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反经济盈余&199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_经济论文

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反经济盈余&199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_经济论文

抓住机遇 加快结构调整 反经济过剩——199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结构调整论文,上半年论文,抓住机遇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组合是从未有过的较为理想状态。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组合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更是打破了二年增产一年减产的农业周期循环,这为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更为可喜的变化是今年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现在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结构性问题已到了“非动大手术不可”的时候,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矛盾正不断累积,越来越难处理;而且它不仅与体制性矛盾相交织,更严重的是正与经济相对过剩相结合,愈益制约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与许多分析不同,我们认为目前失业率上升、停产半停产职工人数增加主要不是周期性原因所致,而是由经济发展进入相对过剩时期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所引起。经济过剩是与长期来企业改革滞后和结构调整滞后直接相关的,加快结构调整可以克服经济过剩,但同时会使体制性、结构性就业矛盾显性化,这是结构调整的一种阵痛和代价。因而,下一阶段乃至“九五”的中后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是抓住目前宏观环境处于较理想的组合状况的时机,制定以结构调整为重心的反经济过剩一揽子方案,使深化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较为理想状况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以通货膨胀为主的短期问题明显缓解,这为加大结构调整创造了最为有利的环境。一季度GDP为9.4%,二季度GDP预计在9.5%,1—5月份通货膨胀率降到了2.0%, 这是从未有过的“高增长、低通胀”组合。

1.总需求稳定增长使经济增长保持强势。消费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2.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2.1%,保持了“八五”以来的高速稳定增长态势。

投资需求增幅有所下降,但结构趋于优化。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0%,比去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 但投资结构比去年同期明显改善。基建投资增长20.4%,比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达到了15.3%,明显改变了去年同期(6.7%)偏低的局面, 房地产投资下降了2.9%。

出口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大。1—5月份累计,出口达654.7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月平均出口量为131 亿美元,比去年月平均出口增加6.1亿美元, 预计全年出口增长率将在10%左右,月平均出口量将达到138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2.1亿美元, 月平均增加量明显低于1994年(23.5亿美元)和1995年(23.1亿美元),与1992年相近(10.9亿美元)。也就是说,1994年、1995年是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刺激的超高速增长,而1996年的低增长是因国际贸易需求增长的周期性下降和我国出口退税率降低所引起的暂时现象,今年的出口则恢复到常态。

2.农业连年丰收为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这对今年全年和明年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将是一个极大的巩固因素。据初步统计,河南、安徽等省夏粮增产都在几十亿斤,全国增长100亿斤左右,大大高于去年的水平。 粮食供给水平的提高使各类粮食价格在上半年出现了大幅度回落,这对今年物价涨幅持续回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效益在逐步改善。1—5月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效益指标大都好于去年(见表1)。销售收入和产品销售成本同步增长,改变了前两年的产品销售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率的状况;三年来实现利润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正增长(39.21%); 企业亏损额的增长率也明显减缓;特别是国有工业扭转了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局面,头四个月实现利润20.7亿元,比去年的情况明显改善,集体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59%,其它类型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58%,集体和其它类型企业的利润合计占全国独立核算企业利润总额的93%,成为当前工业实现利润的主要来源。

效益改善最显著的是产销率的提高和库存相对减少。今年以来产销率呈逐月回升的态势,一季度产销率为93.96%,而4月份和5 月份分别达到了95.21%和94.99%。1—5月累计,工业产销率为94.39%, 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与1995 年同期水平(94.46 %)接近, 比1993年(94.13%)和1994年(92.38%)同期要高。与产销率上升相关的是库存相对下降,这里主要以产成品资金占用来说明,今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56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0%,尽管由于统计口径由预算内变成了独立核算,库存量增大,有不可比性,但我们认为库存是相对下降了,去年1—5月预算内口径产成品库存增长率为19.9%,是1994年以来最高的。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监测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2月份5000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存货余额达4445.9亿元,比年初增加了74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加112.8 亿元,同比增长率回落了6.5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库存呈现绝对下降,减少了130.2亿元,产成品和其它库存相对下降。

产销率提高和库存增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1 )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开始对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适应性调整,主动进行限产压库,关停并转一些过剩或过时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了产销率,压低了库存。(2 )国内市场已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求相对平衡,而在大多数工业品市场上则出现了明显的“买方市场”,这使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迅速增大,迫使国内企业减少库存,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成本。(3)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强化了国内市场竞争, 使国内市场开始呈现出以争夺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的高级竞争角逐(即垄断竞争),这使无效的供给即使其价格再低也无法占有市场,因而国内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和国内竞争的日益国际化,正在迫使国内企业接受“优胜劣汰”机制的取舍。

表1 近几年工业企业效益的变化(1—5月累计)

1993年1994年 1995年1996年 1997年

产销率(%)

94.13 92.38 94.63 93.49

94.39

产成品占用(亿元)

