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高论文,化与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收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享有“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居然也出现就业难问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且程度日益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原因分析,其中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就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有关这方面的实证材料屡见不鲜,无需赘述,因而这一观点符合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解释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是,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通常的观点是:既然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引起失业,那么就业期望偏高就是不合理的行为。至于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原因分析并不多见,而且分析的视角主要是心理学视角,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原因在于人生价值观不端正、自我认知偏差、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等[1],鲜见经济学角度的分析。那么,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否真的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呢?如果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一时的、个别的现象,而是持续存在的普遍现象呢?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运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
经济人假设(也称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学科大厦的重要基石,也是分析人类行为的出发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2] (PP.11—12)预期收益最大化行为其实就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二者具有相同的含义。换言之,经济人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预期实现最大化收益。比如,生产者期望获得最大化利润,消费者期望获得最大化效用。需要注意的是,“特定的约束条件”对于理解人的行为是否理性具有关键作用,因为不同的约束条件会导致不同的选择空间和收益机会,因而会直接影响着个人的选择。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往往当事人的理性行为却被局外人认为是不理性的,原因就在于局外人并不了解当事人的特定约束条件。而局外人难以了解这些特定约束条件的原因又在于,这些约束条件往往包罗万象,错综复杂,比如信息条件、制度条件、技术条件、个人偏好、个人财富等等。我们只有透析个人面临的特定约束条件,才能正确地分析个人的经济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经济人假设,大学生也是经济人,其经济行为也是企图实现最大化预期收益,其确定偏高的就业期望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为了实现预期最大化收益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这些特定约束条件有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期望偏高是在未来不确定性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
一般大学生寻找工作始于毕业前半年,并且总是怀着一定的就业期望去择业。假定一个大学生在择业初期确定工资水平为2000元的就业期望,有一个企业愿意提供给他工资为1500元的工作机会(简称工作A),此时他就面临着一种取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放弃这个工作。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即他在毕业前一段时期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出现工资为2000元的工作机会(简称工作B),这样他无论接受还是放弃工作A都是一种两难选择。具体而言,接受工作A,虽然不会失业,但如果在毕业前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他要得到这份更高收入的工作,就只有违约,但高昂的违约成本也是一种沉重的代价,而且违约未必都能够如愿以偿,这表明,接受眼前的工作A,他将失去以后可能出现的工作B;反之,放弃工作A,他又将面临着在毕业前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更高收入工作机会的风险,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连工作A都没有,如此他将陷入失业境地,“得不偿失”。可见,每一种选择都是得失并存,都是一种得失权衡。更深层次来看,这种两难选择实质上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出抉择。一般而言,工资水平越低的工作虽然收益低,但是这样的工作机会多,就业概率高,所以就业风险小。反之,工资水平越高的工作虽然收益高,但是这样的工作机会少,就业概率低,所以就业风险大。由于工作的平均预期收益等于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的乘积,既然高风险伴随高工资水平,低风险伴随低工资水平,那么两种选择的平均预期收益就趋于相等,这也符合经济学中“高风险往往和高收益紧密相连”的这一一般规律。可见,从总体上看,对于专业相同、能力相近的大学生,无论接受还是放弃工作A,这两种选择的平均预期收益将大致相同。但是,对个体而言,即使专业相同、能力相近,不同大学生由于性格(冒险或者谨慎)、家庭背景等不同,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就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而言,那些比较富有冒险精神或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大学生,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就强一些,就比较偏好选择“风险高但收益也高”的工作,认为这种选择的预期收益更大,于是就放弃工作A。相反,那些性格比较谨慎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 其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就弱一些,就比较偏好选择“收益较低但风险小”的工作,认为这样的选择会产生更高的预期收益,于是就更可能接受工作A。无论哪一种选择,目的都是企图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都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结果。
进一步分析,对于接受了工作A的大学生,其就业期望显然谈不上偏高。对于放弃工作A的大学生,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一部分在毕业之前能够如愿找到工作B,而另一部分在毕业之前一直找不到,不仅如此,甚至连原有的工作A也不复存在,这样他们就陷入了失业状态,他们的失业是就业期望不合理而造成的,这表明他们的就业期望是偏高的。可见,在未来不确定性条件下,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宁愿选择“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工作,从而确定偏高的就业期望。
第二,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
由于大学生确定就业期望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某个大学生就业期望水平的高低受到他所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的分布情况、不同专业供求情况等信息的影响。当他观察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提供的工资高时,他就会提高就业期望,反之就降低就业期望。在他观察到的信息是真实、全面的情况下,他做出的就业期望往往比较合理,否则,如果他掌握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虚假的,那么根据这些不完全的信息做出的就业期望就可能偏高。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上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工资信息等不充分,并且,即使这些信息是充分的,但搜寻信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在预期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大学生都会努力降低搜寻成本,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净预期收益。于是受时间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大学生获得的信息往往比较有限,这些有限的信息难以真实地反映市场上不同专业人才的供求以及工资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可能只是片面地看到市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非常旺盛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此专业的供给也非常充足的一面,错误地认为自己非常容易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他们就做出了尽可能高的却又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这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又一原因。
