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伟,李秀良,连俊玲

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 赣州 342800

【摘 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对照组行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复诊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率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于1个月内月经复潮;术后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显著,且是保留子宫的理想术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观察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发生率约为20%~30%,临床治疗常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应用于妇科手术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且可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意愿[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2.6±2.3)岁,所有患者均为妇科体检检查时发现,其中单发肌瘤121例,包括肌壁间肌瘤48例,浆膜下肌瘤73例;多发肌瘤27例,最多4个。肌瘤体积最小为1cm×1cm×1cm,最大为8cm×8cm×8cm。有下腹部手术史17例,14例术前月经改变者行诊刮,排除子宫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手术禁忌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腹部手术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卵泡期开展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于耻骨联合上作一弧形切口,切开腹壁,充分暴露子宫后,按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操作,创面1号微乔线连续缝合,并清洗腹腔后缝合切口,术毕持续3d给予子宫收缩剂。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气管插管全麻满意后,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于脐下上缘作一弧形切口约10mm,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在13~15mmHg之间,置入腹腔镜,于左、右两侧麦氏点作5~15cm切口,分别穿刺置入10mm、5mm Trocar,并置入操作钳。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如子宫大小、肌瘤部位及数量确定手术方法。(1)对小且有蒂的浆膜下肌瘤患者,若蒂细可直接电凝切除瘤体再行电凝止血,若为基底部宽浆膜下肌瘤,可在瘤体表面假包膜切开并分离,将瘤体暴露,随后旋转提拉出瘤体,于创面用1号微乔线8字缝合。(2)对壁间肌瘤掌握肌瘤大小及位置,在子宫肌层注入缩宫素20U,减少术中出血,于肌瘤表面电切作一略小于肌瘤直径的切口,待电凝分离肌瘤假包膜后,将直径小的肌瘤直接钳出,而直径大的肌瘤采用肌瘤粉碎器逐步取出,取出后,组织送病理检查,待肌瘤剔除后,病灶周围电凝止血,分层逐步缝合,先缝合肌层,再缝合浆膜层,避免形成死腔。最后,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待检查创面无活性性出血,取器材,排出CO2,术毕,并术后持续3d给予子宫收缩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镇痛率,并与术后6个月采用阴道彩超复诊,观察对比两组月经复潮,及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率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复诊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均于1个月内月经复潮,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2例(2.70%),对照组复发1例(1.35%),且经阴道彩超复查,可见复发肌瘤直径均为0.7~2.1cm,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治疗子宫肌瘤常实施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该术式尽管能切除病灶,但该术式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且不能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意愿,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改善上述弊端,同时术后疼痛轻、局部粘连少、切口美观,并且还能保留患者子宫,有利于恢复正常月经及生育功能[2]。本文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于1个月内月经复潮;术后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子宫肌瘤患者开展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把握手术适应症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应了解患者瘤体情况,如肌瘤的类型、位置、大小及数量,以此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据国内相关医学研究报道,该术式的手术适应症为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肌瘤直径6~10cm,肌瘤数量1~3个,子宫变大如孕12周[3]。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操作中,易发生术中出血,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少,分析可能与术前在子宫肌层注入缩宫素,缝合时不留死腔及术后给予子宫收缩剂有关。对瘤体直径7~10cm者,且位于肌壁较深时,可于肌瘤表面电切作一切口,电凝分离肌瘤假包膜后,采用肌瘤粉碎器逐步取出,以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另外,在肌瘤剔除后,立即用双极电凝对病灶部位局部出现较明显的血管进行止血,并进行缝合,缝合时,不要留死腔。由此可见,灵活剥除瘤体及熟练的缝合技术,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的必要条件。 腹腔镜下发现小的肌壁间肌瘤较困难,易发生术后复发,为降低术后复发率,可借助彩超进行肌瘤定位,提高剔除有效率。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显著,且是保留子宫的理想术式,与此同时,术前术者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并加强镜下操作技术,进而提高微创手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方雅琴,潘剑娣,张志英.腹腔镜下26例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肿瘤学杂志,2010,10(12):214-216.

[2]刘东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7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13(09):221-223.

[3]伍宗惠,彭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2,30(05):186-188.

论文作者:刘伟,李秀良,连俊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  ;  ;  ;  ;  ;  ;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伟,李秀良,连俊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