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献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地方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发展历程
回眸20世纪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考察其发生、发展的曲折历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时期:创始时期和发展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水岭。
1.1 创始时期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文献工作的重要内容,自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之初,凡是新建立的省、县图书馆都以服务桑梓为宗旨,势必要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特别注意乡邦文献的搜集,才能形成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服务能力。乡邦文献的搜集就是地方文献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是当时并未有清醒的认识而已。1904年3月, 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成立伊始,即发出“募捐启事”,要求社会各界人士捐书捐款,所捐图书多是湖南的志书和湘人著述,这一部分图书资料构筑了最早的藏书基础。到了20年代,地方文献工作已开始受到政府重视,1915年11月26日,教育部商议各省区,请通令各省、县图书馆注意搜集乡土艺文,次年11月20日,教育部又要求各省图书馆于搜藏中外图书之外,尤宜注意于本地人士之著述,以保存乡土艺文。20年代前后,各省、县图书馆大都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提供使用,但真正明确提出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在40年代,而且把地方文献工作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1941年11月,广东省立图书馆被裁撤7年后在曲江复馆, 杜定友馆长指出:“广东省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本馆为保存本省文献利便学者研究起见特设广东文献专藏”。同时编制了“广东史料、乡贤著述、名人传目、本省刊物”四部分的《广东文献索引》。1944年6月,刘国钧先生长刚成立的国立西北图书馆(1947年2月改名国立兰州图书馆),即倡议设立“西北文物研究室”,1947年刘先生在《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一文中提出:“国立兰州图书馆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确定其三项任务:“一、募集西北文献:①西北乡贤著作及其手稿。②西北地志及姓氏家谱。③藏、蒙、维、哈等文字之著作。④其它有关西北问题之中外书籍。二、搜罗西北文物:①陶器②汉简③碑石④金甲。三、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西北问题论文索引、西北乡贤著述目录及西北学者著述表等。”并于次年8 月成立了“西北资料专室”,专事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收藏、研究工作。杜定友、刘国钧两位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在40年代先后明确地指出了地方文献工作在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们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真正意义上的开拓者、奠基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在杜定友、刘国钧地方文献工作思想原则的指导下,萧规曹随,一以贯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几十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的前列。
1.2 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促进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近50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和整个图书馆事业一样,虽然受到了形左实右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到了10年“文革”的干扰和破坏,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图书馆事业,包括地方文献工作,和全国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近50年来的地方文献工作,总的态势是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地方文献工作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1956年, 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省图书馆,并在云南召集的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收集齐全,对其他有关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8年8月, 周总理在北戴河接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邓衍林先生时,又提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可是查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书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周总理的这些重要指示为中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指明了方向。1957年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等单位在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杜定友先生讲授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知识,并印发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为地方文献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一定基础。1978年11月13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发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要求省馆在书刊补充方面,对“中央一级出版社和本省、市、自治区出版社的出版物以及有关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搜集,……。”1982年12月,文化部颁布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条例”“第一章 总则”的“第二条”规定省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四)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在“第二章 藏书与目录”中,要求省馆“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规定“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条例”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提到了突出地位。1997年8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强调: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工作,要积极探索志书使用的新经验,要在图书馆设志书室。与此同时,很多省(自治区、市)、市、县政府和宣传部门发出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规定凡本地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本地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呈缴本”制度的地方法规作用。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60 )粤文字第31号,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同年 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颁发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广东省后来曾先后于1978年8月、1979年4月、1985年4月、1997年1月下文重申和强调地方文献征集的办法。 即使在“文革”中的1974年,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以湘宣字〔1974〕07号文件发出 “关于转发省革委文化局‘关于征集地方文献和内部资料的请示报告’的通知”,1993年、1995年又连续两次以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发文的还有安徽、四川、江西、山西、黑龙江、甘肃等省、市、自治区。1996年11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规定上海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都要重点收藏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一些地市,如广东佛山、浙江衢州、湖南湘潭、益阳、湘西等也发出了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以政府名义征集地方文献,使征集地方文献工作有了政策保证,为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了道路。
