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响分析论文_李倩云,卓少贤,赖小玲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内一科 湛江 524003

【摘 要】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2例脑干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应用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焦虑评分及运动功能积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试验组上肢积分及下肢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提高脑干梗死患者运动能力,稳定患者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系统化康复训练;脑干梗死;影响;分析

大脑是对氧最敏感的器官。不同程度缺氧、缺血均可引起脑损伤。脑干亦称生命中枢,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维持体温、心跳、睡眠、呼吸的重要生理功能[1-2]。一旦脑干缺氧、缺血,则可引起昏迷、瘫痪、死亡等后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近年来,脑干梗死发生率逐年递增,经过药物治疗后,部分脑干梗死患者遗留吞咽障碍、活动异常等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我院82例脑干梗死患者,试验组行系统化康复训练,收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82例脑干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RI或者CT诊断为急性脑干梗死,首次发病,病情平稳,知情同意。排除其他部位梗死者、无症状腔隙性梗死者。患者均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失语或瘫痪等。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9~84岁,平均(74.36±10.48)岁。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6岁,平均(72.46±11.05)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供血、抗凝、保护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配合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系统化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1.2.1多样性心理护理

①合理情绪疗法。护士应纠正患者错误观念,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争取家属及患者的配合。恢复期的患者多伴急于求成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稳定患者情绪。②阳性强化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安慰、体贴患者,避免不良刺激,经常表扬、鼓励患者,以强化患者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的决心及勇气。③健康教育。护士应详细讲解脑干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提高家属及患者康复意识;此外,护士还应推荐脑梗死相关杂志、书籍、录像,供家属及患者学习。

1.2.2阶段性系统化康复训练

①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为:患者可自行坐起,保持坐位至少30min,可床上移动。患者卧床期间,应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训练多为被动运动。合理摆放患者肢体,使之处于功能位。然后按照幅度由小到大,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的原则,循序渐进的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每个关节的活动次数应不小于10次。对于病情较轻者,可指导患者做随意性小范围患肢运动,并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活动范围;每天做2次坐起及翻身训练;鼓励患者独立完成穿衣、进食等活动。②第二阶段。此阶段以站立、步行、语言训练为主,一般历时(2~3)周,具体内容为:(5~10)次起立训练及坐位耐力训练,10min平衡训练,20min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如大小便、饮食及洗漱等),2次/d。③第三阶段。主要包括太极拳、散步等户外运动以及上下楼梯训练,2次/d,每次训练(45~60)min,一般历时(2~3)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焦虑评分及运动功能积分情况。①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共包含20项内容,每项均采用四级评分。②应用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共包含50项内容,总分100分;其中,33项为上肢功能评分,17项为下肢功能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系统,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焦虑情绪

干预后,试验组SAS评分为(39.35±3.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讨论

脑干梗死属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脑桥。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后短期内患者可出现发热、眩晕、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报道指出,脑干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减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极大提高患者社会参与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3-4]。

人体神经元具有功能重组性及可塑性。脑干梗死后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神经突触、神经轴突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恢复大脑半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验组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即多样性心理护理、阶段性系统化康复训练。多样性心理护理对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增进患者依从性均有重要意义;阶段性系统化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由表1、2可知,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评分为(39.35±3.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57±3.24)分;此外,试验组上肢积分及下肢积分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赵媛[5]等研究一致。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进行患侧康复训练时,也不能忽视健侧肢体的训练。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可强化机体神经紧张度,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此外,本文试验组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更加注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康复训练更富实际性及实用性,可有效增进患者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系统化康复训练对稳定患者情绪,增进患者康复信心及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2]胡军,朱海清,鲍智颖,等.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92-193.

[3]卢春玲,李凤玲,孔岩,等.系统化康复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658-5659.

[4]周湘明,栗先增,顾伯林.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7):587-590.

[5]赵媛,王燕,廉军孝,等.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52-956.

论文作者:李倩云,卓少贤,赖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响分析论文_李倩云,卓少贤,赖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