1356.31656.01873.22255.2 5562.3

增长率(%) 1.6 14.2 10.9 19.913.0

销售收入(亿元) 6463.27217.08762.09217.3

17330

增长率(%)33.7

8.2 20.0

5.0

13.05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

5642.56902.77331.7

14140

增长(%) 6.0 21.8

5.913.0

实现利润增长率(%)

191.3 -9.4 -22.3 -84.0

39.21

亏损额(亿元)143.8 208.1217.83 318.8

554.5

增长率(%) 6.2 38.8

2.4 52.78.05

说明:从今年起工业效益指标的口径是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所以各数字都明显增大,以往都是以预算内口径统计。除产销率外,1997年栏中均为1—4月份累计数字。

2.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上升走势。过去我们曾指出199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已经处于谷底,但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增长率仍在下降呢?去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0.2%,上半年为9.8%;而今年一季度为9.4%,预计上半年不超过9.5%,工业增长的情况与此类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两大类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长率,一种是周期性的因素,主要是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受物价影响很大)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方向,由这一类因素引起的经济增长趋势在1996年第二季度以来无疑是向上运动的;此外还有一类因素(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如技术、竞争环境的变化、资本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变化)对这轮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即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对经济增长起着下调的作用,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上升走势。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会降低经济增长率,这也是结构调整所付出的必要代价,但对长期的持续增长将起积极作用。在目前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结构性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这不仅表现为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而且结构调整的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中,不仅包括增量结构的影响,还有存量结构调整(减量型结构调整和质量型结构调整)的影响;而前几轮经济增长中结构性因素作用并不明显,结构调整力度小,而且以增量结构调整为主。因此,如扣除结构调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下调作用,目前经济增长的趋势肯定是上升的,上升的幅度当然不是很大,但新的经济周期已经开始,只是被结构调整的下调作用所掩盖了。

3.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调整步伐加快。在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接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多重约束下,从去年开始结构调整的压力明显增大,步伐也随之加快。尽管结构调整会使经济中的一些短期困难日益显露,并引起一些社会矛盾,但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解决短期矛盾和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无疑这一过程还十分漫长,代价可能还会增大,但我们别无选择。在此轮经济增长中,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的结构调整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存量结构调整可分为减量型结构调整和质量型结构调整,前者是指精减过去长期形成的冗员和淘汰一些过剩的或无效的生产能力;后者则是对原来落后的结构进行战略性的重组或完全改变原来的结构,创造或组建新的产业。目前这两种存量结构调整方式都在加快进行,但以减量型结构调整为主。在一些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和亏损严重的企业,以减员增效为主的减量型结构调整正逐步展开。我国现阶段,减量型结构调整主要是减员,减员下岗职工通过培训转入其它产业,主要去向是第三产业。企业冗员减少可节省管理费用和工资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减员增效是长期结构调整的第一步,下一步结构调整将是质量型结构调整。

破产企业的迅速增加和企业停产半停产性质的变化是结构调整加快的重要标志。据统计,1996年全国立案申请破产的企业达6232家,同比增长161.3%,绝对量比1989—1995年的累计(5395家)还多。 与以前的结构调整相比,这一轮结构调整有明显质的变化,许多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确属完全无效的生产能力,因而实行关停并转,不同于以往的大量停产或开工不足只是周期性的库存调整,一旦经济增长,重又开工。从1996年开始,一些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将兼并、联合作为其扩大市场规模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上半年企业兼并重组浪潮掀起,这是我国结构调整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它的积极影响将会在下半年和更长时间内表现出来。破产、兼并和联合大多属于质量型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结构调整革命”。

4.企业呈现“两极分化”。一些很早就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生产结构的企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他们及时抓住了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时机,保持和扩大了国内市场份额,利润上升,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与此相伴的是发展机会增多,企业呈不断拓展之势。像长虹、康佳等彩电企业不仅在同国内其它企业竞争中占稳了脚跟,而且敢与国际知名企业一争高下。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同样获得了竞争能力,增强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相反,那些不重视竞争,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策略的企业,在这次经济“软着陆”中,效益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企业和职工的困难加大,不少企业实际早已破产或长期徘徊于破产边缘。但不少企业家仍然以为,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事实上,是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不能根据市场潜在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总之,我们认为,竞争和对市场需求的不同适应能力造成了企业效率和发展空间的“两极分化”,它真正体现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因而具有积极意义。但问题是那些低效和对市场适应力差的企业数额很大,它们的无效生产能力不能尽快淘汰或转移就会影响国内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

三、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发展相对过剩时代。正是经济相对过剩与我国长期积累的体制矛盾、结构矛盾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以上四个经济特点。