1.2.2 着力于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要持续地、 有效地进行地方文献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做保证。凡是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图书馆,都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书刊资料的搜集、整理、书目索引的编制、文献咨询服务,有不少省、市馆设置了专门的机构。60年代,首都图书馆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80年代又进而设置了北京地方文献部。湖南图书馆在80年代初率先成立地方文献部,相应地建立地方文献专库、专室。90年代又成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甘肃省图书馆在40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是附设在历史文献部的,到90年代,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部。浙江图书馆在新馆舍开放之前,成立了有工作人员近20人的地方文献部。即使位于中国版图“鸡冠”的边陲小县抚远县,图书馆还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小组,不仅征集抚远地方文献,还利用抚远地方文献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边贸经济提供资料服务。有些省、市图书馆为了推动和促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组建了地区性的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网络。早在60年代,东北三省图书馆就成立了联合编纂东北地方文献目录的协调组织,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9年,“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会议”成立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起草、制定了“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方案”,省文化厅以辽文办字(1989)80号文件予以转发。次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购协调方案”及“实施细则”。1991年,湖南省图书馆学会举办了“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地方文献工作研讨班”,学习结束时,成立了湖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起草了“协调方案”,明确了省、市(地)、县(市)三级图书馆的任务、责任、义务和权利。
1.2.3 广泛搜集地方文献。许多省、市图书馆,甚至县级馆, 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藏书重点,或建立专门文献征集组,或明确专人,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地方文献搜集工作,努力建立起地方文献藏书保障体系。甘肃省图书馆自1947年以来,竭80年之力,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000多种, 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有83000多种、近30万册, 基本形成了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藏书,同时具有南海诸岛和港澳特色的藏书系统。首都图书馆以馆藏北京地方文献为特色,卓立于北京地区图书馆之林。湖南图书馆在50年代初接收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抢救的90多万册(件)没收地主豪绅的图书报刊,其中有大量的极其珍贵的湖南地方文献,如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数千万字的奏稿、批牍、信札、日记、诗文、湘军史料;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的日记、手稿等。70年代收集了地方“文革”资料20多万份;80年代后出版的志书、年鉴、百科全书,包括非正式出版的,基本上搜罗无遗。扬州市图书馆在“藏书补充原则”(1993年)中明确规定“将逐步形成以地方文献为中心”;云南大理州、四川阿坝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长期注重收集地方少数民族文献。有些图书馆还利用举办地方文献展览等形式,以其引起领导关注,寻求社会支持,如陕西宝鸡市图书馆多次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得到了领导重视,于是借势要求政府行文,建立宝鸡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广东汕头市图书馆、澄海市图书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征集潮汕地方文献的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4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浩瀚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地方文献悖离文献老化规律,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几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编制了大量的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编纂出版了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手册、年鉴、图集、名录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甘肃省图书馆编印了《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分册;《丝绸之路文献叙录》近百万字,全面反映了1986年以前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概貌。首都图书馆1959年和北京图书馆联合编印出版《北京地方文献目录(初稿)》;持续不断地编印出版《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1964年,辽、吉、黑三省图书馆联合编辑出版《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收录14000余条东北地区的农业历史文献。金恩辉、 胡述兆两位先生联手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图书馆界地方文献工作共同协作的成果。福建省图书馆为满足台港澳和海外各国闽籍华人、华裔的要求,编印《馆藏福建省族谱目录》,收录馆藏族谱1000种左右。沈阳市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料,集辑出版《九一八事变历史图片集》,教育子孙后代毋忘国耻。杭州图书馆馆藏一批民国年间云南地方学会从各方面搜集来的准备修志的底本,受云南省图书馆委托,整理出版了《云南方志考》、《云南史地资料汇编》、《云南产业志》。湖南图书馆先后编纂出版(或合作)《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资料》、《湖南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丛书》、《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人名辞典》等数十种,其中《湖南资料手册》是湖南第一部大型地方性百科全书。
1.2.5 开展经常性的地方文献咨询,提供地方文献服务。 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在为地方文献生产,包括地方志纂修、地方剧目编写、地方人物资料整理,地方科学史研究,古籍整理,地方史料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献服务工作,成绩卓著。在80年代中、后期,全国出现了“盛世修志”的热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利用达到了极致,充分地展示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各地公共图书馆,主要是省、市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扩大阅览室面积,采取预约、代抄等措施,满负荷地工作着,满腔热情地为修志读者服务,出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服务场面,为广大修志读者所称颂。通过甘肃省图书馆文献服务完成的志书1993—1997年获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奖及省级志书奖的就有60余部。湖南图书馆仅据1986—1990年统计,接待修志读者15万人次,按每年365 天计算,平均每天接待130多人,而且每位读者阅览时间长, 所提供的都是解放前的地方文献资料,服务工作的难度较大。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 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有四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灾荒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的引用文献685种,其中甘肃省图书馆提供490多种。湖北省图书馆为黄鹤楼重建提供形象资料。湖南图书馆利用《新湖南报》1949年9月刊载的湖南人民革命大学、 第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的考试录取学员名单为全国各地100 多位同志解决了享受离休待遇的时间“证明”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各个公共图书馆都可以如数家珍地举出若干典型事例出来。
