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朱江[1]2002年在《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篇章语言学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使用中的语言并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材料和训练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把篇章语言学理论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 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篇章语言学的历史以及我国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现状。第二章论述了衔接与连贯理论,这是篇章语言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叁章论述了主位和主位化理论,第四章论述了语境理论,它们是篇章语言学理论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第五章论述了这叁部分理论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近年来篇章语言学发展很快。通过应用篇章语言学理论,英语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篇章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范欣[2]2012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衔接理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是教师过分注重语法词汇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语篇能力较弱,难以把握文章的宏观意义,阅读能力低下。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运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语篇衔接理论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衔接,作为语篇分析的典型理论之一,对阅读理解很有帮助。衔接可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显性衔接又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隐性衔接指的是语篇深层次的,语义上的连接;它可以通过语境、推理、交际双方共有知识等手段实现语篇的隐性粘连。笔者发现,语篇衔接理论对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掌握语篇中的衔接手段有助于读者猜测生词词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思想、预测下文、理解语篇的宏观意义和整体结构。笔者首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调查了目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发现了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将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因此,在第四章笔者提出了语篇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接下来笔者开展了具体的教学实验,以检测衔接理论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前,笔者在2个班做了一个阅读测试,发现2个班的阅读水平基本持平。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实验班采用衔接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对对照班仍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语法词汇教学为主。实验后笔者又进行了一次阅读测试,对比分析两次测试数据,笔者发现运用衔接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笔者提出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黄家峰[3]2006年在《篇章性与大学英语写作》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一直以来,英语写作对中国大学生和教授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英语写作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两种较为着名的写作方法,即:结果写作教学法和过程写作教学法。前者有助于学生写作前能对文章的组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但注重结果,因此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收效甚微;后者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交际意识,而重点放到写作过程上又费时颇多。所以两者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都难以实用。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缺乏篇章性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上述两种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提高学生作文的篇章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今在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中,对篇章的关注越来越多。篇章不仅仅是由其中的单个句子组成,还包括对篇章起制约作用的其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篇章性。区别篇章与非篇章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看是否具有篇章性。Beaugrande和Dressler (1981)提出典型的语篇应具备以下七项篇章性特征: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本文以Beaugrande和Dressler提出的语篇七项标准为理论基础,并结合结果写作教学法以及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优点,尝试通过一种新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基于篇章性手段教学法进行写作教学,并通过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来验证这种教学法的可行性。实验前作者提出了两个假设:篇章性手段教学对大学英语写作没有任何影响;篇章性手段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写作,与没有得到训练的学生相比较,接受篇章性训练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表现更好。本文以山东建工学院地理系05级的6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他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进行为期14周的教学实验。实验前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对篇章性知识知之甚少,在写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篇章性。实验中,实验组学生接受基于篇章性手段的教学,并结合相应的练习和指导来训练写作中的篇章性;控制组没有进行篇章性手段教学及训练。实验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前后,以及控制组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半公开性采访,以进一步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通过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后,两个组的作文呈现

郑亚娟[4]2004年在《从完形填空看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文中提出英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必备的交际工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完形填空是英语测试中一种综合性语言测试题型,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但很多学生认为完形填空是英语试题中最难的题型,失分很多,其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语篇知识。为此,本文以“从完形填空看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为题,对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语篇分析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希望能使高职英语教师的注意力从单一的句型教学转移到语篇层次上来,寻求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章采用分析、举例、问卷、访谈、实验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完形填空的理论基础和特点,以及该题型与阅读理解和多项选择题的区别。这些区别的显着特点在于完形填空有语篇语境,既可以在语篇语境中测试语法、词汇,也可以考语篇制约范围语篇层次的考点。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了解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法、词汇教学,忽视了语篇分析教学,从而导致了完形填空中大量的失误。紧接着笔者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句际关系、语境和篇章结构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两种教学法——句型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法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影响。 本选题的重点在于:A.研究完形填空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失误的主要原因;B.研究语篇分析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本选题的创新点在于:从完形填空测试的特点及其常见错误来分析完形填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把语篇分析的具体内容与完形填空测试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测试学的角度来探讨完形填空的信度和效度,而反映完形填空与语篇分析的联系的研究很少。⑧糕誉篡 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结果得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在词汇、语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语篇分析教学,增加学生的语篇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文章,在语境中学习词汇、语法,在语篇中理解句子的交际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完形填空能力。

