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某某之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 (2002)02-0100-08
一
这个术语相承沿用,直到清代训诂著作中还常见,如《说文解字》“报”字下段玉裁注:“报,又假为赴疾之赴”,是明假借的。《广雅·释诂》“将,君也”王念孙疏证:“将读将帅之将”,是说此处“将”音义与将帅之将同(去声,名词),而不是将来之将(平声,时间副词),则明显是辨析音变构词的。
一般认为,“某某之某”与“读若”等均为明假借之语,音义相承,不可分割。《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认为这一类“皆古书假借之例,假其音,并假其义,音同而义亦随之,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严章福《说文校议议》则更绝对:“许书言读若某,读与某同,或言读若某某之某,皆谓假借,无关音切”。
从汉儒用例和《释文》的大量用例来看,“某某之某”不只是明假借的,它用面较宽,主要是从被释字语境着眼,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被释字在句中的特定音义(有时包括字形)。就《释文》的音切术语而言,反切是直接标示音素的,“音”是音读标记,而“某某之某”则是用短语形式来描述音读,给释语一个限定性语境,准确、直观,易于掌握,尤其适合学童读经时辨析音义之用,是一个语境限定式的音切术语。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认为“音书之用,本示童蒙”,所以“余今所撰,务从易识”。“某某之某”正符合他“务从易识”的编撰原则。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多词、一词多音多义、一字多异体、用字多假借等现象常见,古时注音无音标,反切注音法到中古才普遍使用,标注直音又往往有歧解,如“某读将”,不知“将”是平声还是去声,于是“某某之某”这个便利的“语境限定式”音义释语就发展成一个固定格式的音切术语了。说它是注音法,也只是语用层面上的注音方法,因音辨义,释义是注音的目的,尤其适用于音变构词的表述与分析,而不是后世韵书纯用反切注音的那种语言本体上的注音方式,所以纯粹的韵书一般不用这个注音术语。
二
《经典释文》全书用“某某之某”620次:
周易 尚书 毛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 谷梁
孝经 论语 老子 庄子 尔雅
小计
音切记录 2839 3112 10371 6688 4134 12058 16016 3308 2721
378
1823
651 6848 7532 78519
某某之某
5235682945107
1643723 5 14 331 7620
%
1.8
1.1
0.6
0.4
1.10.911.1
0.81.30.8
0.5
0.5
0.1
0.8
虽然各经音义用“某某之某”的次数与某些特殊字头出现的次数多少有关(如《周礼》少见“某某之某”注次很高的“近”、“应”、“争”、“间”四个字头,其见次率就仅为0.4%), 但仍能从分布上看出两点:一是“某某之某”在《释文》中使用较普遍,十四经音义都有一定的用量;二是用量主要与文意相关,《周易》多为卦爻分析之语,抽象义多,需结合语境来辨析的多,故用“某某之某”最多,见次率为1.8%,高居群经之首;《尔雅》为训诂纂集之书,未列文句, 需结合语境来辨析的甚少,故“某某之某”的见次率不足0.1%, 居群经之末。
《释文》全书620次“某某之某”中,引郑玄音4次,如淳2次, 郭璞2次,徐(邈)2次,沈(重)1次,旧音4次,依注音1次,余604次当视为陆德明自定之音,占总数97%强,这说明陆德明有意识而且很纯熟地运用了“某某之某”这个术语。
620次中,仅引郑玄“读如某某之某”2次,“读为某某之某”1 次,余不见“读”与“某某之某”连用之例,只有“音某某之某”24次是附“音”在前作为辅助性音读标记的,其余593 次都直接作“某某之某”(如“能拯:拯救之拯”、“相近:附近之近”),约占96%,说明陆德明有意识地把“某某之某”当作独立的注音(兼释义)术语来用,其含义已与汉人“读(如、若、为)某某之某”大不相同,显然不是“皆谓假借,无关音切”的了。
