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矿藏资源类上市公司投资机会(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李飞[1](2020)在《云南省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成长研究——基于托宾Q的行业成长性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有色金属行业是云南省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个行业,该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及成长状况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有色金属类企业的成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及不确定性,如何在不利的宏微观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成为云南省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2013—2017年云南省7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托宾Q为成长性指标,对公司相关财务指标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净率、流动比率、营业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是影响公司成长性的关键因素;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技术创新是有效提升云南省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有效途径。
WANG JINQIAO[2](2019)在《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保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快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矿产资源行业的资金呈下降趋势,而且投资失败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本文以《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为题目,分析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影响因素,探索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和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出了三大类共56个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其中本文根据矿产勘查公司的特点,首次创新定义出了8个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比率,作为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矿业创业版上市的11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统计方法,对手工收集的一万余条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两轮五十余次测试,构建了由15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成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筛选模型进行快速初选,以先管理、再项目、后财务为顺序,根据自创的三大类影响因素构架图进行第二轮辅选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方法。针对中国在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情况了解不深,政策、法律把握不准,忽视劳工、社区、环境保护、宗教和原住民等问题,提出了瞄准新对象——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采用新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还对加拿大可抵税流转股票及与其配套实施的矿产勘查税款抵减额度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细致研究。其成果对如何制定国内地勘市场激励政策具有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方向对中国通过投资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张莞[3](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高振明[4](2017)在《公司并购基本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研究表明,公司并购活动呈现出周期性的浪潮式发展特征。并购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周期性、浪潮式发展成因,有助于理解并购活动的发展路径及规律。从市场整体看,总体并购活动是由大量市场主体之间并购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总体并购活动的成因不再局限于市场局部,而是与大量市场主体共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跨区域或是跨国并购活动的大量涌现,直接促进了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经济的融合,进而形成大量的区域性或跨国公司联盟。并购活动蕴含了公司资源的地理区域转移内在规律。在一定时期内的大量并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的重组及转移规律。在并购中对目标公司的选择是关键环节。目标公司的特征及其可预测性研究成果有利于主并公司甄别目标公司,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投资者的并购相关投资策略。实际操作中,有相当数量的并购活动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缘于并购后的失败文化整合。此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并购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角度是基于并购准备阶段各个因素对并购的影响,公司的兼并经营决策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但目前关注单一方面因素的的研究较多。本文从各个方面因素中选择代表性因素,给出整个并购过程基本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综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事件研究法、复杂网络理论及建模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资本市场中并购目标公司的特征及其可预测性;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的关系;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实证研究了中国总体并购活动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联性;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的复杂网络特征。主要研究工作有如下五个方面:(1)并购目标公司的基本特征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t回归技术,分析得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并购目标公司的财务特征,检验了 Logit模型在鉴别目标公司方面的效果。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的效率低下;资产规模相对较大;流动性较低;低增长速度同时资源相对匮乏。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对公司成为并购目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Logit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鉴别目标公司。(2)公司并购的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依据主并公司是否是国有上市公司、并购发生时主并公司是否发生了限售股解禁,对并购样本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具体地,构建了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的关系,为探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契约设计提供建议。研究发现,通过并购所引致的公司资产规模对薪酬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水平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持股集中度与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3)公司并购的文化整合影响因素研究。依据群落网模型构建了企业员工社会网络,并建立了基于社会网络的文化整合模型。