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食品,离绿色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餐桌论文,有多远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8年开始,农业部等部门就提出,以安全、优质、营养为特征的绿色食品,以满足人们食品消费转型的需要。然而,十多年来,市民们的餐桌上到底有多少绿色食品呢?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全国开发的绿色食品有1800多个,仅占食品上柜率的3%。反之,“有毒食品”却大行其道。城乡居民虽未到谈食色变的地步,起码对餐桌上的食品心存疑虑,生怕碰上“毒品”。2001年10月9日《中国消费者报》载文说,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有关资料透露,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城乡居民的餐桌,离“绿色”还是那么遥远。
餐桌“五毒”,谁人敢下箸?
大米、食油、肉类、蔬菜、调料,是城乡居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五大件”。如今,有人把这“五大件”称之为“五毒”,令人不敢下箸!虽然这样说未免有以点盖面之嫌,但“毒品”被端上餐桌却是不争的事实。
大米、晶莹剔透藏毒素。近年来,有关毒大米、毒米粉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2001年5月,上海查获大量“毒大米”,造假者用白醋油等工业用油对陈旧米进行抛光处理,使大米色泽明亮,看起来晶莹饱满,其实食用这些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大米,会引起急性中毒。上海“毒大米事件”轰动全国。可是,并没有扼制住“毒大米”的继续出笼。2001年7月29日,广东省组织卫生、公安,粮食等部门,对广州市白云区江夏生活小区大米生产加工点进行检查,有3家企业的300吨大米黄曲霉毒严重超标,人食后对肾,肺、胃,结肠等有致癌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现许多“有毒大米”:重庆发现“有毒大米”,广西岑溪查获“毒大米”……(2001年8月1日《钱江晚报》)。2001年6月6日,广西玉林市5所学校的近600名学生吃了含漂白剂和保鲜剂过量的米粉集体中毒。南方人为“毒大米”感到恐慌,北方人也为“毒面粉”而忧心忡忡。2001年初,辽宁省本溪市查获两家“放心面”内含有大量增白剂;江西省南昌市对面粉市场进行突击检查,结果40%以上面粉增白剂含量超标,有的甚至超标一倍多。
食油,阴沟泔水大提炼。食油在一天三餐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市场上的食油却令人极不放心。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东曲村,一伙人炼制泔水油长达十余年。他们每天从排污渠道,下水道和市内的饭店拉来泔水进行提炼,提炼出来的泔水油又批发给西安市及周边地区摊点制作饮食。这一“窝点”直到2001年5月才被取缔。2001年9月,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工商分局连续端掉两个非法提炼“泔水油”的地下黑窝,当场查获“泔水油”10余吨,从查获的账册看,他们已销售了350吨,都是冒充猪油,菜籽油和牛羊油,销往广东、河北、山东等地。食用油中毒的消息也时常见诸报端。1999年8月7日~9日,广东省肇庆市昆庆毛绒厂681名员工因食用掺有矿物油的食油集体中毒,1998年12月,黑心商人林烈群将从香港购进的工业用猪油,当食油批发给江西龙南、定南两县,造成1002人中毒,其中60人重度中毒,3人死亡……
肉类,望而生畏不放心。各地的市场都挂出了“放心肉”的招牌以招徕客户。然而,市场上的肉类有多少让人“放心”呢?注水猪肉、注水牛肉、注水羊肉随处可见,不少注入的是生活废水和脏兮兮的河水。香肠,火腿肠竟是死猫、死狗、死猪的肉“加工”而成。2001年8月,广东省和平县一商贩,将一头吃了呋喃丹农药而中毒死亡牛的肉,到市场上出售,造成160多人中毒。更让人惊心的是,有些人为了牟利,竟不择手段,用“瘦肉精”喂猪。人食了此类猪肉后会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并能造成生命危险。2001年8月下旬,广东省信宜市数百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中毒,影响极大。但一些饲料厂,养猪户仍未就此住手,继续用“瘦肉精”喂猪。2001年11月7日,广东省河源市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共有484人集体中毒。市民们普遍反映,肉类食品,如何让人“放心”!