工业品过剩使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迫使企业对市场需求作出适应性调整,开始重视营销战略和努力降低生产、销售成本,从而提高销售率和减少库存,走以“效益为中心、争夺最大市场份额”的道路。在这种情形下,结构性矛盾充分显露,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跨国公司。在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和产业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如不及时进行战略性重组,特别是不能尽早培养出一批竞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那么国内市场将会大片“外资化”,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将会缩小,国家的经济独立性将会受到威胁。足见,结构调整“时不我待”。

结构调整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短期内增长率下降。中外历史经验证明,在过于宽松的总量环境中结构调整往往很难奏效。同时,经济过剩条件下的残酷竞争使企业发生“两极分化”,一批过得硬的企业将成长为时代骄子。

还须指出的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过剩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在不同区域会有不同反映,区域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过去多年大量的工业投资生产了日益丰富的工业品,但长期同一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产生了大量无效供给或低质量供给(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必须及时淘汰或转化,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寻找出路,否则将是一种绝对过剩。特别是那些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煤炭和纺织等工业,生产能力早已过剩,没有及时淘汰或转化这部分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升级的条件下,大面积的亏损和破产在所难免。自去年以来的物价增幅的持续回落和国内以降价为主的竞争战的愈演愈烈,表明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的时代,这是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的显著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生产能力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对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1995 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40%的生产能力没有利用,汽车、彩电、洗衣机、自行车和钢材等的闲置生产能力分别为55.8%、53.9%、56.6%、45.5%和38%,除汽车等少数工业品的需求不足是由于汽车业的高进口关税和国内价格垄断等因政策保护过度而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外,大部分工业品生产能力的过剩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和结构调整长期严重滞后造成的。经济过剩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必须开展有效竞争、制定一套反经济过剩的经济政策予以解决。

(2)一些公共产品生产能力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相对过剩。 “八五”国家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倾斜,大大缓解了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从去年开始,发电、交通运输、通讯能力都出现了相对过剩。但只要工业结构调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基础设施能力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目前仅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相对过剩,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不足。

(3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原来在封闭形势下过剩不明显的产品迅速出现了过剩。以往国内市场封闭性长期掩盖了这一实际过剩生产能力,一旦国际上竞争力强的产品(价格和质量、服务的优势)进入国内市场,许多产销不对路和质次价高的产品自然就卖不出去。

四、反经济过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目前社会上对实业投资比较迷惘。表现之一是,感到难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利润高的行业越来越少。许多工业品生产过剩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剧烈的竞争使以往许多高利润部门的利润率下降,人们感到钱越来越难赚,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当其市场环境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时都会遇到的。但在我国,受体制的约束和结构调整过程滞后的影响,生产和营销活动一直落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当市场出现相对饱和时,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主动开拓出新的市场,因而投资者找不到新的高利润部门的感受更为强烈,甚至误以为是市场需求不足。其实,需求是企业根据市场的潜在需求开拓出来的,新的增长点可能以许多“星星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表现之二,实现投资正在出现某种萎缩的迹象。首先,一部分企业没有把贷款用于实业投资,而是挪作它用。今年1—5月累计,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仅比去年同期少增1亿元,但企业存款却比去年同期少增880.8亿元,原因是一部分企业将贷款资金用于炒股。这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股票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实业投资的利润偏低。其次,实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可能不畅,特别是金融部门没有建立较低风险的长期融资机制。从银行贷款看,短期资本供给较多,长期资金供给不足,在目前工业生产能力相对或绝对过剩及银行预算约束日益硬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受周期性景气循环影响和结构调整滞后的作用,有效益有市场的项目并不很多,而且破产越来越多,使银行不良资产越来越“显性化”,银行对资金的贷出日益谨慎,出现了以前不多见的“惜贷”现象,银行注意贷款质量,这是一件好事,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不用却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现有生产结构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长期贷款风险大大高于短期贷款,以至长期贷款严重短缺。

所以,人们对实业投资感到迷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进入相对过剩阶段后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无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2.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严重。农业连续两年的大丰收和今年的夏粮大丰收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出现了“卖粮难”,政府已下决心敞开以保护价收购,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资金到位问题和仓储问题,因而“卖粮难”依然存在。这也是一种经济过剩问题,只不过粮食过剩是暂时的,我国的粮食问题还远未解决。另外,今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而今年一季度名义增长5%,实际增长仅1.5%, 估计上半年实际增长不超过4%,依旧是增产不增收。 农民对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们的致富却总是难以实现。近些年来,农民的购买力一直不高,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不力,这是当前经济启动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中部地区大都为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必然影响到中部地区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因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迫切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影响明年的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3.金融风险日益显性化,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所蕴含的潜在风险正日益显性化。在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国内、国际竞争并不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国有银行过高的不良资产比例仅是一种潜在的金融风险;而随着经济过剩时期的到来,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白热化”,企业破产将增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可能下降,这些都将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显性化”。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的股市火爆的背后暴露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意识淡漠、风险约束过低,金融秩序混乱。过度投机、操纵股市是一些国有企业、银行及券商和上市公司勾结所为,一些国有企业用从银行获得的贷款炒作,而一些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不正当渠道将资金流入股市,严重扰乱了股市的正常发育,加大了股民的投资风险。金融机构缺乏强烈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自律意识,对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极为不利,需引起高度重视。4月份以来, 国务院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率、公布1996年和1997年新股发行额度、发行可转换债券额度、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严禁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查处部分上市公司、银行和券商的不法行为等一系列降温措施,但产生金融风险的体制性基础没有根本改变,因而,游资还可能冲击其它领域。

