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文化探析论文

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文化探析

王文杰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 安顺561000)

摘 要 :文章以安顺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变迁史实为中轴线和研究对象,选择安顺屯堡村落分布比较集中的平坝区天龙镇、西秀区大西桥镇和七眼桥镇、普定县马官镇三个县(区)所辖乡镇的屯堡村落,进行文献考据和田野调查。综合运用历史学、地名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屯堡村寨的历史沿革、村名变迁、文化特色及当前撤村并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近年来屯堡村落并村实例,从树立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历史人文挖掘、提供文化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屯堡村寨的历史特色保护和文化价值传承。

关键词 :屯堡社区;村名文化;探析

引 言

安顺屯堡,源于明初“调北征南”军事行动和其后的“调北填南”移民政策,屯堡人聚居的环境,形成鲜明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按明代卫所制度,明代安顺一带设有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三卫,今安顺所保留数以百计的以屯、堡、旗、关、哨、卡等命名的村落,尤以(官)屯、(官)堡居多,故而概称“屯堡”。屯堡村寨地名,作为黔中安顺特有的文化符号,积淀着明初以来的历史文化信息。屯堡村寨以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旅游价值、情感价值及其不可重置性和历史增值性,而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教育作用。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的推进,安顺屯堡区“撤村并村”工作,导致许多有历史积淀的村名消失,并引发一系列地名重组矛盾。屯堡村寨作为一个庞大的汉人聚落社会,对此现象,有必要对村名史略进行专题性的考究和探析。为此,笔者以屯堡村寨集中的天龙镇、大西桥镇、七眼桥镇、马官镇为例,呈现撤村并村所引起的村名变化,并对其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些适当的分析研究。

一 、屯堡四镇历史沿革

天龙镇位于天龙村,属于平坝区,在屯堡区的东部,可谓是“屯堡之窗”,是很多人来屯堡旅游和了解屯堡的窗口。天龙原名“饭笼铺”。20世纪初,天龙的几位乡儒感觉“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当地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古镇名字的由来,一直沿用至今。辖6个行政村(见表1)。

2.2.1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在使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吉海反应、头痛等,立即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家属陪伴其左右,与其聊天,给予吸氧、多喝水、按摩输液侧肢体或头部等,分散患者注意力,症状严重者给予药物治疗。

大西桥镇位于大水桥西侧,因此得名“大西桥”。明洪武初年,安顺建普定卫,分属普定卫。清属安顺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安顺县。1950年~1990年,属安顺县。1991年属安顺市,今属西秀区,名称沿用至今。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见表2)。

七眼桥镇,因桥得名。古驿道旁有一座七孔石桥而得名。明洪武初年,属普定卫。民国三年(1914年),改安顺府为安顺县。1949年建永靖乡,1954年改二铺乡,1984年建七眼桥镇。1949年~1990年,属安顺县。1991年属安顺市,2000年属西秀区,名称沿用至今。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见表3)。

表 1平坝区天龙镇辖村落地名

表 2西秀区大西桥镇辖村落地名

马官镇,因镇政府驻地马官屯得名。民国元年(1912年),置麒麟区自治公所,属安顺府。民国三年(1914年)至今属普定县。1950年12月,属一区丹凤镇马堡村。1953年到1991年称马官区,1992年建立马官镇至今。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见表4)。

游客数量激增导致旅游服务供求失衡,旅游业从业人员劳动量倍增,因疲劳导致服务质量下降[3],服务态度恶劣,食品卫生难以保障,乱涨价、乱收费,甩团、拼团,浪费游客时间,游客爆满,景区嘈杂拥挤,减少服务环节,航班延误,黑车宰客,强迫购物等现象频现。旅游者合理的消费权益得不到保障,黄金周综合服务质量的下降引发了众多投诉,使游客的游览兴致大受挫伤。媒体往往只报道投诉率下降,实际上,许多游客因投诉费时费力而把怨言藏在心里,以后不会在这时出游,并对此向周围的人作旅游业的负面宣传,必然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图5可知,当电池组中某个电池单元出现热失控导致的起火冒烟时,电池预警防护系统界面中的火焰报警模块和烟雾报警模块分别以红色显示,并且信号值同时发生变化,说明设计的电池预警防护系统具备了及时预警的功能,在预警信号发生后,系统根据指令设计,将灭火动作下达至灭火模块,开启灭火剂管路向燃烧的电池喷射灭火剂,从图6可知首先是电池明火被扑灭,其次在电池明火扑灭后由于灭火剂的窒息冷却效果发挥作用,电池熄灭不在燃烧,表现为图5中的烟气探测值归零。