三
在《释文》35个字头下所注的620次“某某之某”中,字头见次为1次的22个,为2次的有“朝、摧、诤、莹”4个,“”3次,“陷”5次,“牧”和“拯”各11次,“污”13次,“间”83次,“争”87次,“应”143次,“近”235次。
“近、应、争、间”4个字头见次最高,共有548次,占总量的88%强,而它们的字头数只占字头总量的1%。这4个字头548 次“某某之某”都是显示音变构词的,而且主要是变调构词。可见,“某某之某”在《释文》中主要是个辨析音变构词的音切术语。
1 近:附近之近(235)
“近”在《经典释文》中有267次音切记录:异文2次,反切3次, “音记”1次,“依字读”1次,“如字”25次,“附近之近”235次。 235次中,“附近之近”排在第一位作首音者223次,排在首音之后作又音者12次;与12次又音对应的是12次首音“如字”,另有9 次“如字”和1次“依字读”作相应的“附近之近”的又音;还有4次独注“如字”。
“近”,《广韵》一音“巨靳切”,群母、焮韵、去声;一音“其谨切”,群母、隐韵、上声。《集韵》另有“居吏切”,见母、志韵、去声,《诗·大雅·崧高》“往近王舅”(567b),《释文》:“往近:音记,毛已也,郑辞也”(98-125),(注:《周易》等12部经、注引文出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页码和上、中、下三栏,如567b即567页中栏;《老子》王弼注和《庄子》郭庆藩集释引文出中华书局《诸子集成》和《新编诸子集成》本页码。《经典释文》引文出中华书局影印通志堂本页码和页中序号,如98-125即第98页第125条。)这个“近”乃语气词,仅此一例,《集韵》“居吏切”本此(经查对,很多《广韵》无而《集韵》独有的音注都是本于《释文》)。
《易·剥·象传》“切近灾也”(38c), 《释文》:“切近:如字,徐巨靳反,郑云:切,急也”(23-44),即很贴近很急迫的灾祸,句中“近”当为形容词; 《礼记·文王世子》“远近间三席”(1405c),“近”为形容词;《礼记·曲礼上》“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郑玄注:“明其近也”(1241c),“近”也是形容词; 《易·观》“利用宝于王”王弼注:“居近得位”(36c),“近”即“近处”之省,本为形容词;《庄子·大宗师》“彼近我死”(262), 即“大自然使我离死亡很近”,“近”即今所谓“形容词使动用法”,亦本是形容词。这四次《释文》独注“如字”。又《礼记·乐记》“仁近于乐”(1531b),《释文》:“仁近:附近之近,又其靳反”(196-97),“其靳反”与“巨靳反”是同音音切,均为群母、焮韵、去声。
由这些用例可推知,作形容词的“近”读“巨靳(其靳)反”(去声),应是当时的常读,故多不作音,少数需分辨词义、词性或存古音义者才注“如字”或“依字读”;而“附近之近”与“如字”、“其靳反”对列,即“非如字”,当读《广韵》“其谨切”(上声)。因“其谨切”与“巨靳切”均为全浊声母(群母),浊上变法,后世两读无别,均为去声,今人才看不出是变调构词了。陆德明为“近”注“附近之近”高达235次, 说明其时在读书音中是画然有别的:形容词类为本读去声,动词类为破读上声,是典型的“去-上”变调构词。
下列都是《释文》“近”注“附近之近”作动词的类型。“近+宾语”结构172次。
该类结构的动词“近”有“走近、靠近、接近、亲近、近似”等义。所带宾语多数为词,少数为短语。宾语有人、物、事、处所、方位、数量、性状等,也有代词,如:
1)《礼记·儒行》:“其近人有如此者”(1669a)(注:为辨析的需要,编号的引例全用繁体字,个别需要辨析的字头和反切用字用繁体字,其余一律用简体字。)
2 应:应对之应(143)
《广韵》“应”一作“於陵切”,一作“於证切”,两读至今仍旧。《释文》“应”字头下有164次记录:注直音7次、异文1、如字4、应对之应143,反切6种9次:“於矜反”、 “忆升反”与“於陵切”为同音音切,影母、蒸韵、平声;“於甑反”、“抑证反”与“於证切”为同音音切,影母、证韵、去声,是典型的“平-去”变调构词。读平声的“应”主要有“应当、应时、应受”等义,作副词的多,作动词的少,在当时是本读,陆德明一般不注音,只在需辨析字义或存旧音时才注了4次“如字”,如:
