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塞维利亚--中国的实践与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_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论文

从北京到塞维利亚--中国的实践与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_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论文

从北京到塞维利亚——中国的实践与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中国论文,第十三届论文,塞维利亚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13届国际大会已经过去四年了。耗费那么多精力、财力举办档案大会,其效果如何呢?档案界人士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并极其迫切地希望实践能够给以客观的回答。基于这个目的,国际档案理事会设想通过从北京到塞维利亚的四年间中国档案工作的实践,给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一个客观的评价。

我评价国际档案大会的尺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主要任务第一条:与其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机构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保护人类的档案遗产;第二是大会内容是否具有广泛性,是否讨论了档案领域内的重大问题,是否促进了主办国家和地区的档案工作。

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及所讨论的议题,是包括中国档案工作者在内的全世界档案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大会闭幕后,中国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一直关注并研究这些相关的问题,并通过扎实的工作,使中国档案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特别是王刚先生就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为推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国际间档案领域的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刚先生率领中国档案工作者开拓了档案工作的新局面。他提出了档案事业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依靠科教振兴档案事业、坚持档案工作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发展档案事业的重要思想和方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档案事业迅速发展。

王刚先生出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把扩大向世界各国的档案宣传、加强国际合作和促进地区发展作为进一步加强国际档案理事会组织建设和促进各国档案事业共同发展的三项基本任务,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作为本世纪末全球性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方略。由于王刚先生卓越的领导才能,使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国际档案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国际档案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王刚主席的领导下,四年来国际档案理事会及其下属机构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

作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国,中国在贯彻执行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中做了大量工作,如中国档案界以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50周年为契机,在全国开展了“档案连着你和我”百城知识竞赛,积极参与“世界记忆工程”,主办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档案会议或学术研讨会,对国际档案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中国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新进展:

一、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增强了中国档案工作者的国际交流意识,促进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有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参加者,创下了历届大会的最高纪录,其中1000多名是中国档案工作者。中国代表参加大会的广泛性,是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影响中国档案事业的不容忽视的原因。正是他们把大会的宗旨、决议、世界范围内前沿性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化作工作的思维,体现在工作中,促进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召开,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档案工作者的“国际的”视野。它加快了中国与国外档案界同行的交往,促进了国际间的档案交流与合作,带动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走向世界,了解世界,发展自我这就是中国档案工作者从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得到的启示。

中国档案工作者全面参与了国际档案理事会及13个委员会的工作,同其他国家同行一道为国际档案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从1997年至2000年,仅中国国家档案局就派出60多个代表团考察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促进了中国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电子文件是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讨论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档案大会闭幕后不久的1996年9月18日,中国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研究领导小组和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研究课题组,投入资金和人力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归档后电子文件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目前,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参与制定了《CAD文件管理》国家标准、GB/T17678--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CB/T17679--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归档一致性测试》;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编著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并组织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与实践的专题讲座。

目前,中国档案部门正在深入研究和制订电子文件管理的策略,借鉴国际档案界同行的先进经验,力图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形成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用于中国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理论、管理体系。

三、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加快了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的实施,促使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研究开始启动。

关注保护档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1996年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成立。1998年“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9年6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内阁档案中关于西洋文化在华传播的档案文献已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工程登记名录”。中国国家档案局决定从2000年起正式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把中国具有世界意义、全国意义的历史档案载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登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目录将通过出版物、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以期得到世人的关注,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中国的档案文献遗产,使这部分档案文献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和有效的利用。

四、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坚定了中国档案工作者对来源原则生命力重新探讨的决心,促进了中国档案理论的研究。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引入来源原则,并成为档案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80年代以后,由于条件的变化,中国档案工作者对应用来源原则指导档案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人认为新型的材料和新的信息技术使得传统档案所具有的“来源”性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主要,在这种情况下,对档案进行管理完全可以不必再考虑它的“来源”特征。

90年代之后,计算机在办公领域广泛应用,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其结构、来源和存在形态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这种新形式的档案源进行整理、鉴定以及检索都不能不考虑文件的产生者特点,不能不考虑文件的背景联系信息,不能不考虑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背景之下,来源原则过时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并进而对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的生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学术讨论,尤其是特里·库克先生的主报告在对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讨论的同时,对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的生命力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大会的总结和讨论进一步地坚定了中国档案工作者对来源原则的生命力重新进行探讨的决心。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档案工作者认为,在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来源原则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只不过这种来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具体,相反却变得更加概念化和抽象化。

对国际档案大会的两点建议,第一,要继续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档案工作。国际档案大会在重要报告中,在将近100年的档案理论和实践时应该克服地域和语言的局限来提及中国的档案理论与实践。国际档案大会在筹备中应关注发展中国家,也应多做一些了解,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和地域的局限,在总结世界范围内的档案理论与实践时,在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发展时,不能忽视那些受语言和地域局限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过去国际档案大会也有所关注,但力度不大。

第二,少一些空洞的理论,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档案工作毕竟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发展中国家的档案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理论的知识,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国际档案大会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大会议题应选择那些确实在档案领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做一些实际的演示和专题的讲座。如电子文件管理——运行模型、电子文件的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的原则等普遍存在的、并且一些先进档案馆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是成功的,中国的档案实践表明,它增强了中国档案工作者的国际交流意识,促使中国档案与世界记忆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很有成效的另一个方面,是在促进不同习惯和文化的工作相互接触、培养求知欲望、促进思索、鼓励行动、为专业讨论提供论坛、维护友谊等多方面,国际档案大会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傅华、杜梅、常建宏诸同仁的帮助,谨表感谢。)

标签:;  ;  ;  ;  ;  ;  

从北京到塞维利亚--中国的实践与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_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