表 3西秀区七眼桥镇辖村落地名

表 4普定县马官镇辖村落地名

二 、沿用旧名村寨考集

2010年以来,安顺屯堡区域乡村撤村并村,村名使用关乎村寨的历史,村民的情怀、乡愁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下是部分保留了历史村名的村寨考集:

阿花从抽屉里拿出几本存折,说这些都空了,我实在拿不出什么给你了。这辆丰田卡罗拉,旧是旧了点,还能值几万,送给你吧。

以上四镇,分别隶属于平坝区、西秀区、普定县,是安顺屯堡村落分布较为集中的乡镇,辖区内屯堡村寨历史沿革的搜集整理,对于屯堡村落的历史演变、村落发展及文化开发,具有典型代表性。

天龙镇:1.天龙村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寨,1952年至1983年属天龙公社和天龙大队,1983年至2013年属天龙村,2013年由石板房村和天龙村合并为天龙村。2.二官村元末明初名为陇格支,明永乐五年叫二哥寨,清末民初为集贤村,1949年后更名为二官寨。意为官员居住过的村寨。1950-1954年为集贤乡,1955—1992年为乐平区高田乡二官村,1993年至今为天龙镇二官村。

大西桥镇:1.鲍家屯原名“永安屯”,因该村村民以鲍姓居多,故称为“鲍家屯”。鲍家屯是明朝驻军军官督司鲍福宝奉命驻扎处所。其先进的水利工程、完整的古村落规划、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2.安庄屯村因淹庄谐音得名。3.大西桥村因河流得名。此地明朝时称为“水桥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考察贵州溶洞地貌时即有记载。因此地是邢江河上游,四条溪流汇集的地方,旧时常年发水,故称“大水桥”,解放初改为“大西桥”。4.狗场屯村因旧时赶场(集)以十二生肖排序得名。因此处旧时为赶场地,场期按甲子属相推算逢“戌”赶集,故称“狗场屯”。 5.吉昌屯村因旧时十二生肖场期及谐音得名。吉昌,即为“鸡场”的谐音,该村旧称“鸡场屯”,和“狗场屯”对应,解放后改为“吉昌”,以示吉祥昌盛之意。6.九溪村因地理实体得名。因该村位于九条溪流的汇聚之处,故称“九溪”。明代属普定卫安顺军民府;清代属安顺府;民国时期属安顺县。7.三铺村因地理位置得名。三铺,古时有“十里一铺”之说,此地按离安顺县城的距离计算,称为“三铺”。8.小屯村以姓氏命名。小屯,即“梁井小屯”,明末清初时梁姓一族迁居此地,将此地更名为“梁井小屯”,后人略去“梁井”二字,称为“小屯”。9.中所村因其地理位置及自然特征得名。

其中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平卧位下吸痰,返流的危险性较大,易造成误吸或渗漏的发生。②防止机体出现应激性溃疡。③调整体位,满足治疗的要求。④预防患者形成静脉血栓。⑤镇痛药物停药阶段,为患者进行反应情况观察,如果有异常情况需要为患者及时的进行处理。⑥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天都为患者进行刷牙和漱口,保持患者的口腔洁净。⑦护理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手部卫生情况,避免感染情况出现。

绍圣二年(1095),山谷起程前往贬所,由陈留出尉氏、许昌,由汉沔趋江陵,上夔峡,沿路翻山越岭备尝艰辛。有《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拼儿童作楚蛮”云云,又有《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渡明”。鬼门关在奉节东。