运用基于智能体的仿真建模方法,分析了员工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对并购文化整合及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较全面地揭示了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与模式、并购文化整合及并购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降低并购前双方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的群落化程度,可以增大文化整合初始时期的网络密度和平均聚集系数,减小平均路径长度、节点介数均值及节点介数标准差,进而将显着地降低并购后的员工离职率,但却会加重员工间的文化冲突及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流效率。同时,缩小员工之间在企业内部的“熟人”数量差异,会提高员工的离职率,但却可以提升并购后的组织交流效率。该研究为并购后文化整合的定量化、微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公司并购的宏观经济周期性变量影响因素研究。运用VaR模型下的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整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并购活动与GDP、股票价格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工业生产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失业率在内的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因素间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从短期来看,经济的繁荣将会带动并购活动随后出现活跃。(5)公司并购的宏观经济非周期性变量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并购活动与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税率及银行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间的关联性。运用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发现除税率外,并购活动与其他宏观经济非周期影响因素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6)公司并购资源的区域转移特征研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建模技术,以中国跨区域并购事件为样本,构建了跨区域并购复杂网络。从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平均聚集系数、节点度及分布、中间中心度及接近中心度等拓扑结构特征出发,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所蕴含的公司资源区域转移及产业重组规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跨区域并购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等重要特征;区域并购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水平等级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在跨区域资源转移及产业重组中处于核心位置,具有较强的资源控制能力;各省市在跨区域并购关系网中,呈现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研究结论有助于跨区域并购决策及宏观产业政策的制定。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月平[5](2017)在《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趋缓致使资源需求疲软,矿业勘查投资乏力。整体而言,矿业勘查行业已步入下行周期。受全球形势的影响,我国矿产勘查资本投入下降难以避免。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稳定矿产勘查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持续的矿产勘查资金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高效利用有限的投资资本。然而,改革开发以来,尽管国内资本市场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但是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矿产勘查行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较为困难的经济形势下,充分探讨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原因和具体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理解矿产勘查资本市场重要性的关键是认识其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首先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出发,采用Wurgler(2000)的方法对我国2003至2012年间矿产勘查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整体估计。并进一步从地区差异和时间演变两个维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展开了系统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矿产勘查投资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较低,而且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分别分析,本文发现矿业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低效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扭曲性投资过度,而有效率的企业投资相对缺乏。尤其是,通过考察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为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正面证据。资本配置效率已被证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诸多因素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有效提高矿产勘查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促进矿业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另一重点内容是仔细比较了国外矿业大国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并对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分析了我国矿产勘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机遇,并对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裴霞[6](2017)在《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分析》文中认为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在微观财务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决策基准性作用,但是权益资本成本无法直接获取,需要依赖各种测度模型进行估算。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实践,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类测度模型:一是基于历史收益的风险补偿模型,如CAPM、APM、FFM、五因素模型等;二是基于预期收益的隐含资本成本测度模型,如GGM、GLS、CT、PEG、MPEG、OJ等。国内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一般直接借鉴国外测度模型、运用国内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并将测度结果用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测度模型的选择较为随意,没有考虑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隐含资本成本测度模型时,盈利预测数据来源不一,通常采用分析师盈利预测或统计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也有学者使用实际盈利替代盈利预测数据,没有考虑盈利预测数据的可靠性。这两种情形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结果差异显着,研究结论各异。基于此,本论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研究重点放在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及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评价和分析上,分别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和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采用GGM、GLS、CT、PE、PEG、MPEG、OJ等隐含资本成本测度模型,对国内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4—2014年间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测度,并对测度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和评价;以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为基础,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对后续研究中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和盈利预测数据来源的选择、及权益资本成本决策基准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论文对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有效性的检验表明,PEG、MPEG、OJ模型采用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数据测度的权益资本成本较为可靠。