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截肢率、死亡率等差异分析论文_胡赞,康友根,欧阳欣,方志宏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保守治疗的方式,给予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统计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后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的方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长期的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发生脑梗死,脑溢血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保守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显示,由于生活饮食习惯及老龄化结构的影响,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微创治疗手术,在心血管疾病的使用范围较广[2]。本次研究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我院治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术后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②一年内有过重大手术史;③严重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恶性肿瘤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3.26±15.26)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26±15.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保守治疗的方式,具体方法为: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手段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要求空腹血糖水平低于7mmol/L,血压水平低于140/90mmHg,总胆固醇水平低于4.14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2.6mmol/L。给予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式,具体方法为:对下肢血管进行造影,在狭窄度超过50%以上的部位植入球囊,扩张狭窄位置,再对狭窄度超过30%以上的部位植入支架,要求血管狭窄度均低于30%,术后患者服用抗凝药物肝素,同时术后半年内服用氯吡格雷,75mg/d,同时需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采用彩超检测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如果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患者死亡,则取最末次数据进行研究。将患者出现冠心病,脑溢血,脑梗死作为次要终点事件,将患者出现死亡及致残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对两组患者进行两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后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出现粥样硬块导致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的病变。临床调查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当今社会导致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截肢患者病因的50%,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高效的方式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4]。目前临床中多采用血管搭桥、保守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的方式,但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器官功能较弱,外科手术虽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创伤面积较大,临床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5]。而保守治疗过程较长,起效缓慢,并且对不易控制粥样硬块的发展。微创介入治疗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病灶进行定位,从而达到消除或缓解病情的效果。此方法对靶病灶的针对性强,对患者创伤小,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次研究中采用介入治疗法及保守治疗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后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可有效的抑制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通过介入治疗可使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长期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延缓了增长的趋势,这与之前的报道相似[6]。实验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上结果表明,通过介入治疗可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发生脑梗死,脑溢血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的方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长期的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降低患者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迎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22(12):196-197.

[2] 李英莎,赵志钢,何洪波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8):789-792.

[3] 孟庆江,罗薇,李耀杰等.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21-22.

[4] 管强,段红永,梁宁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3):203-206.

[5] 闫振成,李英莎,赵志钢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随访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3,14(z1):130-130.

[6] 梁卫明,陈义雄,陈建业等.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12(4):384-385.

论文作者:胡赞,康友根,欧阳欣,方志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1

标签:;  ;  ;  ;  ;  ;  ;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及保守治疗的截肢率、死亡率等差异分析论文_胡赞,康友根,欧阳欣,方志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