大西桥镇:1.大齐鹞村以合并村首字命名。因该村为齐家庄村、大石板村、鹞子岩村合并得来,故各取一字称为“大齐鹞”。2.大塘河村以三个村名字中的字而命名。“大塘河”名字是由大坡脚村、老塘关村、河边村三个村村名中的字而来。3.孙大关村以合并村名字中首字命名。孙大关村村名是由孙家庄村、大寨村、关塘村村名字中的首字而得名。4.新猴王村以新寨猴场王庄三个合并村首字命名。5.同心村以寓意命名。成立于2013年。同心,因该村为马场村和新寨村合并而来,取两村同心齐力之意,称为“同心”。6.联桥村因联农村和水桥村合并,名字取其两个村名中的字作为并村后的村名。

三 、撤并新旧村名辑录

在当代社会,化妆品不仅仅是女性专属,化妆品市场涌现了很多针对男性的化妆品。对于男性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化妆品的实用效果。因此,针对男性的广告语的语境与针对女性的广告语语境有很大的不同,请看例5:

天龙镇:1.兴旺村因所处地理位置和所属职能得名。2013年响应政策,由芦车坝村与双硐村合并,更名兴旺村。意“兴旺”于“和谐共处,兴旺发达”之意,故名。至今一直沿用。下辖8个自然村寨。2.高田村是2013年由原高院村及竹林村合并而来,并村后,更名高田村。“高田”一名,在小乡镇时,此地属高田乡,水田较多,因此得名。下辖17个自然村。3.打磨村在生产队时期,位于二组打磨山地界,故名打磨山生产队,后建村后更名为打磨山。明朝时期,本村先祖随军迁至此地,取本地特产——磨盘石命名,沿用至今。下辖9个自然村。4.合旺村取合在一起兴旺之意,下辖7个自然村。

七眼桥镇:1.二铺村因距离方位得名。因明朝古驿道分地段有头铺、二铺、三铺,而该村所在的路段划分为二铺。2.两所屯村因村寨数量得名。因该村内原有两个村寨,故名。3.云山村因地理位置得名。因该村村民居住在半山腰,此山地势很高,云朵从山间穿过,故名“云山屯”。4.郑家村因姓氏而得名。5.左蒋村因其姓氏而得名。因该村中姓左的村民和姓蒋的村民居多,便以这两个姓氏最多村民命名。6.时家屯村因谐音而得名。因该村岩石较多,以谐音命名为“时屯”后改名为时家屯。7.汤官屯村因姓氏而得名。相传在很早时期,汤官屯村是汪、杨两姓的村民居多,在给村寨取名时,各要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最后经当时政府协调,取汪姓的三点水与杨姓的半边,故而取名为“汤官屯”。

在研究气化和喷溅产生时间与过程之后,对喷溅的速度随着激光能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仅考虑了激光作用初期的喷溅速度,未考虑蒸气对喷溅颗粒的再次加速情况。图4为喷溅速度随激光能量变化的情况。由于大能量激光作用下,气化现象更为明显,在捕捉的照片中难以捕捉喷溅颗粒,同时蒸气对喷溅颗粒还存在再次加速作用,因而只给出了7.5 J~22.1 J情况的结果。

从沿用旧名村寨数量来看,大西桥镇和七眼桥镇相对完好,而天龙镇和马官镇所剩无几。尤其是马官镇旧有“九屯十八堡”之说,在并村的大背景下,旧村名已寥寥无几。

七眼桥镇:1.兴曹村以合并村村名首字命名。兴曹村属兴隆村和曹屯村合并而来,名字取至这两个村村名的首字。2.安宏村因寓意得名。“安宏意指平安、大展宏图之意;大坝村、虾巴村合并为安宏村。3.玉龙村以合并村村名中的字命名。4.凉水井村因其村名由两个合并村的名字组合而得名。马官镇:1.堡桥村该地名来源于其姓氏。因明朝时村中有一谭氏家族,取名为老谭堡,但并村后更名为堡桥村,故而得名。2.金荷村地名来源于其贾官及金荷山合并之意。该村是荷包村、贾官村合并,故而得名。3.双玉村地名来源于原行政村合并。该村由原玉屯,玉堡,破头三个行政村合并,取头一个字为村名,故而得名。4.天兴村地名来源于村居合并。该名是取号营村兴国寺,下坝屯天龙寺二寺各取一字合并,故而得名。5.屯院村地名来源于其行政村合并。有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取其中两个较大的自然村长官屯和杨家院各取一字组成村名,故而得名。6.中山村地名来源于历史事件,是中坝村、山脚村合并,各取一字,故而得名中山。2016年撤销普定城关镇,新设黄桶新区,很多原马官镇的屯堡村寨已经划归黄桶新区,如田坝堡、二官堡、太平堡等。

