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650041
【摘 要】本文对急性肝衰竭行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前、中、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精心准备,熟练操作,细心观察,应用规范的预冲方法,实施有效的护理,保证患者成功进行双重分子吸附系统的治疗。
【关键词】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急性肝衰竭;护理
1 前言
急性肝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差,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差,近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的开展明显降低了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1]。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是采用中大分子树脂(HA330-Ⅱ)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治疗,其中HA330-Ⅱ血液灌流器中的树脂市相对光谱性的吸附剂,依靠范德华力及骨架分子筛作用吸附中大分子毒素;BA330胆红素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通过吸附清除体内胆红素、胆汁酸、炎症因子,达到促进肝功能恢复的目的[2].临床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患者预后[3],有研究表明,在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中,应用DPMAS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4]。
2.护理要点
2.1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急性肝衰竭患者因病情急,进展快,病情重,预后差,患者及家属一时难于接受,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病情,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体外循环过程,具有一定的风险,费用较高,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因此,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前应由专业的护士介绍DPMAS治疗方法及相关知识,同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理,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患者心态良好的接受治疗[5]。
2.1.2 治疗前患者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检查患者有无水肿、脱水、出血倾向等,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治疗当天无需禁食,可进食高质量的早餐,治疗前减少饮水,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给予皮肤准备。
2.1.3 环境及物品准备 按医院三类环境准备专用人工肝治疗间,有监护设备,急救设备,吸氧装置。医务人员进入环境佩戴口罩、帽子、换拖鞋或戴脚套,穿隔离衣,操作时戴无菌手套。查对医嘱掌握治疗方案,检测机器,选择治疗模式及配套管路、血浆分离器、HA330-Ⅱ灌流器、BS330胆红素吸附器,预冲液、药品等物品,如无血管通路需按医嘱准备穿刺导管。
2.1.4 血管通路的准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赖血管通路的畅通度,否则会延误治疗,致使治疗中断。要使治疗顺利进行,需保证血流速度在150ml/min~200ml/min左右,血流过慢易引起体外凝血造成血浆分离器或血管通路动静脉壶阻塞,选择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治疗顺利的前提,因此术前常规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并留置双抢导管,导管植入后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卧位,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阻塞、曲折、脱落 [6]。
2.1.5 管路预冲 先向HA330-Ⅱ灌流器和BA330胆红素吸附器柱体中分别注入普通肝素100mg,摇匀后禁止30分钟,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链接单泵机进行HA330-Ⅱ灌流器预冲后用3000ml生理盐水进行预冲,再用3000ml生理盐水对BS330胆红素吸附器进行预冲。另选PE治疗模式或CVVH安装血路管和血浆分离器进行常规预冲管路和血浆分离器,按顺序将HA330-Ⅱ血液灌流器和BS330胆红素吸附器进行串联,将灌流器动脉端与血浆分离器血浆出口连接,BS330静脉端与血路管静壶相连接,形成密闭的血浆循环,遵医嘱给予抗凝剂,准备引血上机。
2.2 治疗中护理
2.2.1 体征及病情监测 上机时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智、面色、末稍循环及生命体征变化[7],每3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漏血、肿胀、青紫、渗液等情况,妥善固定管道,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与之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整个治疗过程护士不离开患者。
2.2.2 治疗机器的监测 根据病情遵医嘱调整机器参数,调整血流量、血浆流量或比例、加温器温度。准确记录血流量、静脉压、跨膜压、滤前压等,正确处理机器报警及故障。仔细观察血浆颜色有无变化,观察,观察漏血监测口及血浆分离膜,有无破膜漏血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 抗凝管理 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因子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凝血功能受损,有出血倾向,但若不使用抗凝剂,体外循环又有凝血的可能,治疗中严密观察静脉压,滤前压和跨膜压数值,如有短时间快速升高,立即通知医生给予调整肝素计量或用生理盐水冲管。治疗中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口鼻粘膜、大小便颜色、血压变化,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并及时准确向医生反馈。
2.2.4 不良反应的处理及预防
2.2.4.1 低血压 双重分子吸附系统因需要体外循环进行,根据血路管和血浆分离器的不同,约有100~250ml血液在体外循环中,加之患者病情重,极易出现低血压,特别是在上机半小时内,如有出现低血压或血液下降,应减慢血泵流速,补充白蛋白或代血浆以提高胶体渗透压,同时补充能量,使血压回升到正常范围[8]。
2.2.4.2 寒冷反应 治疗中患者易出现畏寒等不适,充分使用加热板使血液保持在恒温(37.0℃),房间温度不易低于25℃,如有畏寒,可给予热饮,加盖棉被。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留置导管处有无出血、红肿、渗液,加强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尽早发现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如有定向力、计算力下降,有无行为异常等,并进行交接班。
2.3.2 留置导管的护理 观察导管处有无出血、固定是否妥当,穿刺点有无疼痛,局部皮肤有无发红,观察有无体温升高等导管感染症状,如有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每班观察敷料情况,保持清洁、干燥[9],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3.3 休息与饮食 记性肝衰竭患者饮食忌坚硬、辛辣、油腻、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食物以清淡为主,易消化少量多餐,根据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消化功能逐渐增加蛋白质、脂肪及食盐摄入量[10]。治疗后卧床休息为主,鼓励床上翻身,摇高床头休息,随着病情恢复,可在家属的陪同下缓慢床边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及过度活动。
3小结
急性肝衰竭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将患者体内的胆红素、胆汁酸、炎性物质等毒物清除,代替部分肝脏功能,给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且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护士精心准备,数量掌握仪器的操作,及时排除故障,正确的连接和预冲管路,正确合理使用抗凝剂,严密观察治疗前中后患者病情,治疗中对仪器设备各参数的监测等,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从而降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慧娟,余姝等,配对血浆滤过吸附器治疗多种增其功能障碍综合征对血清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9(2):70-75
[2]叶卫诗等,多种血液净化方法对160例肝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6):370-373
[3]刘强等,新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10(2):75-83
[4]刘学进等双重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8.4(8)125-126
[5]毕颖异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应用与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1)37-38
[6]任芳,步晖,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4)607
[7]朱华云,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7):3491
[8]邓海滨,血液灌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3):179
[9]徐敏,陈月美,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并发症观察和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3):178-179
[10]吴伟萍,曹红旭,30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4):302-304
论文作者:陈寿坤,唐志飞,符晓,马云红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血浆论文; 患者论文; 胆红素论文; 有无论文; 分子论文; 导管论文; 病情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