具体来说,包括:(1)就盈利预测数据的可靠性来看,预测偏差和预测准确性的对比分析均表明,分析师盈利预测在短期预测中存在优势,能够生成比混合截面回归模型更准确的盈利预测,但是这种优势会随着预测期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长期内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更准确;各个模型的测度结果与未来已实现收益的单变量回归分析、与风险因子的多变量回归分析均表明,以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为基础测度的权益资本成本更加符合理论预期;(2)就测度模型的有效性来看,两类检验的结果均表明,无论是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还是基于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生成的盈利预测,PEG、MPEG、OJ模型的测度结果较为可靠,多个模型测度结果的均值也有较高的可靠性,GGM、GLS、CT、PE模型的有效性较差。本论文还以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为基础,对国内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国内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存在显着的行业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同测度年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权益资本成本还存在显着的年度和地区差异,呈现出与宏观经济周期、股票市场周期相契合的特征,受公司规模、股权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就整个样本期间来看,权益资本成本和风险溢价应该存在一个合理界域,权益资本成本的均值约为9.58%,风险溢价约为3%左右。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和分析考虑了测度模型的有效性。测度模型的选择对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结果有重大影响,不同模型的测度结果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国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测度模型的有效性。本论文同时采用多个模型测度了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并通过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对测度模型的有效性做出判断。第二,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和分析考虑了盈利预测数据的可靠性。盈利预测数据的质量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国内研究没有考虑盈利预测数据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有效性的影响。本论文对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的两类盈利预测数据来源进行了分析,通过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对盈利预测数据的可靠性做出判断。第三,将研究重点放在权益资本成本的有效测度和测度结果的分析上。国内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影响因素,很少关注权益资本成本水平的高低和呈现的特征。本论文以测度结果的有效性检验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国内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现的特征,探讨了权益资本成本和风险溢价的合理界域。
许如意[7](2016)在《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中小股东不能分享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现金股利政策不太合理。中小股东们进入股票市场也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股票交易价差收入,这将会导致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浓重。现金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决策的核心内容,其实际上是不同利益相关者谈判与博弈的结果,与公司、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及其他各方的利益息息相关。众多学者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而金融业上市公司,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独特性,研究者往往都将其从研究中剔除。但是,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虽仅占沪深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1.62%,但其总市值占比高达35.25%,所以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属于名副其实的权重股,且随着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业上市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因而金融业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本文以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现金分配水平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了三大问题:一是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现状是怎样的,二是对于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现金分配倾向和现金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三是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状况如何改善。全文主要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内容主要为国内外关于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分别从公司财务特征因素和公司治理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第二章内容主要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阐述了现金股利基本概念、界定金融业并说明金融业的特殊性,同时阐述现代股利理论。第三章内容主要为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首先介绍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然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归纳目前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倾向、股利支付率水平、现金股利支付方式以及现金股利分配连续性等方面的现状。得出金融业目前现金股利支付倾向较高,但是股利支付水平仍然较低,且各子行业的水平差异较为明显,而且证券业和信托业的股利支付波动性相对较大,现金股利的支付方式仍是金融业上市公司的主要股利支付方式,但是近几年高送转现象较多,值得投资者和监管层关注;最后,金融业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持续性相对较好,但是稳定性不足。第四章的内容主要为金融业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该研究以我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2007-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主要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的影响因素和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研究。最后得出结果:现金股利分配倾向与公司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有关,而与偿债能力、现金流状况、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占比没有显着相关性;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则与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资产规模以及股权集中度相关,但是仍然与现金流状况、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占比没有显着相关性。