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题论文,大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统计学会(ISI)第50届大会于1995年8月21—2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国际统计学界的空前盛会,是国际统计学会历届大会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来自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统计学者和专家莅会,其中有中国代表300多位;会议期间宣读、 交流了体现各国最新统计科研成果的特邀论文90篇,提交会议的论文770 多篇,其中有中国代表的特邀论文15篇,提交论文170多篇。 这次会议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最高规格的统计会议,显示了我国统计工作包括统计科研在国际统计论坛上的重要地位。
遵循国际统计学会“在最广泛意义上发展和完善统计方法并在全世界推广”的宗旨,本届大会的议题从广度来说涵盖了统计理论与技术—统计工作与实践—统计教育与改革的所有环节,涉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科学实验的许多领域;从深度来说,反映了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开展统计实践的探索过程,代表当前统计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理论的深化和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统计的方法论研究是本届大会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统计调查整理方法,统计分析计算方法,还是统计推断预测方法,都是系列讨论的议题。这些研究的总体特征是: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拓展了统计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1.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在议题《计算机协助的电子通讯发展:它们对官方统计的影响》、《网络创新及资源:作为工具箱的国际交流网络》、《信息统计中的统计软件》中,学者们介绍了统计信息收集、存贮和传递中利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能,建立统计信息时空结构的最新发展动态;议题《网络推断》、《统计软件包》、《统计建模中的计算机诊断》,阐述了将统计思想直接转化为计算机软件,进而通过软件对统计过程实行控制的作用,以及利用计算机程序识别模型、改善估计量性质的新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兴奋地看到计算机技术正在促使统计科研工作发生革命性变化。而在《软件的质量评估》等议题中,学者们具体探讨了统计程序和方法在软件可靠性检验、基础软件发展测度等方面的作用,显示统计科学也正在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2.统计的理论和分析计算技术。有关数理统计的议题数量在本届大会各类议题中占居首位,成果丰硕,反映出数理统计在不断发展中趋于成熟和完善。《贝叶斯方法最新发展与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马尔可夫场及其应用》、《参数模型的精确逼近》、《概率论专题演说》等议题提供了了解这一领域最新前沿问题的总索引;议题《多元统计建模及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及其应用》,分别有几十篇论文参与宣读交流,讨论多个场次;此外,还有《估计理论》、《多元分析》、《统计计算》、《线性模型》、《多元分析的分类及应用》、《稳健估计》、《极值统计》、《贝叶斯统计中的计算问题》、《混沌理论的各个方面》、《统计检验》等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专门化的议题。在这些议题中,学者们交流了从新的角度研究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成果,内容广泛而翔实,可以归纳为三点:(1)理论上有新的开拓。 如应用混沌理论提出混沌动态系统、混沌似然分析;引入数学中象分析、谱分析的方法,探讨象分析中同步模型化的方法,建立经验谱类函数的假设检验方法等;(2)将不同的分析方法相互渗透、交叉结合运用, 衍生新的分析方法。如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在贝叶斯似然计算中的应用,参数估计方法的非参数校正,状态空间模型与月份时间序列的结合运用;(3)借助现代计算技术活跃新的研究领域。 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模拟计算理论和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给非线性模型等因计算繁烦而沉闷多时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学者们提出了非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的特征向量估计方法,非线性回归中的截面有效性逼近,带噪声的非线性时间序列的识别等富有见地的新思路。logistic模型、向量时间序列模型的研究也因计算技术的解决而不乏新成果。