《论语·宪问》“勿欺也,而犯之”何晏集解:“当能犯颜谏争”(2512b),《释文》“谏争:下作去声”(352-134)。 从通志堂本《释文》全书直接标明声调者仅二三见来看,陆德明恐未必明标声调,疑为宋人窜改之语。
“争:争之斗争,本又作诤”(236-26), 是“争”加言旁成“诤”,“争-诤”为古今字。从“诤”读“侧迸切”去声来看,“谏争”义似乎应破读为去声。但有“争:谏争之争”2次,又有“谏争、 争谏”读“争斗之争”5次,还有“诤”读“争斗之争”2次,则《释文》“谏争”义的“争、诤”未必读去声,而是读庄母、庚韵、平声的“争斗之争”,不是变调构词,而是“耕-庚”变韵构词。去声一读也许是更后一些才成气候的,前人混注,未能清晰,陆德明照实录存,也未能辨明。从这里我们看到由变韵构词向变调构词过度的痕迹。
辨析音变构词的
朝:朝庭之朝(1),朝旦之朝(1)。“朝旦之朝”是“如字”本读“张(陟)遥反”,“朝庭之朝”是破读“直遥反”,属于“清(知)-浊(澄)”变声构词。
莹:莹磨之莹(2),《释文》:“莹:音荣,徐又音营, 又音莹磨之莹;琇莹,美石也”(61-75)。“音荣”是《广韵》“永兵切”平声,“莹磨之莹”是《广韵》“乌定切”去声,读平声为美玉或光洁义(名词、形容词),去声为磨玉义(动词)。主要是“平-去”变调构词。
似:巳午之巳(1)。 《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436b),《释文》:“似:毛如字,嗣也;郑音巳午之巳”(79-75)。郑玄认为“似”是同音借用为干支之“巳”。借成语、旧制说音义的
述:遂事不谏之遂(1)。《释文》:“述者,述其故事也,述,读如遂事不谏之遂”(60-128),是借《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成语来说“述”字的音义。
庶:药煮之煮(1)。 《释文》:“庶氏:依注音药煮之煮”(131-45),是借郑玄注《周礼》:“庶读如药煮之煮, 驱除毒蛊之言”的职事来说官名用字的音义,是由义及音。
握:夫三为屋之屋(1)。 《释文》:“一握:郑云握当读为夫三为屋之屋”(27-40),是借古制“亩百为夫,夫三为屋”来说“握”的音义。
小 结
1、陆德明改造前人的训诂术语“某读某某之某”,使之成为独立的音切术语“某某之某”。它用短语形式来描述音义,是一个语境限定式音切术语,形象直观,利于读经时因音辨义,体现了音义书不同于韵书的特点。
2、穷尽数据的归类和分析,使我们能看到“某某之某”能作首音也能作又音,能表示破读也能表示本读,就这个意义上讲,它与“音”、反切一样,是一个成熟的音切术语。
3、“某某之某”有辨别字形、纯别词义、纯注字音、 引成语旧制、明假借等作用,但主要是用来区别本读与破读的,该类占总量的97%强,所以说它主要是一个显示音变构词的音切术语。
4、 “某某之某”所显示的破读包含了音变构词的主要类型:变调构词、变声构词、变韵构词。《释文》成百次地为“应”等常用字注“某某之某”以辨音辨义辨词性,说明陆德明之前有一个单字音变构词的高峰期,一批分化出来的词语的音义还未为人所熟知,所以要反复辨析和提醒。其中以变调构词为多,以变读为去声的为最多,象“间、应、重”等的平去变读承用至今,而“间-闲”清浊声母变声构词就转化为古今字了,“争-诤”本是变韵构词而转化为平去变调并且形成古今字,让我们看到由变韵构词向变调构词过度的痕迹。去声当时是最活跃的音变构词成素,这为去声成于中古说提供了证明,它后来居上,在构词上最能产。
5、《释文》是集前人音注之大成的音义书,陆德明“加斟酌”、 “定纰缪”,选“会理合时”的音读“标之于首”,是有“识断”有系统性的。象“污”有10读、“间”有5音,经他用“某某之某”、 “如字”、“音”、“反”等音切术语来辨析和定位,理成首音、又音、本读、破读,音切的历史沿革和相互关系就清楚了。《释文》对前人层次复杂的音切是有整理之功的。
【附记】本文承蒙宗福邦先生、尉迟治平先生审阅并指正,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