蔬菜,有害物质大超标。蔬菜是城乡居民餐桌上最不可缺少的食物,但近年来,蔬菜的质量却日益令人担忧,各种污染菜“层出不穷”,使人防不胜防。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了极大的隐患。2000年5月,农业部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浙江等五省市的农药检验所,对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发现20%样品农药含量严重超标;对五种主要蔬菜使用农药情况调查发现,在叶类蔬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占32.8%;北京市对部分市场检测,外埠进京蔬菜仅有机磷一项超标高达69%。除了种植蔬菜时播下“毒素”外,在市场上销售时,小贩们又再一次“掺毒”,他们用洗衣粉水洗涤蔬菜,使蔬菜鲜嫩水灵,但洗衣粉含碱量很高,人体如果摄入过量的碱,便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刺激肠胃,从而诱发肠胃疾病。
调料,原是毒品作原料。调味品是人们烧菜时添加的作料,使菜肴色美,味鲜、可口,但是,调料品市场真假难分,一些制假者用焦糖色毒、工业冰醋酸,加水(甚至是水沟里的臭水)、盐和伪劣味精搅拌制成酱油、醋,用废品回收的旧瓶灌装,贴上畅销的品牌商标,对外出售。云南省昆明市有一个制假窝点,将禁止食用的工业盐分装为精制食盐对外销售,执法人员当场查获“黑心盐”5.4吨,2001年6月7日,浙江省金华市卫生局执法人员在义乌市南方食品厂检查时,查获该厂在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假冒绵白糖,向外销售,日产量在50吨至100吨。“吊白块”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属中等毒性,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肺水肿、肝、脏充血及血管周围水肿,对视神经也有一定影响,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
餐桌上的“五大件”缺一不可,而今“五大件”成了“五毒”,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餐桌污染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餐桌污染,究竟谁之过?
餐桌食品“造假掺毒”,成了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那么,这些“毒品”是怎么被捧上餐桌的呢?根源又在哪里呢?
生产者,急功近利。一些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和生命,狠赚昧心钱。一些菜农在蔬菜种植过程中,滥用剧毒农药,使蔬菜有毒物质增加,以致发生消费者食用农药污染蔬菜中毒事件。还有些养殖户在养殖中滥用激毒药物,刺激动物生长,生猪添饲“瘦肉精”,甲鱼、黄鳝加饲“避孕药”等等,使农副产品在源头就受到污染。其次在加工环节上,一些企业也挖空心思,谋取不义之财,大米使用矿物油“抛光”,面粉掺用“对氯化笨甲酰”增白增韧,银耳、菊花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添加建筑黄色颜料,鸭血用牛血加兑洗衣粉制造等等,使农副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又“毒”上加“毒”。
销售者,利欲熏心。销售者是农副产品走上餐桌的中间环节。一些销售者唯利是图,他们在食品中掺假、掺杂、掺水、掺毒,使餐桌上的食品毒素进一步加大。一些销售者为了嫌钱,低价购进“地沟油”“泔水油”,然后贴上名牌产品的商标,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低价收购病死牲畜肉,加工成“香肠”“火腿肠”或卤制熟食,再高价出售;猪肉、羊肉、牛肉注水销售,而且注入的水脏得令人作呕;就是一些活物,他们也同样做手脚,用医用注射器往甲鱼肚子里注水,这些医院丢弃的注射器有多少病菌和病毒,谁也说不清楚;还有些熟食专柜将变质的食物换上新标签,卖给消费者;为了防止变质和增加感性效果,一些商贩在卤制品中加入甲醛、亚硝盐等有毒化工原料;有些海鲜经营户在水发食品中加入福尔马林……诸如此类,为了牟取暴利,他们不顾一切,把消费者的死活置于一旁。在销售的乔装打扮下,“五毒”进入千家万户,被捧上了餐桌。
管理者,检查不力。“五毒”堂而皇之地摆上市场,与管理者的检查不力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管理者,只要收取摊贩的管理费便万事大吉,对那些“谋财害命”的商贩再也不闻不问。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有些造“毒”者居然有某些部门发给的“许可证”。2001年5月,山东济南市查获了上千公斤的“绿色大米”,这些大米将普通大米涂上染料、色毒,一些厂家居然拿出有关部门批准的许可证。济南天桥工商分局查获的非法提炼“泔水油”的黑窝点,该窝点竟然有某部门与之签订的“协议书”。业主只要按规定的向这些部门上交管理费,便由非法变为合法,这就使得造“毒”者有恃无怨,横行无忌。
由于以上的原因,“五毒”食品“一路绿灯”,上了城乡居民的餐桌。
餐桌革命,离绿色还有多远?
中国加入了WTO,农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仍然因循守旧,继续按传统模式发展农业,或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生产有毒食品,将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提高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发展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建立基地,实施环境监控。农村必须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限制使用激毒药物和高毒农药,全面实现农副产品安全达标生产,从源头上扼制“五毒”的产生。
繁荣市场,鼓励守法经营。生产加工企业必须诚实守信,坚决杜绝掺假掺杂行为。政府要运用调控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让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放心食品”。对经营者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守法经营,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执法部门既要严格执法,又要联手执法,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打击奸商不法行为,要有严厉的措施,让违法经营者落得个“倾家荡产”的结局。只有让掺假制毒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既要严厉制裁制毒者,又要追究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使“五毒”在市场上绝迹,“绿色食品”才能占领市场。
餐桌革命,绿色浪潮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