第五章的内容主要为改善金融业现金分红状况的政策建议,本文建议从内部财务能力、公司治理方面以及外部监管三个方面共同完善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包括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差异化的现金分红政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对金融行业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以房地产、资源类等实体行业为主,且将金融业从研究范围中剔除,本文考虑金融业的特殊性,单独研究该行业的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司财务特征和公司治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大多学者都是从公司财务角度而忽略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影响现金股利分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公司内部角度着手,但是国家监管因素、法律因素、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对股利政策有重要影响,由于这些变量无法进行量化,以及数据不易获取,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有难度,所以其并未引入模型进行研究;第二,本文选取的财务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本文主要选取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几大常见指标,并未考虑其他财务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研究水平的限制,未能对所有财务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这有可能会影响本文模型的解释力度,有待未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赵恒勤[8](2016)在《基于多种赋权TOPSIS方法的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 ——以有色金属矿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矿业上市公司作为矿产行业的主体,其经营业绩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客观、全面地评价矿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运用评价结果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而改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加权TOPSIS法是一种在企业业绩评价中效果较好的常用方法,但在我国矿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研究中缺乏运用,在指标的梳理,具体加权方法的改进完善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在梳理矿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的基础上,结合TOPSIS法与多种加权方法构建了矿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分析模型,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24家上市公司为例,对2013、2014两年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综合评分与排序,并对4种加权方法:熵权法、离散系数法、离散系数Critic法、差异系数Critic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作者提出,将熵权法与传统Critic法结合的差异系数Critic法在4种加权方法中效果最优,并对过去传统Critic法公式中的缺陷予以了纠正。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指出了矿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及其综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相对较好的上市公司相比,业绩差的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方面的差距很大,在现金流量方面的差距一般。即使综合业绩最佳企业的评分值离理想值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可见存在一定的财务指标改善空间。同时本文分析了影响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公司业绩改进建议及评价方法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建议。
薛超[9](2014)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我国城商行之间有着类似的成立背景和成立方式,但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不同城商行之间的发展出现明显差别,城商行的规模扩张能否实现经营绩效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从规模扩张的方式来看,多元化经营,即地理多元化和业务多元化成为城商行扩张的重要手段,而这两种行为同样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以多元化经营为研究视角,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商行规模扩张进行深入研究,并分别讨论不同的多元化经营的形式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察我国城商行规模扩张的效果,从规模经济的实证结果看,我国城商行整体上处于规模经济的范围内,通过规模扩张能够降低平均成本,提高经营绩效。但是,有部分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已超出规模经济的范围,无法通过规模扩张获取额外的收益。另外,本文从经营效率的角度,检测了城商行规模扩张能否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结果显示,城商行规模扩张并没有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但有几种特殊扩张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已上市的城商行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商行,而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快速扩张的城商行经营绩效则明显低于其他城商行。其次,跨区域经营,即地理多元化是城商行扩张的重要手段,由于准入门槛的存在,城商行初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经营状况,但随着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城商行扩大跨区域经营范围更多的取决于自身规模和资本水平,而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从跨区域经营的效果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提升其经营绩效,表现为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经营风险。另外,本文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角度考察地区选择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在总部所在地方面,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降低经营风险,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提升盈利能力更为明显;在跨区域经营地区选择方面,异地分支机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其提升其盈利能力,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商行降低经营风险,金融发展则无法提高城商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最后,随着近几年跨区域经营管制的收紧,业务多元化,特别是资产和资金来源业务的多元化成为城商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重要手段。以往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研究多集中在收入多元化,本文首先检验城商行收入多元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加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能够显着提升城商行的经营绩效,即提升盈利能力和降低经营风险。其中,收入多元化对提升中小城商行的盈利能力更为明显,而规模较大的城商行通过收入多元化降低经营风险的效果更为显着。随后,本文检验资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对城商行经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商行资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水平越高,城商行盈利能力越差,越不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从不同规模城商行比较来看,规模越大的城商行越有能力降低资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