金融风险还与结构调整过程有直接关系,当结构调整严重滞后时,企业会更加困难,银企关系就会十分紧张,金融风险就会相应增大;而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别是在经济过剩的环境中)时,短期内金融风险会日益显露,但长期看,结构调整将会减少金融风险。总之,结构调整既能解决经济过剩问题,又能降低金融风险。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全力支持结构调整。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机构在结构调整中是一支不可代替的重要经济力量。在我国的结构调整、克服经济过剩过程中,最危险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短期利益出发,消极地规避金融风险,不去大力支持结构调整,甚至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起消极作用。如有不少银行消极抵触企业破产,认为企业破产就是为了逃债,对破产常持怀疑和不支持的态度;而对一些有一定竞争实力但眼前负担过重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又目光短浅,不愿作出短期的牺牲,予以救治。

以上三个问题是经济过剩和结构调整滞后在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上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的一些产业正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于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来自于经济过剩,于是一些企业不得不把结构调整放在优先地位。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结构调整还面临许多难以想象的阻力,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参与结构调整过程,而是通过规范结构调整行为,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的结构调整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减少各种政策限制和人为限制,为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开绿灯,解决一些企业无法解决的困难(就业保障和负债过重问题)。从国际国内经验看,解决经济过剩和结构性矛盾不外三种办法,一种是全面松动银根,扩大投资需求。这种办法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条件下还是有效的,但到了90年代便不大灵通,而到了“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全面松动银根将会在使需求迅速膨胀的同时增加大量的无效供给,并使企业负担加重。第二种办法是适度从紧的政策不变,对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进行结构性松动,这种办法实际在1995年和1996年都已试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根本问题是没有把长期性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同短期发展结合起来。我国的经济过剩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长期滞后所引起的。因此,靠全面松动银根的办法或结构性松动银根的办法都不可能解决问题,根本的措施只能是第三种办法,即坚持适度从紧政策不变,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制定一揽子的反过剩政策,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制定以结构调整为重心的反经济过剩一揽子方案

以结构调整为重心的反经济过剩一揽子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政府要尽快下决心,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处于最佳状况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反经济过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可以将无效的生产能力及时淘汰掉;另一方面,使凝滞的但可以利用的一部分过剩生产能力“活化”,盘活资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最终达到反经济过剩的目的。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尽量减少和化解因体制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形势下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失业率上升、金融风险可能增大)。要认识到为了结构调整的长期效率,付出短期的代价是必需的,不能因为要付代价而将结构调整这一具有长期效率的决策“悬而不决”。结构调整比寻找经济增长点更重要,它的顺利推进可能使一些新的增长点自动生长出来。

2.以“强强联合”作为结构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战略。给予有一定竞争力基础的大型国有企业以财政、金融和其它政策性支持。一是消除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强强联合”的政策性壁垒,特别是坚决制止地区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在“强强联合”中要特别削弱部门保护主义的影响,因为许多国有大企业一般都属于政府某专业部门所管,他们权力大,对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对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二是在131 家大企业集团中再精选出10—20家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扶持,让其立足国内、眼睛向外,将其培育成世界跨国大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国内则起到技术引导作用。

3.为了与生产过剩作斗争,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合理的卡特尔组织,以应付过度竞争而造成的破产倒闭企业上升、失业率大幅攀升等生产过剩问题。

4.适当增加政府投资,并努力将其与总体结构调整过程相结合。投资的重点在于公共领域,主要在基础设施,特别要对中西部(主要又是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较全面的倾斜政策;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中西地区的发展步伐,开拓中西部市场。鼓励银行扩大以住房信贷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并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开拓房地产市场。

5.对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督约束、强化自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显性化。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结构调整中起“中坚作用”,克服短视行为,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支持企业合理的破产行为,对一些有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困难企业予以免息、停息和缓息的优惠,积极支持企业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

6.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制定的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的政策,使农民能从丰收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二要在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的情况下,对粮食问题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始终如一地重视农业问题;三要努力支持乡镇企业的结构升级,在农村增加更多非农发展机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开拓农村市场。

(执笔:王小广)

标签:;  ;  ;  ;  ;  ;  ;  ;  ;  ;  

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反经济盈余&199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