3.统计调查的方法与技术。调查方法是统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的议题中,总括性的《抽样理论与方法》、《抽样调查》、《实验设计》表明改进调查技术、减少抽样误差一直是学者们重视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对调查过程的综合管理、不等概率抽样设计、分层总体的样本分配、抽样比例的回归分析和实验设计正交数组的构造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见解。议题《抽样调查的个案研究》、《特殊领域中的抽样》、《市场调查:经验和新方法》,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抽样方法在住房需求、市场商情、人口变动、灰色收入等调查中的创造性应用,提出了使用最大熵的抽样方法,重复对称抽样等新思路。议题《再抽样及随机加权方法》、《随机模型及连续调查的趋势计量》、《辅助信息和抽样方法》,则涉及多种统计分析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在转换样本调查设计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2000年的农业普查和调查问题》、《复杂主题调查》、《复杂调查设计》、《调查设计超过现有统计理论的实际情况》等议题,提出了统计调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探讨了解决困难迎接挑战的可行办法。《用户对公共和私营部门统计质量期望的变化》这一议题,关系到统计信息市场化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学者们不仅探讨了这一变化的特点,而且从调查设计、信号摘取、调查数据的创新应用、统计数据快速传递等方面阐述了满足用户期望的努力方向。
二、统计方法应用的创新与经验
统计方法应用的议题内容广博,涉及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领域,包括生物、遗传、医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议题还是集中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探索。
1.从整体上说,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充分表现了这一通用方法论科学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的议题主要有:《统计方法在工业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工商业组织中的应用》、《物价统计》、《财务统计》、《收入分配》、《可靠性及质量控制》、《人口统计》、《科技统计》、《旅游统计》等。学者们在社会统计预警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多国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价格政策效果的测度、评估与控制,银行效率、公共部门服务品质的统计测度,贫困程度的统计测度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成果;而投入产出表应用范围的拓展,质量检验控制图的设计与应用,人口流动性调查必要预警系统的开发,预期寿命的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另外,《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社会统计》、《全球残疾人统计和指标》是两个专门的议题。学者们对老年人口社会统计未来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生命品质的量化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表明国际统计学会对这两个特殊人口群体的关注。
2.官方统计的议题着眼于探索政治、经济变革下统计的转轨问题。(1)在议题《柏林墙推倒7年之后:过渡国家今日的统计状况》中,学者们就过渡时期经济不规范下的统计研究,“独联体”国家统计体系的重建,前民主德国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统计体系的转换等问题交流了经验。(2)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经费困难,欧共体、 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统计也面临经费削减的问题。因此,学者们就《面临经费削减下官方统计的计划安排及优先次序排定》这一议题进行了两场讨论,日本还将“统计调查体系的新变化——新的中长期统计计划”呈献给与会者。
3.生命统计从本世纪以来就是统计研究的领域,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被赋予新的意义。(1)在议题《时间利用调查》中,学者们表现出对时间利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城市居民的时间利用调查的设计、时间使用类型的历史变化分析、直至家计投入产出表的国际比较、零碎闲暇时间的利用诸问题,都有一系列论文讨论。(2)议题《时间生命模型》、《生存分析及可靠性的新发展》,进行了多场讨论。学者们不仅对传统时间生命分布的统计推断和数据可靠性分析方法、参数时间生命模型估计中克服偏倚和误差的技术问题提出改善意见,而且提出了多种新的时间生命分布形式,对它们的估计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使用不完全信息估计生存曲线的贝叶斯方法,生存分析的时间连续计划等,显示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三、发展统计教育的新思维
如果把本届大会涉及地区统计教育的议题按范围大小排列起来,其结构形式是:《统计教育》→《发展中国家的统计培训及继续教育》→《中国的统计》(其中包括中国统计教育专题)。另一方面,把涉及专业和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统计教育议题按层次高低列示出来,其结构形式是:
综合上述两种结构形式,可以看出,这些议题显示出一种多层次多规格的统计教育体系,体现了国际统计学会发展统计教育的新思维和新视野。在有关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强调本科统计教学与计算机并重;强调统计知识普及教育中的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等问题。议题《大学和雇主在培训专职统计学家中的相对作用》,提出超前的职业继续培训的必要性和统计培训如何适应工商企业对专职统计学家的要求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而《地理课程中的统计教学》突出了统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例如,:使用GLS(地理信息系统)将调查数据转换为工商业数据“、“建立全球微型市场”,可以说是统计知识普及教育中“学以致用”的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