王艳[10](2013)在《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慢慢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带动了交通业、餐饮业、建筑业、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景区重复建设,旅游公司经营效益不稳定等。本文从经营绩效的方面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介绍旅游的相关概念后,综述了旅游公司绩效研究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传统的绩效分析方法。文章核心部分首先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其次选取了2004年到2011的财务指标,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中的8个指标,定量描述了旅游上市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从而找出旅游上市公司在财务运作的微观方面存在那些不足之处。然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通过对旅游景点类、酒店类、综合类三种公司经营绩效水平的横向分析比较,找出其绩效水平的差异。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从纵向和横向不同维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纵向以2004年到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分析旅游企业发展总体趋势,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定性分析。横向方面,选取2011年的财务指标,利用Spss13.0软件对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更具有客观性。
二、西部矿藏资源类上市公司投资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矿藏资源类上市公司投资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成长研究——基于托宾Q的行业成长性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云南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基于财务指标的成长性分析 |
(一)有色金属类企业增长能力分析 |
(二)规模能力及资金运营能力分析 |
(三)获利能力分析 |
(四)市场预期能力 |
三、基于公司成长性托宾Q的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1.市净率 |
2.流动比率 |
3.资产收益率 |
4.营业成本率 |
5.企业规模 |
6.销售期间费用率 |
(三)实证模型的设计 |
(四)实证分析 |
1.描述性统计 |
2.相关性分析 |
3.实证结果分析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相关建议 |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化市场竞争力 |
2.加强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
3.顺应时代潮流,强化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2)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
1.1.2 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情况 |
1.1.3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意义 |
1.2.5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1 中国投资海外资源情况 |
2.1.1.2 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因素 |
2.1.1.3 投资海外资源风险 |
2.1.1.4 文献梳理归纳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1.2.1 矿业公司风险分析 |
2.1.2.2 矿业公司社会责任 |
2.1.2.3 矿业公司环境保护 |
2.1.2.4 矿业公司施工安全 |
2.1.2.5 矿业公司与社区关系 |
2.1.2.6 矿业公司与工会关系 |
2.2 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
3.1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
3.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
3.3 投资决策过程研究 |
第4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取 |
4.1.1 影响因素选取原则 |
4.1.2 影响因素选取依据 |
4.2 财务类影响因素分析 |
4.3 管理类影响因素分析 |
4.4 项目类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模型构建 |
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统计学原理 |
5.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5.2.1 样本选择 |
5.2.2 二分类定类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3 财务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4 管理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5 项目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
5.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5.3.1 定义因变量(Y) |
5.3.2 定义自变量(X) |
5.3.3 第一轮自变量筛选 |
5.3.3.1 财务类影响因素 |
5.3.3.2 管理类影响因素 |
5.3.3.3 项目类影响因素 |
5.3.4 第二轮自变量筛选 |
5.3.5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 |
5.3.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样本情况 |
5.3.5.2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似然比检验 |
5.3.5.3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
5.3.5.4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准确率 |
5.3.5.5 二元逻辑回归影响因素独立性检验 |
5.3.5.6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残差正态检验 |
5.4 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
第6章 国外矿产勘查行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原因探究 |
6.1 加拿大矿业发展现状 |
6.2 加拿大矿业股权融资市场 |
6.3 加拿大资源产权的归属、历史变迁和实践 |
6.3.1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归属 |
6.3.2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历史变迁 |
6.3.3 加拿大安大略省相关政策 |
6.4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何促进矿产勘查融资研究 |
6.4.1 促进矿产勘查公司实现市场化融资的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
6.4.2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 |
6.4.3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特点 |
6.5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 |
6.5.1 受地方政府财税政策激励而活跃的加拿大矿业总体态势 |
6.5.2 加拿大地方政府对矿产勘查公司财政激励政策的主要构件 |
6.5.3 加拿大地方政府用于激励矿产勘查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
6.5.3.1 马尼托巴省 |
6.5.3.2 魁北克省 |
6.5.3.3 努纳武特地区 |
6.5.4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特点 |
6.6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6.1 加拿大促进矿产勘查行业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6.2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第7章 对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建议 |
7.1 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 |
7.2 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
7.3 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 |
