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中价值观渗透与文化信仰培养的探讨_外语教学论文

外语教育中价值观渗透与文化信仰培养的探讨_外语教学论文

外语教育中的价值观渗透与文化信仰培育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价值观论文,外语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并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决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袁贵仁,2015)。外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更多地蕴含着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介绍与传播。在此情景下,中学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观立场特别是政治立场、文化信仰等价值观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对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外语学习、国际交流、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着价值观的渗透,西方价值观传播的隐秘性与西方世界的高度发达严重影响着中学师生的价值观判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外语教育意识形态的弱化使我国中学师生的价值观辨别力不强,外语课本、期刊报纸、网络、电影、电视剧、商品等渗透着的西方价值观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当前除教材及教法的本土化探索之外,外语文化教学及中学师生文化价值观信仰本土化问题亟待解决,从而打破西方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话语霸权。

      二、语言教学中的价值观传播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及相互沟通的工具或载体,其内容实质是文化。因此,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与吸收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并构成了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也就构成了语言、文化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相互渗透性。语言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知识功能、交际功能和价值观功能的相互融合,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论教学模式,不能以强调语言知识的客观性而忽视或排斥其中的价值观教育。

      首先,我们应正确区分外语教学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内涵。从广义上讲,从事外语教学活动的教师都会有各自的教学价值观,学生也会有学习价值观,因此叶澜(2002)先生认为“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教学价值观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学生、课程的认知态度并隐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他采取何种方法、方式来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价值观主要是知识型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理性知识和教师权威,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教科书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问题。这种主智主义特征的教学价值观人为地把“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前者是以客观知识灌输为中心,后者是以人的能力培育和人格道德修养为中心。二者的割裂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价值信仰的批判与反思。从狭义内容上讲,价值观又可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虽然外语课堂禁止传播西方政治价值观,但社会文化价值观却难以准确把握,它和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目前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以具有客观性的单词、语法和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而无视背后渗透着的文化价值观干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本土化人格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格培养、价值信念培育的角度重新思考外语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把隐含在外语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批判与价值观教育凸显出来。

      其次,语言教学中的价值观传播具有隐形化特点。价值观传播通常具有无意识性,价值观认知隐藏在语言认知之中且具有同步性。这是由语言的内容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外语语言表达的内容承载了诸多西方社会文化所惯有的价值取向,也隐藏在与西方国家相关的一系列载体和具体内容之中,导致学习者或交流者不会去过度关注语言背后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还深藏着意识形态的成分,从而为社会主流制度规范做辩护。“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形态被置于暗处却又被认为理所当然地存在,通过‘常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维系社会中现有的权力关系”(张全乐,2012)。任何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交流中沉淀并巩固起来的。因此,价值观形成的缓慢性与潜移默化性决定了价值观的牢固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是在受到外部价值观冲突条件下,自身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异质文化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学师生长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西方价值观会给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性,有些甚至会产生解构或颠覆性影响。经济的弱势引发了全球化背景中中国语言文化及价值观的“弱势幻象”,西方强势话语霸权又进一步夸大了这种强弱差异性。因此,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高度发达对外语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诱惑性,导致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比当代中国更加体现出多元化、人性化,一些价值观立场不坚定的师生很容易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

      最后,价值观认知取向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学习者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内容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学习者或交流者对待外部世界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取向。一方面,价值观认同会对外语学习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并提升外语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价值观认同也会让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国家、人员及相关事务产生好感和亲近感,不自觉地在认知立场和行为方式上与之保持一致性或统一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课堂早就消解了文化批判意识,教师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讲解通常是以客观知识的方式来介绍。正如马克斯·韦伯(2010:180)所言,“有关事实的确定性的客观知识及其结构是一回事,有关文化的价值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并采取行动是另一回事。……不能把政治立场灌输给学生。”可见,韦伯的价值中立观点力图回避价值判断,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割裂开,把政治与课堂学术分裂开。但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形且极不稳定,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误导。如果不重视他们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培养,将会导致他们价值标准的模糊和价值观立场的动摇。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西化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带来很大冲击,外语教学中所坚守的价值中立立场实则放弃了价值观教育主动权。

      三、外语教育中的价值观西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外语教育中的价值观西化不仅仅表现为外语课堂,更重要的表现在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主客观因素,又有内外部因素,其中价值观培养与辨别意识的缺乏及西方价值观的广泛渗透至关重要。

      首先,政治信仰的西化现象十分突出。研究发现,随着外语教师语言进修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其在教学方式方法、政治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也会呈现国际化趋势并与“本土化”价值观产生矛盾(浦虹、钟维,2014)。价值观西化的外语教师的种种行为方式常常体现出西方话语权倾向,本土话语权的缺失更加不利于开展本土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在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他们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比较感兴趣,社会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越来越弱化。在此情景下,更难形成坚定而又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政治信念上,他们总是在与西方相比较的角度上来看待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夸大,赞赏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优越性。

