道。《论语》曾经读过多遍,今年没有列入功课,倒是一册六十多年前李长之所撰《孔子的故事》,描绘传主血肉丰满,阐发思想鲜明清晰,消遣般地读过,也权当是一次愉悦的温习。它被列入“大家小书”书系,当是由于充分体现了“大手笔写小文章”的雅俗共赏的特色。着力较多的是孟子,以往未能读完全部,不足以深切理解其何以居于“亚圣”之尊。他继承了儒家道统,将之发扬光大,但其思想中鲜明强烈的人民性,却始终被后世统治者有意地淡化甚至遮蔽。“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君主肯定不爱听,难怪他被供奉于孔庙中的牌位,明初差一点被杀戮成性的朱元璋逐出。

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2018年的阅读便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回到先秦。正如长江黄河珠江都发源于青海玉树,诞生于那个年代的经典,也是中国精神的“三江源”。因此,读物的遴选,基本上都是围绕被称作“经”的那些书籍而展开。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这便是《左传》故事展开的舞台。最早读到它还是刚进大学时,古汉语课上读到《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与母亲武姜挖地道见面,让人感觉十分怪异,实际上是那时对于人性的沟壑尚难以洞悉。有了岁月和阅历作为铺垫,今天再来读《左传》,就读出了时势和人力的纠缠,也读出了实力和名分的争斗,读出了肉食者争夺权位的尔虞我诈、骨血相残,也读出了卑微者视原则胜过生命的纯洁壮烈。据说婚姻成功的要素,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其实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具备了足够丰富的人生经验,才更容易辨识世界的光亮和昏昧。

还有另外一重功用。光阴流转,时过境迁,哪怕曾经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也会渐渐变得模糊漫漶,读书就更有理由如此。但如果你曾经将阅读的感受记录在案,就很不一样。即使隔了数十年之久,那些文字也仍然能够唤起你的记忆。它们仿佛小船,带你沿着时光之河回溯,又一次返还了曾经的生命现场。

对我来说,将数十篇文字结集为这本书,固然有敝帚自珍的成分,但更主要的考虑还是这些。它们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将近二十年。除了个别难以查找的篇章,大多数都在文章后面注明了刊发的地方及时间。它们散落在报刊的版面上,原本仿佛一个个水泡,转瞬间就会消逝,却因为此次得以汇集付梓,而获得了物质形态,能够拥有稍微长久一些的生命。其中所涉及的每一本书,都曾经在我的阅读之旅中留下过深深浅浅的印痕,也都曾经给予过我精神的滋养,虽然程度上有所差异。即便对某些书籍的评点是出于友情之托,但也并非无原则的敷衍吹捧,因为它们原本也都具有各自的优长之处。而收入本书第一部分的那些泛论读书的篇什,虽然并不针对某一部有名有姓的书籍,却是从阅读众多具体图书的过程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感悟,来自个别而具有普遍性,算得上是自己对于阅读的个中三昧的概括总结。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树立秘色瓷文化品牌,关键在于提升秘色瓷产品自身。新时代背景下,秘色瓷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仅只是建立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上,更需要进一步进行开拓创新,这样才可以让秘色瓷文化品质得到更好提升,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秘色瓷文化必须要走进研究院,让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参与到秘色瓷工艺的研发创新中,不断改进秘色瓷产品。专业的秘色瓷研发团队可以在制造工艺、市场供给、瓷器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新时代秘色瓷文化品牌打造助力。

读先秦经书,离不开参考后人的阐发笺注。这类著作众多,为选择哪些颇费踌躇。早年读金克木先生文章《书读完了》,曾惊讶于他何以有此念头,如今则备感会意。虽然传世书籍汗牛充栋,但大量传、注、疏、集解云云,都是围绕有限的几部经典而展开的,仿佛一棵大树分蘖出的众多枝杈。其中的杰出者,自身也穿越时光成为经典。读前述几种经书时,参考了多种书籍。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自然不可不读,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王宁、褚斌杰的《十三经说略》,台湾学人杨照的《经典里的中国》,等等,也都程度不同地有所涉及并获益。

虽然初衷未曾考虑文学,但不久就意识到,其实文学始终缭绕不去。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寄寓于历史、政论、哲学等诸多文体样式之中,并非只是《诗经》《楚辞》。《左传》记人传神,叙事精彩,精于谋篇,文风朴厚,《孟子》气盛言宜,辩势滔滔,设譬取喻,曲尽其妙。古人的音容连同他们的生活,隔着缥缈的岁月烟云,分明依然栩栩如生。即便是最为古奥难懂的《尚书》,仔细辨识,那些誓命训诰,等等,言辞间也有一种恳切、庄严和典雅,是一种正大浑厚的气象的投射。

目标明确,就更能够感知到时间的易逝,好几册计划中的书目还未及翻开,一年却行将消逝。孔子评价门生子路:“由也升堂也,未入于室也。”那么,自己这一年的经典阅读达到的是什么程度?入室是断断不敢想,某些方面,是否距厅堂不远?推想下去,来年复来年,倘能持之以恒,常葆精进之心,或许入室也并非遥不可及?

这样的想法,很是让自己受到鼓舞。

彭程,光明日报领衔编辑。

标签:;  ;  ;  ;  ;  ;  ;  ;  ;  

阅读是一生的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