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花论文,贵阳论文,民族文化论文,城镇化论文,区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4)09-0117-04 一、花溪少数民族概况 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郊,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国土面积891.56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 在花溪的16个乡镇和社区服务中心中,有高坡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5个少数民族乡镇。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了汉族之外,花溪还有彝、白、傣、壮、苗、回、傈僳、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布依、阿昌、哈尼、锡伯、普米、蒙古、怒、基诺、德昂、水、满、独龙等38个民族,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布依族。 二、花溪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花溪的城镇化进程 按照花溪区政府最新的规划,花溪将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思路,推进老城区沿线立面改造、亮化工程,积极推进青岩、石板、孟关小城镇建设,并按照规划编制要求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5年内实现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全域覆盖”。 花溪区将突出城镇带动战略,以南环线经济圈为核心,强力推进南环圈外城镇化进程。加快高教集聚区、贵大扩建工程、小孟工业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金石石材产业园等重点组团式片区开发建设。重点完善青岩、党武、孟关、石板四个重点卫星城镇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提高湖潮、马铃、高坡、燕楼、麦坪、久安、黔陶的城镇功能配套和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撤乡(镇)改街道和村改居工作,加强对民族村寨、文化村寨的原生态保护,继续开展村庄立面整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套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实施村级综合楼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花溪区将加大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快速提升城镇化率,扎实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小孟生态工业园、金石产业园、燕楼循环经济园、黔峰生物科技园、花溪大学科技创业园、羊艾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成集生态、科技、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强力推进大学新城、青岩新城、孟关新城、天河潭新城、十里河滩新城等五座新城的规划建设,力争五年初步建成,助推全区城镇化率提高到75%以上。 (二)城镇化进程对花溪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花溪本是一个青山绿水,生态条件优越,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地方,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未遭破坏,包括布依族、苗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由于贵阳市一轮接一轮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大规模的园区建设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很多民族村寨被迫搬迁,当地的原生土壤遭到了破坏,不少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凭空消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花溪十里河滩工程就让不少在规划区内的民族村寨被拆迁,2008年,花溪十里河滩工程启动后,从花溪半边山开始,沿着花溪河一直到贵州省委所在地,曾经的44个布依族村寨,现在已经减少了一半。随着十里河滩工程的推进,从花溪湿地公园到董家堰区域,如今再也找不到一个布依村族寨或者一个苗族村寨。 对于花溪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和杂居的地区而言,民族村寨可以说是花溪区的基本单位,是花溪少数民族生存、繁衍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和文化空间。随着这些民族村寨的消失,在花溪地区居住的各个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民族文化也就缺失了生存的土壤,从而导致衰落。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比如说,会讲民族语言人数越来越少,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到穿戴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了。这些情况,在花溪地区,不管是布依族、苗族,还是白族、水族等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当然,消失的也不仅仅是语言和传统服饰,实际上,除了语言和服饰,包括他们的婚姻、丧葬习俗、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等传统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坦率地说,城镇化并非是导致花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衰落的唯一原因,事实上,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无一不在对既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城镇化对花溪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三、城镇化进程中影响花溪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式微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价值取向混乱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让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之一,尽管目前依然处于发展中,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已经是可以直起腰来与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对话的国家。中国能迅速崛起,与改革开放是无法分开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也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我们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市场经济不为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狂增猛进的中国GDP之外,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还有人们日益物质化的价值观和越来越式微的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一个意义深刻的社会转型历程,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重要对象,物质价值观顺其自然地凸现为当今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体系受到冲击,社会价值取向出现混乱。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裂变的时期,在这样一种混乱的价值取向下,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之间开始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结果导致个人关注更多的是名和利,家庭关注更多的是生活水平怎样再提高一个档次,政府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高GDP。 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不够,和名利没有多少关系的民族文化于是渐渐偏离人们的视线,一步一步地走向社会边缘。即使是花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漠不关心,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30年前,贵阳市花溪区的少数民族大多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讲自己民族的语言,按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来生活,然而在今天的花溪,无论是言行还是举止,我们已经很难区别谁是布依族,谁是苗族,谁是汉族了。 (二)政策上的不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1]。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方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原则,提出了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重启设市工作,做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部署,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2]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2010年7月,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要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要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合力。 显然,在政府的各种政策规划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所有发展方法和目标,但却很少有一条具体的规定或者专门条款用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而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中国的56个民族在这里都有分布。全省共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到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此外,还有253个民族乡。在这样一个事关少数民族大省未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规划中,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来专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式微,也就不难想象了。 (三)文化本身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在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浪潮以前,生活在西部边远地区的花溪少数民族,不管是自然环境也好,还是社会环境也好,都被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在这样的年代里,花溪的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本身是高度融合的,对自己生活区域以外的事情了解得也不是太多。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一时期的花溪少数民族对与自己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基本上只是保持经验性接触,自身的文化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得以很好地传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花溪地区迈开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到了21世纪初,随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拉开,花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2010年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以后,花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入空前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城镇化使得花溪地区大量原本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等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无限制地扩大花溪地区少数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原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数倍扩大后,大量外来文化势必会与原来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相互交流、融合。当然,对于花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不可否认,民族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没有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就没有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文明体系中去才能保证自己的活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本身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民族文化永远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形态。花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某些较为落后的成分被别的文化取而代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有些不可替代的、优秀的文化因素如语言、文字、服饰、工艺、良好的行为规范等由于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由于文化传播之间的不平衡而人为地趋于消失则是我们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花溪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少数民族文化是否繁荣兴盛,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关系到人类文化是否多姿多彩,如何应对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保护花溪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为迫切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可以说,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花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当地政府应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这一目的出发,维护好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最终把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起来。 (二)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 通过宣传和引导,让个人、社会更多地关爱、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让各民族群众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充分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树立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发动少数民族自身的力量,由少数民族自觉地承担起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责任,形成充满活力的保护机制。 (三)切实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花溪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民居式样、村寨风貌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色,是传承民族文化直接、有效的载体。然而在花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拆迁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却是很常见的事,成为对花溪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破坏最严重的现象之一。 尽管对民族村寨的发展和保护已经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性的难题,但实际上在民族地区发展和保护民族村寨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在城镇化的建设中认真思索出一条既可以保护好地方民族村寨,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措施,而不是简单的大笔一挥就对民族村寨进行拆迁或重建,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做法。 (四)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做好花溪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通过演出市场、文化下乡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各民族的特殊文化需求。 (五)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在有条件的民族中小学推行双语教学,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民族歌曲、舞蹈、风情、体育运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课程,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列入教学活动;定期邀请民间文化艺人到校对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注重保护和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扶持补助,特别是要做好民族民间绝技绝活、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做好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史诗、故事、歌谣、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苗族论文; 农村论文; 花溪公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