      其次,个别青年外语教师及学生在生活方式上西化现象比较突出。由于青年外语教师的语言优势和经济条件,他们的出国机会相对较多,经常性地去国外进修、交流、旅游等。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外语教师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追求自我意识、个体利益,容易在对西方行为方式的过度模仿中失去自我。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教师、同学、媒体、社会等渠道都容易引发他们产生从众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学外语教育中价值观西化的原因:

      1.西方价值观传播的隐晦性、渗透性和内容的抽象人性化

      西方国家早就从战略高度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有意识地进行价值观输出,价值观植入和文化渗透是发达国家倡导全球化的议题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快,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日趋多元化,通过商品输出、文化交流、项目扶持、校际合作等方式和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传播价值观。一方面是通过影视作品、音乐、书籍、杂志等文化载体来传播,生活方式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消费过程实质是接受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过程。目前,外语学习除了课堂讲授外,影视作品欣赏、外语歌曲话剧、外文书刊报纸等载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当前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上的西方文化非常丰富,这些文化载体在内容上宣扬个人主义、物质利益、暴力、自由解放等西方价值观念。有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存在很大偏见,很容易误导浏览者。总的来看,这些输出表面上不具有强迫性和口号性特点,而是溶于消费活动或现实事务之中。其抽象人性化特点具有很大迷糊性,很符合个人自由化的口味,外语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在语言与文化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甚至主动地接受这种熏陶。

      2.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性和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弱势性

      西方文化价值观总是标榜其普世性,宣扬西方制度的民主、个体自由、社会保障健全、市场和法制的完善,并以此来说明其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性根源于西方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势性,英语语言也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强势语言和通用语言。“在强势文明的席卷下,弱势文明的人民文化认同感日益缺失,开始自觉依附于西方强势文明,甚至产生母文化自卑心理”(何敏,2011)。这种强势是隐形化的,主要通过日常消费获得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体验。学习西方语言和消费西方产品的过程常常是出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背后的文化及价值理念也必然羼杂其中。在外语话语霸权影响下,外语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进而使他们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3.中学师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价值观认同感的弱化现象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学外语课堂越来越趋向实用主义和世界主义,对价值理想信念、民族文化认同、本土化教学等谈论的越来越少。不少师生认为西方国家价值观更符合现代人的个性,能调动人的积极能动性并获得自我满足感。而中国价值观多强调集体统一性,个人利益、物质利益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理论内容的空洞抽象性令人反感。一方面,他们认为全球语境下的西方现代价值观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为现代中国人所接受,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不应特别强调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性和批判性,更不能用阶级和意识形态理念来分析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根本是语言运用与文化的理解,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有些小题大做,且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

      四、发挥外语文化教学的文化信仰和德育功能

      在长期的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外语教师及学生容易失去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我意识,文化批判意识和价值观辨别能力也逐步弱化。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摆脱语言教学的知识论教育范式,加强自身文化价值观培育与人格修养,进而凸显外语教学的文化批判意识和价值观育人指向,使外语教学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文化教学和价值观教学,从而发挥外语教学中的德育和文化平等交流作用。

      (一)培养青年外语教师及学生的政治信仰

      学校应对师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国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学校可通过理论宣传、组织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等形式增强外语教师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解读中国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性内涵;提升学校建设民主化进程,鼓励外语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和学校行政事务监督;积极推行依法治校,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及效率;为基层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突出服务理念,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越性和现实性。

      (二)外语课堂要培养文化批判意识,自觉提升价值观辨别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日常生活及外语教学中增强价值观判断敏锐性。外语教师应自觉抵制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渗透,不在外语课堂上宣扬西方民主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国际交流中,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生活方式、制度规范。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牢固树立价值观批判意识,客观公正地评价中西方价值观及其差异性。“可以考虑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学习板块,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可以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梁虹等,2013)。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对崇洋媚外和追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行为给予批判,还要敢于对西方价值观的霸权性思维及西方的中国价值观偏见说不。外语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不盲目追求、崇拜西方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在外语学习同生活方式选择间分清界限。

      (三)外语教育应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价值观培育功能融合起来

      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要主动培养外语教师承担多重角色,使他们肩负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及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双重使命。首先,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和管理中主动渗透、传播中国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对西方媒体的中国文化误读给予澄清和批判。自觉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阅读、思考、讨论,结合现实生活带领学生正确认知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减少文化批判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其次,主动把语言文化学习进一步引申到对西方价值观的了解中去,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文化宽容意识、多元精神和平等观念。教师从全球化和历史发展视角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及价值观地位的不平等性,鼓励学生提升民族文化价值观认同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相统一,不断增强自身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离不开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体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外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资金制度扶持、项目研究、机构协作等还有待跟进,这也是外语课堂开展本土化教学并提升自身话语权的重要策略。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培育,把文化与价值观的世界性传播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积极制定自觉抵御外语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西方价值观渗透与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是构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有效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策略。因此,改变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弱势地位要实施汉语文化及其价值观走出去战略,提升本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意识形态内涵。在此过程中,外语教师、中小学生的政治信仰及文化价值观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外语教学中师生的价值观敏锐性和辨别力,同时也有助于独立人格培养以及正确培养对待异质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态度。

标签:;  ;  ;  ;  ;  

外语教育中价值观渗透与文化信仰培养的探讨_外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