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谭龙文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素质和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探究教材,让教材成为情感的发源地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二、利用教材,让情境成为情感的兴奋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阅读升华,让阅读成为情感的落脚点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四、拓展教材,让拓展成为情感的生长点
如果我们把思路仅仅局限在课本上,那么,我们课改的思路无论如何也打不开。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一本书,我们的视野便无限开阔,教材的空间便有了无限的内涵与天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情感教育可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性受学转化为自觉受教,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敢想、敢做,在实践学习中有利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简言之就是:“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树立自尊意识”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本课本,而现代教材观认为,课本只是一个文本中介,不是教材的全部。我认为,所有能让学生联想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能激发他们想象的东西,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得的东西,都是教材。所以,教材的拓展并不是在某个课本的前后,再加上什么课本,而是把这一课本当作蓝本,中介,在课本内容的意义空间,文化内涵,生活底蕴中去延伸,开拓。
文章是1.5版,不能删减
论文作者:谭龙文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课本论文; 作者论文; 氛围论文; 感情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