从史料和走访中对屯堡村寨并村的村名历史梳理和考证发现,当下撤村并村没有考虑村名历史文化和村民的情感归属,用行政手段、简单的用几个村寨名称合并,或是以一个中心村为主,其他村名消亡的代价粗暴的并村。所做的村名考证将对屯堡文化研究和基层政府工作具有一定的地名研究参考价值。

马官镇:1.马堡村地名来源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因明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大将军傅友德亲自挂帅,带领军队平叛南方,军中多以“堡,屯,寨”等位单位编制,故而得名。2.马官村地名来源于历史事件。因明朝马姓军官屯兵于此,取名马官屯,故而得名。3.余官村地名来源于其村民姓氏。因明朝时期朝庭调兵南下,刘姓军官屯兵于此,故取名刘洞屯,后更名为余官屯,故而得名。

四 、并村消亡村落拾遗

在安顺屯堡区域,当地政府根据不同的理由撤并村落过程中,必然有些村落的村名走向了消亡。以下是部分消亡村落村名考证。

天龙镇:1.天台村因该村的地形地貌得名。因该村坐落在一座山势险峻,危岩耸立,登山如登天的天台山旁。2.山背后村因该村的地形地貌得名。3.双硐村因该村的地形地貌得名。4.芦车坝村因该村的自然环境得名。5.新华村因该村的地形地貌得名,该村在建村时因发现附近有许多的桦树,6.雷家硐村因姓氏和地势地貌得名。7.竹林村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得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乡村战略,安顺屯堡区域出现了很多合并村寨。略举证之。

大西桥镇:1.石板房村因村落房屋整体特征得名。2.大兴村地名来源于历史事件。因以前此地调北填南且新起房子较多,故而得名。3.小关口村因其地形地貌得名。4.河桥村因桥得名。因该村门前有条河,河上有一座大石桥,故称为“河桥村”。

七眼桥镇:1.夏官屯村来源于姓氏。2.雷家屯村因姓氏得名。3.山岚村因交通线路而得名。4.章庄村因姓氏而得名。他们的祖先是明初征南入黔,响应朝廷号召,“屯田戍边”的屯堡人。

马官镇:1.贾官堡村来源于故事。2.二官村来源于历史组建。3.冯家村来源于姓氏。4.六谷村来源于村里的习俗。5.荷包村来源于地形地貌。6.大兴寨村来源于村民对村寨兴旺发达大渴望。7. 田官堡村源于姓氏。因明朝时期此处村民中有一牧官姓田,故而得名。8.水坝堡村来源于地理位置。8.皮官堡村源于历史事件。9.下堡村来源于地理位置。10.玉屯村来源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平南大军随军校尉玉龙率军戍守于此,乃武官屯兵之地,因此称为“玉官屯”。村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庙宇“玉真山寺”,是为黔中佛教发祥地,现已成为文物古迹。11.下坝屯村来源于历史,该村有石建筑天龙山、凤翔寺,建于1356年,距今663年历史,是石木结构,1999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号营村来源于部队。明朝调北征南时有一个营的部队每天早上起来吹号,故而得名。13.玉堡村来源于故事。14.上堡村来源于地理位置。15.马官屯村来源于以前的事件。16.张官屯村来源于其姓氏。17.薛家庄村来源于姓氏。

这些村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已经消亡或是正在消亡。尤其是马官镇的很多历史村寨,被无情的合并甚至更名。对这些村寨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屯堡区域社会村落史的历史保留。

