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康复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36%,对照组为70.59%,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偏瘫;针灸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以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缺血缺氧为基础病理而引起的脑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显著特点。临床上,脑梗死后因神经功能的缺损,极易引发偏瘫后遗症,且成为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5~75岁,平均(65.3±6.4)岁。病例排除标准:(1)严重昏迷者;(2)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3)伴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随机将本组68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4例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1)降低血液黏稠度药物;(2)疏通脑血液循环药物;(3)降压药;(4)营养脑神经用药;(5)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34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即根据辨证施治处方:针对软瘫患者,取肩骨禺、合谷、曲池、臂濡、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扶突等穴位;针对硬瘫(只屈不伸型)患者,取肩骨禺、天井、外关、曲池、阳陵泉、太溪、中渎、昆仑等穴位;针对硬瘫(只伸不屈型)患者,取尺泽、合谷、内关、曲泽、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针刺,35~40min/次,1次/d,8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标准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NHISS减少91%~10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NHISS减少46%~90%;进步:NHISS减少18%~45%;无效:NHISS减少<18%或无变化[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3.2临床治疗相关指标
于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分别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ugl-Meyer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2]。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能力越高[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表示,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Fugl-Meyer、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脑部神经造成的损伤是偏瘫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脑神经细胞死亡的是不可逆的,但急性期的脑梗死后,虽病灶处会有一部分大脑神经细胞死亡,但位于病灶周围的大多数神经细胞仍处于失活状态,并未完全死亡[4]。因此,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干预措施,以促进这些失活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是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治疗的关键。长期以来,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治疗多以西医药物为主,但多数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为代表的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针灸通过“舒筋通络”中医理论,能够使瘀阻的经络通畅,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对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轻脑组织损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治疗中,针灸康复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通过针灸针刺打通患者瘀阻的络脉,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修复受损脑神经细胞;同时,针灸对呈休眠状态的部分脑神经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并通过对各区域脑神经细胞的刺激,能够调整大脑、机体功能,进而达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余元能力的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予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效果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存军,祁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249-250.
[2] 杨春光.早期针炙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263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78-79.
[3] 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5):274-275.
[4] 黄存军,祁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249-250.
作者简介:
李艳红,女,1965年10月,本科学历,中医针灸 副主任医师,目前担任科室主任
论文作者:李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功能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神经细胞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