1.2.6 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已经起步。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逐步实施。不少省、市图书馆把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投作为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的重点,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一批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文献题录数据库”、“广东人物题录数据库”,四川省图书馆的“巴蜀文化(地方文献)数据库”,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研制建立的“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湖南图书馆的“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青海省图书馆的“青海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大连市图书馆的“大连地方企事业名录数据库”、“大连地方产品样本数据库”,佛山图书馆设计开发的“广东花卉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正在建立“辽宁近当代作家、作品资料数据库”、“‘盛京时报’数据库”、“东北图片数据库”,等等。
1.2.7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活跃。 在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有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需要认同和深化,有些实践经验需要总结和交流,进而促进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趋向活跃,在地方文献实践的基础上,对地方文献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湖南图书馆1998 年初编印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索引》(1949 —1997),这是目前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方面最完整的索引,收录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和文章531篇,其中1978年(含1978 年)以后有495篇,前28年仅36篇。这充分反映了1978 年以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文献工作迅速发展的可喜局面。1992年中南西南地区省级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1998年5月, 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北京、甘肃、广东、湖南四省(市)图书馆学会在湖南韶山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代表120多人, 收到论文230多篇,在会上交流论文180多篇,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以来,出席会议人数和收到论文最多的一次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作者90%以上来自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说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受到公共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有的省、市图书馆把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申报为政府资助研究课题,如上海图书馆,1996年以王鹤鸣同志(研究员、馆党委书记)为课题负责人申报了“上海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到2000年,历时5年,将生产出“资料集”、“论文”、 “著作”一系列上海地方文献研究产品。对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引起了部分高等学校的重视,1987年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率先开设了地方文献课程,并招收了“地方文献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历史系也于同年招收了这一方的的硕士研究生。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成立了“地方文献研究室”。
2 存在的问题
2.1 工作发展不平衡
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而各地、各馆在工作进行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就省(自治区、市)级公共图书馆而言,能够把地方文献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上,并且持久地、深入地开展工作的并不多,如首都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的是少数,多数是进行了地方文献征集、书目索引编制、咨询服务,但没有专门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馆对1949年之前的地方文献还比较重视,而对1949年以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却忽略了。也有个别省、市馆根本就忽视地方文献工作。笔者近年参观过一个省馆,看到有100 多本当地的地方文献杂乱地堆放在历史文献部书库的一个角落,询问工作人员,得知是一些单位或个人寄给省馆的,没有入财产帐,更没有分编整理,就交给历史文献部“保管”,历史文献部无法上架排列,只好长期堆在角落里。
2.2 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目前仍处于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是由全国对地方文献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所导致的。在地方文献收集上,对文献收集的标准、范围认识并不一致,对收集重点不明确,混淆了收集和收藏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地把收集到的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一律处理为地方文献。同时在征集过程中,缺乏执着精神,不能贯彻始终,致使地方文献收集不完整、不系统,零散杂乱,形成不了文献资源优势。在地方文献整序上,没有统一的分类表。60年代首都图书馆曾编制过地方文献分类表,那是个别图书馆的个体行为,没有得到图书馆界的认同。更由于时过境迁,不能统筹安排古今地方文献。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广泛、驳杂、出版形式多样,不可能用现行的图书、资料某一种分类体系来规范它。在地方文献保管上,除了少数图书馆集中入藏外,绝大多数图书馆是分散入藏。是否集中入藏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即使分散入藏,应该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统一反映和揭示,这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恰恰有很多图书馆没有去注意基础建设。在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方面,更是“百花竞放”、“异彩纷呈”,多数都是不成熟的,不是标准化数据库,难以入网,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2.3 地方文献资料工作起步惟艰 所谓地方文献资料工作, 是指以每一条地方文献信息为单元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说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的前期准备。一方面是资料的收集,把分散在图书、期刊、报纸或其他形式载体中的地方文献资料采取剪辑、复制等手段,集辑成帙,分类整序。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工作,是地方文献索引编制,这是一项大量的、长期的、琐碎的工作。地方文献资料工作,少数图书馆已经做过,而且还在继续做,但缺乏统筹规划,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而整体规划、规模布局、分步实施地方文献资料工作,多数图书馆还未起步。
2.4 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任何事业、 任何工作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先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升华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虽有近百年历史,最近20年发展迅速,但对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没有形成气候。关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探讨方面的文章有几百篇,相对图书馆其他工作领域的讨论文章来说,显得严重不足。而且90%以上的文章仅在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和对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开发利用的经验描述上,缺乏科学思辨,理论色彩苍白。至今还没有一本专门的地方文献理论著作。理论研究滞后,是导至地方文献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3 今后工作思路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如何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的界面高度,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其整体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位、谋局、拓展。
