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论文_余华燕

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论文_余华燕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宁潭镇新榕村小学,537608)

摘要:正确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视听媒体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使学生的主观意识难以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效衔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把握其合理适当的使用程度,让多媒体技术真正变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总是尽最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因此,教师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减少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学生津津有味地阅读课件时,当他们不小心面对老师时,这种教学是否成功?我认为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自身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语言魅力和吸引力。冰冷的鼠标点击不应取代热情的语言交流,也不应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信息技术应该成为师生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1.2没给学生思考与领悟的机会

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课堂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介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学生的主导地位不应被课件取代,而应更加突出。不幸的是,我们有时看到教师只是课件的操作者,而学生是课件的观看者或提交者。整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看着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展示课文插图、课文段落和相关的精美图片,就像看电影一样,但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和挖掘课堂本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感性和肤浅的认知层面,但很难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也很难在思想和感情上与作者交流并形成共鸣。

1.3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成为了某些教师的作秀和表演

如果教师只追随潮流,将信息技术视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而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获得什么?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与不同语文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只有正确使用,蛋糕上的糖衣才能添加。

2在小学语文教学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并且常常应用一些视听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快速地发展。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不断的发展,这种学习积极性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或者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猫》这一刻时,教师开展授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所在,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带领孩子们走进朗读的殿堂,感悟声情并茂的朗读的魅力,这种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品味揣摩具体的文本语言奠定了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先天智力等因素影响,在语文探究时会存在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差异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弥补这些差异,保证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需求,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活动开展的依据,在小组成员分配时,也要充分体现公平性格互补性两大原则,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生信息库,将他们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考试分数记录在里面,并且将沟通过程中掌握到的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登记好,为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教师也要发挥信息技术时效性的特点,对信息库的内容不断更新,保证每个阶段活动开展都能完成教学目标。

2.3设计形式多样化,丰富知识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将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学性语言和语文知识变得具象。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知识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其涵盖范围广,形象化特点鲜明,能够将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引入相关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和系统。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巨匠的名著佳作,其中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等多种体裁,而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受其生活经验和心理发育等条件限制,很难直接通过阅读或是朗诵等方式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更难以揣摩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文章整体甚至作者以及其生平经历进行补充完善,有效地弥补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不足。例如,在学习《穷人》这篇小说时,教师就可以先从列夫·托尔斯泰入手,以文字、肖像和图片的方式来对作者进行介绍,而介绍的内容须与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如列夫·托尔斯泰虽是贵族出身,却十分关注俄国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乌托邦思想,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抗暴力与奴役,向往健康的农耕生活,其奔放的笔触糅合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个人面貌,尤其以人物心理描写见长。通过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感知。另外,还要对小说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当时的俄国处于沙皇统治下,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正可谓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之后在进入课文的学习时,文中哪部分是对环境的描写,哪部分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人物品质的概括以及后续故事发展的补充练习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容量以及形式的多样化,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延伸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2.4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这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课堂模式的限制,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语文思维发散的必要性,阻止了他们天性的发挥,使得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下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展;二是知识点的抽象,小学生接受系统教学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框架,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的抽象,他们在思维发散时没有目的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优点的发挥丰富课堂教学开展形式,改变理论知识点讲述方法,保证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散有效性。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师要妥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同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参考文献

[1]金淑丹.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5(9):26-27.

[2]李云.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8):14.

[3]龙明琼.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

论文作者:余华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论文_余华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