五 、更改村名负面表征

屯堡社区新农村建设,撤村并村是大趋势,如何撤并那就是文化战略、政治策略问题,屯堡村寨并村得失,强制合并或是更改历史村名,这是一个应该慎重对待的问题。村名看似小事,其实亦是大事。有人将村名比作“活化石”,但实际上,村名要比“化石”鲜活有趣得多。它是有味道的、有颜色的甚至是有生命的。中国的村名自古就承担着“存史、资鉴、治世、育人”的功能。我们认为村名的更改,会有诸多的影响。

其一,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不宜在一个时段内进行大规模的更改。在经济活动比较频繁的当下,比如我们提出的“黔货出山”,随着贵州交通通信的极大改善,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产品、工艺品要走出贵州、走到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较为随意地改变村名,对于商品贸易的交流很可能带来麻烦,可能要作出很多解释和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

其二,从政治行为的角度看,村名的更改实际上涉及到原来村落之间的博弈,增加了村民自治这一中国社会最基层政治制度的实践成本。我们看到,不少村名是几个村各取一字的结果,当然这种命名方式亦是中国地名命名的方式之一,在此暂且不从文化的角度去看现代人的文化审美水平,仅从“新村名”的形成,我们都能明显地看到村与村之间的博弈。当然,这样的博弈还在继续,比如新组建的村民委员会,不仅是人员的安排上要有诸多角逐,就是工作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也会经历较长的时期,甚至很难运转。

其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亦会带来不少麻烦。现在的一些村名已丢失掉不少历史文化信息。屯堡群落的不少村名是极有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它与明清的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等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安顺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将黄果树、龙宫与屯堡捆绑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村名正是体现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面。如果以一些“新村名”来说,不仅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丢失,而且如何与过去的制度文化衔接,如何与历史文献相对应,这是一个很费力的事情,也说明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不够重视问题。当然,村名的更改还会带来邮政、旅游、教育等方面的障碍。

其四,从军事国防的角度看,一个地方发生较多地名的更改,这对国防事业也可能会有影响。军事地图上的地名是极为精准的,发生大规模的地名变化,是总体来服从于局部,还是局部服从总体?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比较清楚的。

结 语

本文对安顺屯堡社区村落的历史沿革,村名变迁作相关梳理和探析。以文献考证为载体,依据考据及田野调查,研究屯堡村寨合并、村寨名称的发展变迁,新旧名称考证分析。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为留下珍贵的原始资料,记录与村名相关的较为完整的村名文化信息。二是对屯堡村寨地名考察,能对地名学、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保留和形成屯堡地名景观,为学界提供典型案例资料。三是保护文化生态,加强文化认同,使屯堡文化更好的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四是为乡愁记忆、政府决策以及游客识别屯堡村寨提供资料参考。五是为同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屯堡村落的名称定名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标识借鉴。

参考文献 :

[1](咸丰)安顺府志[Z].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2]任可澄.续修安顺府志辑稿[Z].安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3]安顺县人民政府.安顺县地名录[M].安顺:安顺县人民政府,1980.

[4]平坝县人民政府.贵州省平坝县地名录(内部资料)[M].平坝:平坝县民人政府,1981.

[5]范同寿.贵州历史笔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6]李建军等.屯堡文化研究(2012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刘保全等.地名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8]安顺市文化局.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9]孙兆霞.屯堡乡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丁武光.安顺历史文化新探[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11]王毓铨.明代的军屯[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of Hehe Village and Village Name in Tunpu Community

WANG Wenji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history of village and village name changes in anshun tunpu community as the central axis and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hooses tunpu villages in three counties(district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ianlong town of pingba, daxiqiao town and qiyanqiao town of xixiu and puding maguan town, which hav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in anshun tunpu village. To conduc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oponymy, sociology, g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name chang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facing the village and villa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values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cultur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excavation, and providing cultural system support.

Key words :Tunpu community,village name culture,analysis

收稿日期 :2018-12-25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文化的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8jd137)。

作者简介 :王文杰(1976~ ),男,贵州普定人,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献学、写作学、地方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507(2019)01-0017-06

(责任编辑 :郑朝彬 )

标签:;  ;  ;  ;  

屯堡社区并村与村名文化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