余承法[5]2013年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提出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叁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叁角(“表—里—值”小叁角和“语—思—文”大叁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叁、四章作铺垫,第叁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叁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叁。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叁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叁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叁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叁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迭,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叁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叁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纪蓉琴[6]2010年在《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探讨了在语言哲学视阈下,元语篇的主体间性本质及其在语篇翻译中对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的角色定位作用问题。研究首先采用历时的方法,对元语篇的语言哲学本质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梳理回顾,阐明了人的主体性是语言建构的,是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了主体的表达形式,产生了人的主体性。语言建构了人的主体性并使人的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而人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是哲学的必然。元语篇是语言活动的层级形式,任何形式的语言活动都包括主语篇和元语篇两个层面。言语话题的主题信息和指示内容通过主语篇来表达,它表征的是言语活动的基本内容。,在这个层面上,言语主体表征言语活动的基本内容,因而建构人的主体性。但是言语主体的命题态度、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是通过元语篇来构建的,言语主体根据交际需要来组织和监控言语活动的生成和发展的程序信息,表达的是程序意义,因此在这个层面产生了主体间性。本论文从语篇修辞互动的角度对元语篇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探讨,对元语篇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和回顾。对元语篇的言语行为、语用学和关联理论基础与语篇翻译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论证。论文对译者主体的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是在语篇语言学的框架下展开的。语篇中的元语篇标记是作者构建语篇的一种策略。通过语篇中的外显语言机制-元语篇标记,作者明示了语篇的命题信息、对读者的期待和关注。在语篇翻译中,这些元语篇标记对译者再现原文语篇策略,构建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吻合的译语语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语篇资源。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方法,对主体间性视阈下元语篇意识对译者语篇意识构建的角色定位作用问题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综合运用量化统计和分析描述的方法,对信息类语篇《物种起源》和《孙子兵法》中的元语篇标记使用情况做出对比研究,分析了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译者运用元语篇标记识别原文语篇作者的意图和命题信息,并在译文语篇中通过元语篇标记,成功构建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译文语篇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翻译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各主体间的对话与交往活动,涉及多个主体的共同有效参与,只有协调好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使共在的自我在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与认识,协调彼此的行动,才能顺利地使得交往理性在以文本为对象的翻译活动中得以贯彻。而以文本为对象的翻译活动中元语篇的存在可以帮助译者组织语篇、连接命题,保证语篇的完整性。由主语篇和元语篇共同构成的语篇意识既能体现译者的语篇组织能力,即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遣词造句和连句成篇的能力,也是使译者构建既和原文文体风格相一致,又连贯得体的译文语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元语篇为译者的语篇意识构建提供了基础,它使译者的语篇意识构建具体化了。语篇翻译中,译者的元语篇意识使译者的视界与作者、读者的视界融合,使各主体的间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使译文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李美云[7]2005年在《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衔接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篇章整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阅读,来满足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对阅读的要求。 语篇分析是研究交际中的语言,描述语篇形成和理解的途径。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作者谋篇布局形成连贯语篇的作用。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主要包括语法衔接手段(照应、代替、省略),词汇衔接手段(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的重现和搭配词的同现),和语篇逻辑结构布局所需要的连接手段。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应用自己的世界知识、语言、句法结构等知识,遵照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对篇章加以理解。学生阅读时若能注意分析语篇中揭示作者态度、意图,文章结构等的衔接手段,有技巧的回读,寻找照应关系,行成篇章观,挖掘作者写作要旨,就能加快解码,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法改革起到积极的响应作用。