3.1 定位 顾名思义, 就是要摆正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位置。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好的问题,这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基本要求。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如何,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办馆方针、藏书质量和服务意识。因此,要强化地方文献工作意识,提高对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领导的认识要提高,在现行社会体制下,领导是关键,这是社会共识。只有领导认识上去了,才会有地方文献工作的位置,才会出现新局面的端倪。
3.2 谋局
3.2.1 加大地方文献基础工作力度。首先是地方文献征集, 这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难度很大的工作。图书馆不仅要配备一定的具有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的征集人员专门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还要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支持”尤为重要。保存地方文献不仅仅是图书馆的责任,而且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要把征集地方文献工作变成一种政府行为、社会行为,政府要出台具有地方法规性质的“呈缴本”制度,社会各单位要积极支持。同时,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要确定重点,保证重点地方文献资料建设。任何一级公共图书馆,不可能把本地的地方文献收罗无遗,只能确定重点、确保重点,逐步形成地方文献的收藏特色。另外,要把握地方文献入藏标准,处理好文献收集和收藏的关系,不能把凡是收集来的文献都作为地方文献入藏,那样会破坏藏书体系,影响藏书质量。其次是摸清家底,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由于绝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是分散在各个书库,因而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显得尤为必要。然后是地方文献资料工作、书目索引编制工作,这是相对深层次的工作,是从事地方文献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3.2.2 组织地方性的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网络。 每一个省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是纵向的业务辅导关系,长期以来关系密切,而且地方文献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建立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组织既有基础,又有条件。关键是要由省级图书馆牵头,建立健全全省性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方文献征集、书目编制等方面的工作,用共同的任务把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凝聚起来。协调组织今后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以省馆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为主体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
3.2.3 建立一支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 事情要靠人去做,这是最起码的道理。真正把地方文献工作活跃起来,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不行。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的知识面要广博,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方面的素养和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而且要熟悉本地区天、地、人、事、物的情况,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归纳、整序、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否则无法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同时,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吃苦耐劳精神,凡是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都清楚,即使有征集地方文献的“红头文件”,也无法保证地方文献系统、完整的收集,主要靠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去努力工作。因此,对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要实施素质再教育,以提高他们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3.3 拓展
3.3.1 建立全国性的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组织。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下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会,在北京图书馆或其他研究力量比较强的省、市级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研究所,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置地方文献专业,探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注重地方文献工作规律性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建立起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支撑。当务之急是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收集范围等问题经过必要的、充分的讨论而达到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从而规范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否则,仍然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地方文献工作的规模效应。同时要组织全国力量编制地方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表,促使地方文献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3.3.2 成立省级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由于省图书馆在全省图书馆界的地位,地方文献收藏中心一般而言应该建在省图书馆,当然也要考虑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量,特别是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建立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的任务,进一步密切与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省档案馆、省博物馆、省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中心、省党校图书资料部门的联系。全面的地方文献工作不是公共图书馆一家所能承担的。公共图书馆只是侧重于收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因此,要保持和省档案馆、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联系,主动协调关系,保证重点,保持特色,建立起来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重点收藏的是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辞典、手册、图录,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传记资料,地方报刊。每一个省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真正形成以后,其职能必然会逐步扩大为本地区检索和咨询服务中心,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3.3.3 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书刊的编目整理,文摘、目录、索引的编制,特别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要在标准化数据的支持下,建立起标准化的数据库,才能实现地方文献数据联网、数据交流和共享。因此,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要统筹规划,不搞零敲碎打,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先建书目数据库,再建综合性、专题性篇目数据库,最后考虑全文检索数据库。也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开发研制某一专题的题录或全文数据库,积累经验,培养力量,为综合性的书目数据库和题录数据库建设做准备。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个有始无终的历史过程,前面是一条无极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稿时间: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