7.4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的筛选方法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创新点 |
8.3 问题与展望 |
8.3.1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8.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 |
作者简介 |
(3)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4)公司并购基本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并购目标主体特征识别研究 |
1.2.2 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关系研究 |
1.2.3 公司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研究 |
1.2.4 宏观视角下的并购活动研究 |
1.2.5 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意义 |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并购动因的相关理论 |
2.1.1 自由现金流假说 |
2.1.2 协同效应假说 |
2.1.3 股票市场驱动并购假说 |
2.1.4 自大假说 |
2.1.5 代理理论 |
2.1.6 大股东掏空理论 |
2.1.7 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特并购动因 |
2.2 并购行为与高管薪酬关系的相关理论 |
2.2.1 高管薪酬的基本概念 |
2.2.2 并购行为 |
2.2.3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制度背景 |
2.2.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2.2.5 基于风险偏好理论的分析 |
2.3 公司并购文化整合的相关理论 |
2.3.1 公司并购后的文化冲突 |
2.3.2 公司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
2.4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购目标公司的财务特征 |
3.1 研究背景 |
3.2 理论假设与变量选择 |
3.2.1 无效管理层假设 |
3.2.2 公司规模假设 |
3.2.3 偿债能力假设 |
3.2.4 增长资源协同效应假设 |
3.2.5 市场价值低估假设 |
3.3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
3.3.1 样本选择 |
3.3.2 研究方法 |
3.4 目标公司特征分析 |
3.4.1 目标公司特征的单变量分析 |
3.4.2 目标公司特征的Logit回归分析 |
3.4.3 结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司并购的高管薪酬影响因素 |
4.1 研究背景 |
4.2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高管薪酬关系机理分析 |
4.2.1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机理分析 |
4.2.2 上市公司高管推动并购增加自身权益机理分析 |
4.3 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 |
4.3.1 样本数据 |
4.3.2 主要变量定义 |
4.3.3 模型设计 |
4.3.4 相关性分析 |
4.3.5 多元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司并购的文化整合影响因素 |
5.1 研究背景 |
5.2 基于社会网络的文化整合及并购绩效分析 |
5.3 并购企业员工社会网络 |
5.3.1 网络构建模型 |
5.3.2 网络基本拓扑结构 |
5.4 基于社会网络的文化整合模型 |
5.4.1 员工及企业文化 |
5.4.2 文化整合 |
5.4.3 并购绩效度量 |
5.5 基于智能体的仿真计算过程及结果 |
5.5.1 仿真设计 |
5.5.2 对称网络情形 |
5.5.3 非对称网络情形 |
5.5.4 网络群落化程度与拓扑结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公司并购的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因素 |
6.1 研究背景 |
6.2 VAR模型下的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2.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6.2.2 协整关系和协整检验 |
6.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3 并购活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性影响因素关联性实证研究 |
6.3.1 样本数据 |
6.3.2 实证研究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公司并购的宏观经济非周期影响因素 |
7.1 研究背景 |
7.2 VAR模型及向量误差修整模型 |
7.2.1 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7.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7.3 并购活动与宏观经济非周期影响因素关联性实证研究 |
7.3.1 样本数据 |
7.3.2 实证研究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公司并购资源的区域转移特征 |
8.1 研究背景 |
8.2 网络模型 |
8.3 网络实证研究及结果 |
8.3.1 样本数据 |
8.3.2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
8.3.3 实证研究结果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
9.1 政策建议 |
9.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作者简介 |
(5)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研究 |
1.3.2 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
1.4 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创新点 |
2 矿产勘查基本属性 |
2.1 矿产勘查的阶段性 |
2.2 矿产勘查的经济特征 |
2.3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概念简析 |
2.4 全球矿产勘查形势简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矿产勘查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水平及结构解析 |
3.2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区域分布 |
3.3 中国矿产勘查的劳动力投入 |
3.4 中国矿产勘查的产出分析 |
3.5 中国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 |
4.1 新古典世界的资本配置理论 |
4.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理论的特殊性 |
4.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的特殊背景 |
4.4 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
5.1 Wurgler(2000)方法、变量与数据 |
5.1.1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变量 |
5.1.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数据 |
5.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5.2.1 初步统计分析 |
5.2.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总体估计 |
5.2.3 不同属性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 |
5.2.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 |
5.2.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时间演变 |
5.3 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国际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比较研究 |
6.1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阶段比较 |
6.2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方式比较 |
6.3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中的资本市场 |
6.4 国际主要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较 |
6.5 案例分析: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
7.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
7.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制度演进 |
7.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北矿所与天矿所 |
7.4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 |
7.4.1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障碍 |