原雪[8]2010年在《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社会、文化教育理论方面也引发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当今,对语篇作出批判性反应就成为必要和趋势,因为社会文化形态之间隐藏的权势和不平等关系更多是以书面语篇的形式传播,同时让受众拥有批判性资源和能力去甄别和破解隐藏于书面语篇和文化教育中的权势运作也成为必要。20世纪80年代,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是对西方人文科学的修辞学转向的一次积极响应和对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首先,通过对由语篇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的解构,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探索语篇和社会文化形态之间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了一些批判性研究,但其研究基础也主要从批评语言学角度深入、广泛地研究社会与语篇的关系,即使涉及批判性教育实践研究,其研究基础也是英语作为母语的语境。目前国内对批判性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相关理论的概括性介绍,具体在二语或外语语境的批判性阅读的具体研究还十分稀少。再者,对于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给英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敏锐深刻的认识和付诸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批判性阅读的相关界定和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厘清的问题,以及存在于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教育实践和批评性语篇分析(CDA)两个领域中的问题就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基于哲学、修辞(西方古典修辞学、新修辞学及对比修辞学)、语言学(语篇语言学、批评语言学)、语篇分析、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结合英语作为母语、二语和外语阅读研究的大量理论研究及经验性研究成果,运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即整合人文科学的历史研究法、附加文字图表的描述法和阐释法等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中以质的研究为参考点的研究方法,进行二语或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本研究以权力、语篇和意识形态的多维立体联系为研究前提;二语或外语语境中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相互定位关系为主体,将二语或外语语境中的批判性阅读定位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叉研究。在进行理论构建和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推进和贡献:(1)在厘清“批判性阅读”的修辞学渊源,找到“批判性阅读”的哲学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合理界定“批判性”、“批判性思维”、“批判性能力”等相关术语及其在此理论研究框架中的地位,从而合理界定和定位关键术语二语或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并明确其本位功能。(2)以对比修辞学理论为支撑,给二语或外语语境下作者和读者的相互定位的主体间关系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比修辞学对作者个体注入到作品中的社会文化要素的重视,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升了读者对作品阐释的主体性。这点同时对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的建构和在二语或外语语境下的教育实践都具有非凡的意义。(3)在Fairclough的叁维框架基础上,融入van Dijk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对语篇的独特阐释视角,同时受Bakhtin对话理论的启发,在严实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本位鲜明、范畴间关系明确的更加宏观和包容性更强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构建研究中,语篇的生产和解释过程就是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相互定位关系的反映。并通过对媒体语篇做详尽分析和评价验证了二语或外语语境下批判性阅读这一理论构建研究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本研究以期为拓展阅读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应用范围、把从多层次、多侧面的阅读研究引向深入、系统和全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英语阅读研究及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将英语教育重新定位为解放权力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作为识别作者使读者阅读姿态中立化的分析工具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在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局限和缺憾:(1)本研究在进行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将语篇的生产与解释过程定位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互相定位的动态过程,有可能忽视此过程中的其他社会行为者和因素。(2)虽然本研究已经构建了一个多维、互动的理论框架,仍需要对这理论框架中作者与读者的互相定位提供一些语言实证,为在二语或外语语境下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教育干涉找出具体有益的例证和启示。

郭彩凤[9]2003年在《衔接理论与阅读理解》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讨语篇分析中的衔接理论及其在语篇阅读实践中的应用。语篇分析研究交际中的语言,描述语言使用及语言理解的途径。衔接则是语篇分析最典型的理论之一,掌握衔接关系特征是流利地阅读,有效地分析语篇模式、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和要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实现。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等手段;词汇衔接包括重述和搭配等手段。语法衔接中的照应、替代、省略特征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更有助于读者尽可能充分地根据语境进行预测,顺利地理解篇章意思。连接手段有助于读者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逻辑手段,有效地进行阅读;同时暗示某种阅读教学方法,促使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词汇衔接特征,尤其是篇章组织词在语篇中重现的特征,可以使我们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时建立篇章观。在阅读中,学生通过组织词构建一个篇章模式,有目的地寻找照应关系,解码就会更容易。 正是基于衔接理论对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笔者阐述了韩礼德和哈桑等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与案例撰写了本文,目的是进一步探索衔接理论如何更好地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篇章阅读与理解能力。

曹霞[10]2007年在《主位结构在英语语篇中的交际价值》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分别从句子和语篇两个层次,对主位结构及其在语篇中的不同分布对于交际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位结构作为语篇构成的重要手段,与信息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语篇分析中,语言的线性化特点决定发话者在传递信息时必须考虑语言的结构序列。恰当地安排词序和调整信息焦点对正确理解言语信息至关重要。通过研究主位结构在语篇中的信息分布,可以了解和把握不同句子成分所负载的交际价值,从而有助于读者把握语篇的结构和意义。因此,掌握主位结构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对语篇的构建与解读能力。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主位结构的研究背景、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现状、主位结构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展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与主位结构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主位的分类、标记性主位与非标记性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并对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作了对比。第叁章是本文主体部分,在句子层次探讨标记性主位结构及其交际价值,着重分析了强势主位结构(包括经验型、评估型、存在型),倒装和被动语态结构,包括各结构的句法特点、信息分布、语篇功能,以及不同的主位信息分布在语篇生成过程中的交际价值,指出英语中大部分标记主位都是出于语篇组织和语用目的,把非标记主位通过移动而产生。第四章在语篇层次对主位结构进行了探讨。讨论了篇章语言学中篇章策略、策略连续体等相关理论,并对篇章策略连续体和篇章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本文指出以主位结构为线索,在语篇解读中,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在语篇创建中,能够帮助写作者构建逻辑清晰的语篇。因此,主位理论将对外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具有启示意义。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仍需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 朱江. 长春理工大学. 2002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衔接理论的应用研究[D]. 范欣. 信阳师范学院. 2012

[3]. 篇章性与大学英语写作[D]. 黄家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 从完形填空看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的重要性[D]. 郑亚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 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6].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 纪蓉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7].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李美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 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 原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9]. 衔接理论与阅读理解[D]. 郭彩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10]. 主位结构在英语语篇中的交际价值[D]. 曹霞. 河海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篇章语言学理论及其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