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高考语文试题微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4年高考语文试题(供3+2科目组用),应该说是一套质量高的试题。但是,它也有微瑕,现提出来同大家研讨。
一、题意含混
例子是第7题——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此题不周密,题意飘移。题干说“在修辞运用上”,考点两可:既似考“夸张与比较的区别”,又似考“比喻与比较的区别”。两种考查意图,只能居其一;但是,不能用制卷人所给的“条件”排除其中一个。从“标准答案”以B为应选项来看,是考“比喻与比较的区别”。即使如此,“B”也不是唯一的答案。B项,诚然“运用了比较”,但也可把A、D两项也看作“运用了比较”。这样,C也可以作为应选项,把它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脸”同“纸”,一个本体,一个喻体,不是很不同类的事物吗?
如果这道题,既能引诱考生以题意是飘移的,又能暗含“条件”,把题意固定在某个考点上,如果在作答时,既能引诱考生误选,又能暗含“条件”,使答案唯一,那么,这道题就是艺术十分高的好题目了。
二、考点顾此失彼
下列两句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例子是第12题——
①扬州辟从事史。
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ì
②给以gěi
B.①设立Pì
②使……丰足jǐ
C.①征召bì
②使……丰足jǐ
D.①征召bì
②给以gěi
命题人的意图是考识记“辟”和“给”的词义和读音。但是,对掌握了解题技巧的考生来说,只要凭借邻近句子的含义就能确定它们的“词义”,而不必理会其“读音”,也能将应选项找出来。联系“月俸得白米……”,可以断定“辟”作“征召”讲;联系“竭身运力”,可以断定“给”作“使……丰足”讲。仅此,就可以断定C是应选项。因为,“辟”当“征召”讲的是C和D;“给”当“使……丰足”讲的是B和C,词义全部吻合的只有C。如果制卷人将D项改写为“①征召Pì②使……丰足jǐ”,同时对B项作相应变更,这样就兼顾了词义和读音两方面的考点。
本来解选择题,不一定要对所有的命题材料都要用上,如数笔画的选择题,有些字笔画难数,但不数也能找到应选项,这本是命题艺术的表现:一没有离开“数笔画”的考点,二又以笔画难数的字作了迷惑因素。而此题则不然,题干提出了考“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而实际上只考了一个方面:制卷时顾此失彼了。
三、标准答案同题干要求不一致。
例子是第22题——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
②句式与标有~ ~号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说,这个题目提出了三个“要求”:两个是显在的,已用①②标出;还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在题干中——“紧接上文”,这“紧接上文”的隐含信息是,“所举的事例应该是‘今来’的”。因为标有~ ~号的一句是“古往”的事例,那么,“紧接上文”——“古往今来”——再举的事例,就应该是“今来”的了。如果“标准答案”也是这样要求,那是命题艺术相当高的表现。而制卷人只是“无心插柳,”还不是“有意栽花”。“标准答案”中说:“事例:必须是古今史册上有影响的人物……”,仍然可以重复举“古往”的事例。那么,原文中“古往今来”中的“今来”就落空了!这种“落空”,削弱了这份高考试题的时代感。
当然,制卷人可以解释为“放宽要求”。这种“放宽”有两点不好:一是在具有发展性的考试中给学生习作以误导;二是在选拔性的考试中苦煞了思维周密的考生,反而让遇事大而化之的考生得方便。这不符合选拔性考试的宗旨。
四、选择项泄露答案
例子有第15题——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在文中的意思是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此题四个选择项中的后半句话里都有“留”(或“留住”或“挽留”)字。这就直接在选择项中把解题的关键信息——顾觊之与何子平是同一个州府衙门里的同事——透露出来了。考生据此,就可以排除A、D两项。因为,何子平本来就在“州府衙门内”,何须“打开州府大门”。同时,又可排除C项。因为,何子平原来就在任职,“空缺”与他何干?不读原文只读选择项,就能找到应选项,不是好的阅读测试题。题干中的“在文中的意思”等于白说了。
选择项泄露答案的例子还有第25题——
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孔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龙类和兽孔类身体(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各部位的化石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的结果。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进化史中的一项空白。
此题本来是一个艺术性十分强的阅读测试题,它于不经意中检测了考生阅读操作的习惯——读书要读括号里的注释性语句。制卷人本意是让C项中“各部位”三个字同原文括号中的意思不一致。这是十分巧妙的。但是,C项有一字不慎,使此题“巧”而不“妙”。“身体”的“身”字,用错了;应为“躯体”。原文中没有“身体”的说法,而且对动物也不能说“身体”。如果“走捷径”的考生,仅凭“身”字就可以选C为答案,那么命题人的考试意图就落空了。鉴于选择题答案只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的过程,而命题人又必须运用选择题来实现考试意图,制卷功夫就要做得更细一点——逼着考生只能走“各部位”的路。
上面指出了’94高考语文试题的微瑕。但是广大备考同志不能误解:以为今后可以利用试题的“微瑕”去得分。即使今年有过,也只是个别题目;大部分题目是出得很好的,是需要真本领才能答出来的。更何况明年呢,命题人很可能在试题初稿拿出来后,请人做“鸡蛋里挑骨头”的工作。来年的试题定会日臻完美,备考不能寄望于试题泄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