7.4.2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机遇 |
7.4.3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本文结论 |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归纳分析方法 |
1.2.2 数理分析方法 |
1.2.3 比较分析方法 |
1.2.4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论文框架与结构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本成本内涵的界定 |
2.1.1 国外学者对资本成本内涵的界定 |
2.1.2 国内学者对资本成本内涵的界定 |
2.1.3 本论文对资本成本内涵的界定 |
2.2 资本成本测度及测度模型的研究 |
2.3 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1 公司特征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
2.3.2 行业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
2.3.3 制度因素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及选择 |
3.1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的理论基础 |
3.2 基于已实现收益的风险补偿模型 |
3.2.1 经典CAPM及扩展模型 |
3.2.2 APM模型 |
3.2.3 FFM模型 |
3.2.4 五因素模型 |
3.3 基于预期收益的隐含权益资本成本模型 |
3.3.1 股利折现模型及衍生模型 |
3.3.2 干净盈余假设下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 |
3.3.3 基于盈余异常增长的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 |
3.4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的理论分析与选择 |
3.4.1 对风险补偿模型的理论分析 |
3.4.2 对隐含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的理论分析 |
3.4.3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的选择 |
4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的盈利预测分析 |
4.1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数据来源 |
4.1.1 管理层盈利预测 |
4.1.2 分析师盈利预测 |
4.1.3 基于统计模型的盈利预测 |
4.1.4 盈利预测数据来源的选择 |
4.2 基于混合截面回归模型的盈利预测 |
4.3 盈利预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4.4 盈利预测偏差与准确性分析 |
4.4.1 预测偏差分析 |
4.4.2 预测准确性分析 |
5 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 |
5.1 样本选择、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择 |
5.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 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权益资本成本测度 |
5.2.1 测度年度样本分布 |
5.2.2 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结果 |
5.3 基于混合截面回归盈利预测模型的权益资本成本测度 |
5.3.1 测度年度样本分布 |
5.3.2 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结果 |
5.4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 |
5.5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6 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的有效性检验 |
6.1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6.2 权益资本成本对已实现收益的解释力检验 |
6.2.1 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解释力检验 |
6.2.2 基于混合截面回归盈利预测模型的解释力检验 |
6.2.3 基于相同样本的解释力检验 |
6.3 风险因子对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的回归分析 |
6.3.1 风险因子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2 风险因子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3.3 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风险因子回归分析 |
6.3.4 基于混合截面回归盈利预测模型的风险因子回归分析 |
6.3.5 基于相同样本的风险因子回归分析 |
6.4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有效性评价 |
6.4.1 盈利预测数据的有效性评价 |
6.4.2 权益资本成本测度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
7 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测度结果分析 |
7.1 权益资本成本的行业差异 |
7.2 权益资本成本与公司规模 |
7.3 权益资本成本与股权结构 |
7.4 权益资本成本与公司性质 |
7.5 权益资本成本与上市公司所在地 |
7.6 上市公司权益风险溢价的合理界域 |
8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证监会上市公司分类及代码(2012 版) |
附录2:十年移动平均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 |
附录3:GGM、GLS、CT模型测度权益资本成本的EXCEL宏程序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 |
1.3.2 本文的不足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股利及现金股利概念 |
2.2 金融企业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
2.3 现代股利理论 |
2.3.1 客户效应理论 |
2.3.2 代理理论 |
2.3.3 信号理论 |
3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现状 |
3.1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概况 |
3.2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 |
3.2.1 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分析 |
3.2.2 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分析 |
3.2.3 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方式分析 |
3.2.4 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持续性分析 |
4 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3 变量设计 |
4.2 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实证研究 |
4.2.3 实证结果 |
4.3 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实证研究 |
4.3.3 回归结果 |
4.4 稳健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增强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提高股利支付水平 |
5.2.2 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元化制衡的股权结构 |
5.2.3 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 |
5.2.4 进一步健全差异化的现金分红政策 |
5.2.5 完善金融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
6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基于多种赋权TOPSIS方法的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 ——以有色金属矿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矿业和矿业上市公司 |
1.2.2 业绩评价 |
1.2.3 综合评价 |
1.2.4 业绩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关系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 |
2 业绩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2.1 业绩评价历史及演变 |
2.2 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业绩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3 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2.5 论文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我国矿业现状及矿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 |