如果说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偏好风险引起的,即他们宁愿冒着失业的风险也不降低就业期望,不妨将这种类型称为“风险偏好型”就业期望偏高,那么可将根源于信息不完全的就业期望偏高称为“信息不完全型”就业期望偏高。这两者都会导致失业,但是失业的性质不同,“风险偏好型”大学生明知就业期望偏高会引起失业,也不接受低于就业期望的工作机会,所以,这种失业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属于自愿性失业;[3]而“信息不完全型”大学生并不愿失业,其失业只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做出错误判断造成的,因而是非自愿性失业。
第三,就业期望偏高还是大学生在学费大幅度上升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最大化利益的一种选择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给自己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净预期收益π。[4](P81)净预期收益π等于总预期收入TR减去总成本TC,即:
π=TR(w)-TC
TR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未来时期内所获得的预期收入,TR(w)表示总预期收入是工资水平w的正相关函数,显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水平越高,总预期收入就越高。TC是指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所支付的学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直接成本和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工作收入即机会成本。[5](P288)从公式可见,当TC上升时,要使π保持不变,那么TR就必须增加,从而w就必须增加。据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学费大幅度上升会抬高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在大学不收学费或收费较低的情况下,TC就比较少,根据公式,即使大学生的期望工资不高仍然能够获得较高的净预期收益。而1997年以来随着大学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大学学费逐年上升,1997年大学学费年均 1000元,2002年以来,大学学费年均达4000—5000元。另外住宿费年均也有1000元,大学生还要支付一笔不菲的生活差距费。可见,且不论机会成本,仅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每年的直接成本就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总之,随着大学学费的大幅度上升,TC就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为了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如此,他们自然会提高就业期望,以至于出现偏高的就业期望。
三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客观评价
前已提及,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是,既然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导致失业,那么大学生保持偏高的就业期望是不理性的。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有失偏颇,这一观点只看到了“就业期望偏高引起失业”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就业期望偏高的背后有着必然的客观因素。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实际上是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这完全符合经济人假设。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点,有必要指出,经济人假设是指个人所采取的一切行为决策都是企图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预期收益的最大化,但是,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不等于也不必然导致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充分的信息、完全的市场竞争等等。事实上,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他们的选择都产生最优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且“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不应该以“事后”结果作为对“事前”决策评判的依据,而只能以“事前”决策时的特定客观条件为依据,只要某一决策是在当时特定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那么这一决策就是理性的。同理,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也是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虽然没有导致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不理性甚至愚蠢,因为原因在于信息不充分、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等客观方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做出了就业期望偏高的决策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一客观因素,我们才能解释“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现象是长期的而非一时的、是普遍的而非偶然的”这一客观事实。
总之,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引起失业而认为这一行为就是不理性的,我们认为,大学生保持偏高的就业期望是他们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预期收益而做出的必然反应,依然是一种理性行为。
四 结论及对策
第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是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大学收费大幅度上升的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的结果,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所以,我们不应该一味指责、批评他们盲目“好高骛远”、就业观念不合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能避免,完全信息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不是现实,所以,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现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消除。
第二,尽管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有着客观的因素,但是毕竟产生了失业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够降低就业期望。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降低就业期望的有效途径不在于通过道德说教,宣传教育,而在于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发展健全的职业中介机构,及时发布工资指导价以及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让大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市场信息,促使他们认识到准确的市场均衡工资,从而自觉主动降低偏高的就业期望。
第三,为了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也应该制定合理的大学学费标准。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大学学费是大学生的一项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学学费越高,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就越高,为了弥补这些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必然会相应提高。换言之,大学学费和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大学学费高昂正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以,应该制定合适的大学学费标准,适当降低某些专业(就业竞争力较差的专业)的学费,以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