3.1 我国矿业的现状 |
3.1.1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现状 |
3.1.2 我国矿产资源需求现状 |
3.1.3 我国矿业企业由快速发展到面临业绩下滑压力 |
3.2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3.2.1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现状 |
3.2.2 影响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因素 |
4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4.3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
4.4 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解释 |
4.5 综合评价指标的属性及处理方法 |
5 矿业企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分析模型的构建 |
5.1 数据的初始处理 |
5.2 传统TOPSIS法的原理与步骤 |
5.3 赋权方法对传统TOPSIS法的优化 |
5.3.1 熵权法 |
5.3.2 离散系数法 |
5.3.3 离散系数CRITIC法 |
5.3.4 差异系数CRITIC法 |
6 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6.1 样本公司选择 |
6.2 数据的初始处理 |
6.3 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6.4 计算指标权重 |
6.5 计算与理想解的距离和贴近度 |
6.6 对4种赋权方法贴近度和排序结果的比较 |
6.7 综合评价与公司绩效分类分析 |
7 矿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其业绩改进建议 |
7.1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7.2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措施的建议 |
8 研究结论 |
8.1 研究成果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总体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改进、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相关研究 |
2.1.1 规模经济 |
2.1.2 范围经济 |
2.1.3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相关研究 |
2.2.1 多元化经营的收益、成本 |
2.2.2 多元化经营绩效 |
第三节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相关文献 |
2.3.1 地理多元化 |
2.3.2 业务多元化 |
第三章 城商行规模经济与效率 |
第一节 城商行规模扩张与规模经济 |
3.1.1 背景分析 |
3.1.2 研究方法 |
3.1.3 实证分析 |
3.1.4 引入经营风险后的规模经济 |
3.1.5 结论 |
第二节 城商行效率 |
3.2.1 问题的提出 |
3.2.2 商业银行效率相关理论 |
3.2.3 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
3.2.4 研究设计 |
3.2.5 实证分析 |
3.2.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四章 地理多元化—跨区域经营 |
第一节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相关背景及影响因素 |
4.1.1 相关背景 |
4.1.2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动因 |
4.1.3 研究设计 |
4.1.4 实证分析 |
4.1.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二节 跨区域经营绩效及地区选择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研究设计 |
4.2.3 实证分析 |
4.2.4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五章 业务多元化 |
第一节 收入多元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 |
5.1.1 背景 |
5.1.2 研究设计 |
5.1.3 实证分析 |
5.1.4 结论 |
第二节 资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 |
5.2.1 研究背景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分析 |
5.2.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6.1.1 城商行规模经济与效率 |
6.1.2 地理多元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 |
6.1.3 业务多元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6.2.1 城商行明确自身定位 |
6.2.2 审慎监管、区别对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基本背景和概念介绍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旅游上市公司及分类 |
1.2.2 旅游经营特征 |
1.2.3 公司绩效指标及发展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财务绩效研究方法 |
2.1.1 传统的绩效分析 |
2.1.2 杜邦分析方法 |
2.1.3 实物期权理论下分析 |
2.2 主成分分析理论及步骤 |
2.2.1 主成分的理论及模型分析 |
2.2.2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
3. 我国旅游公司经营绩效总体趋势分析 |
3.1 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旅行社市场秩序混乱 |
3.1.2 旅游酒店品牌化程度低 |
3.1.3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偏高 |
3.2 旅游上市公司投资绩效现状的定量分析 |
3.2.1 指标选取与样本选取 |
3.2.2 实证分析过程 |
3.3 实证研究结果 |
3.3.1 旅游公司偿债能力分析结果 |
3.3.2 旅游公司成长性水平分析结果 |
3.3.3 旅游公司营运能力分析结果 |
3.3.4 旅游公司盈利性分析结果 |
4. 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
4.1 旅游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 |
4.2 旅游上市公司 2011 年分析过程及结果 |
4.2.1 样本数据的描述 |
4.2.2 主成分线性分析 |
4.2.3 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
4.3 旅游上市公司 2009 研究结果 |
4.4 研究结论小结 |
5. 研究结果及建议 |
5.1 旅游公司绩效现状原因分析 |
5.1.1 综合原因分析 |
5.1.2 资源类旅游公司分析 |
5.1.3 综合类旅游公司分析 |
5.1.4 酒店类旅游公司分析 |
5.2 提高旅游上市公司整体绩效建议 |
5.2.1 改善旅游行业弊端的总体对策 |
5.2.2 针对资源类旅游公司的对策 |
5.2.3 针对综合类旅游公司的对策 |
5.2.4 针对酒店类旅游公司的对策 |
5.3 本文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西部矿藏资源类上市公司投资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成长研究——基于托宾Q的行业成长性实证分析[J]. 高丽,李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2]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D]. WANG JINQIAO.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4]公司并购基本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高振明. 东北大学, 2017(01)
- [5]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 刘月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6]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分析[D]. 裴霞.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1)
- [7]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研究[D]. 许如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2)
- [8]基于多种赋权TOPSIS方法的矿业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研究 ——以有色金属矿业上市公司为例[D]. 赵恒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研究[D]. 薛超. 南开大学, 2014(04)
- [10]旅游上市公司绩效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艳.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