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

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

赵闻雨[1]2009年在《新型SMO多器官保存液在大鼠肝脏保存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新型SMO保存液中聚乙二醇分子量及浓度的选择目的:探讨新型SMO保存液中聚乙二醇的最佳分子量和浓度。材料和方法: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不同SMO保存液中4℃保存24h,保存终点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评分,比较含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的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冷保存的效果。将人静脉血与含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PEG的SMO保存液混合,通过自动血沉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光镜观察红细胞聚集的形态学改变,分析PEG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浓度下,含PEG 35KDa(PEG35)的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的低温保存效果优于含PEG 20KDa(PEG20)的保存液,其中PEG35(1g/L)的保存效果最好。含低浓度PEG的SMO保存液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较小;而含PEG20(30g/L)、PEG35(10g/L)和PEG35(30g/L)的保存液则可显着加快红细胞沉降率,增加血液粘滞度,引起红细胞明显聚集。结论:PEG35(1g/L)是新型SMO保存液中PEG的最佳选择。第二章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改进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为器官保存液的研究提供可靠平台。材料和方法:在国外同类系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征-1(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随后对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大鼠肝脏经门静脉、胆道分别插管后切取,通过CZ-1型离体再灌注系统在37℃条件下以20ml/min的流量经门静脉循环灌注Krebs-Henseleit液120min。观察肝脏胆汁分泌量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离体再灌注肝脏的胆汁分泌量为0.248±0.094 ul/min·g(肝组织),与国外文献报道类似。再灌注肝脏组织病理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模型是器官保存液研究的理想模型。CZ-1型大鼠肝脏离体再灌注系统简单有效,可替代国外进口系统。第叁章新型SMO保存液在大鼠肝脏保存中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新型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材料和方法: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UW液和SMO液中4℃分别保存24、48、72h,冷保存终点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保存液pH值和渗透压测定、肝脏增重检测,探讨SMO保存液的冷保存效果。另一部分大鼠肝脏原位灌注切取后,在乳酸林格液、UW液和SMO液中4℃保存24h,未冷保存组为对照,冷保存后通过离体再灌注系统,在37℃条件下以20ml/min的流量经门静脉循环灌注Krebs-Henseleit液120min,通过生化检测观察灌注液中ALT、AST、LDH的改变,灌注结束后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TUNEL实验检测凋亡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NF-κB、ICAM-1、Caspase-3的表达,探讨SMO保存液在减轻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冷保存24h后,SMO液组与UW液组的肝脏保存效果类似;冷保存48h后,SMO液组的肝脏保存效果略差于UW液组,但无显着性差异。冷保存24、48、72h后,SMO液组的肝脏增重分别为5.53±4.21%、6.57±3.24%和8.22±2.96%,而UW液组的肝脏增重为-8.04±6.42%、-12.31±7.61%和-18.58±8.80%。冷保存24、48、72h后, SMO液组pH值分别为7.23±0.04、7.07±0.05、6.98±0.04,而UW液组pH值分别为7.12±0.04、6.93±0.05、6.82±0.04,但两者缓冲能力类似。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SMO液组的渗透压缓慢升高,而UW液组的渗透压升高较快。在冷保存24h后,两组的酶学指标无明显性差异,但灌注120min后,SMO液组ALT值低于UW液组,而AST和LDH则高于UW液组。离体再灌注120min后,SMO液组的光镜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差于UW液组,而电镜检查结果两组无显着性差异。TUNEL结果显示,SMO组的肝细胞凋亡率高于UW液组,但无显着性差异。免疫组化显示,SMO组中NF-κB、ICAM-1、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UW组类似,无显着性差异。结论:SMO保存液对大鼠肝脏冷缺血损伤的保护效果与UW液类似,但其减轻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弱于UW液。

董树虹[2]2003年在《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种器官保存方法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对于器官保存中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基本机制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使得器官的有效保存时间明显延长,诸如UW保存液、HTK液、Celsior液等保存液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移植工作的开展。我国最近10年来器官移植工作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器官保存过程中的损伤机制以及器官保存液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依赖进口保存液、成本高昂、不易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保存液的缺陷,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的新型肝脏保存液(SWH液),并通过与UW液的比较,初步探讨其对于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以及探索肝脏保存的原理,延长肝脏保存的时限,为下一步过渡到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1.采用规范的制剂标准,按照配方配制肝脏保存液,pH值调定为7.9±0.1,渗透浓度340mmol/L。 2.实验动物分组:健康SD大鼠492只,体重200~230g,雌雄不限。根据使用保存液的种类将大鼠随机分为SWH液组和UW液组。再根据不同的检测指标进行以下分组:(1)将SWH液组、UW液组分为单纯保存8h、12h、18h叁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分为保存8h、12h、18h,肝脏移植术后1h和12h,共六个亚组,每个亚组8对大鼠,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肝重、能量代谢、酶学、丙二醛及凋亡的检测。(2)SWH液组、UW液组分为保存8h、12h、18h叁个亚组,每个亚组6对大鼠,观察移植后肝脏分泌胆汁的情况。(3)将SWH液组、UW液组分为保存8h、12h、18h叁个亚组,每个亚组15对大鼠,观察肝移植术后7d动物存活率。 3.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采用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外引流模型。 4.研究内容及检测方法:SWH液组和UW液组分别冷保存肝脏8、12、18h后,以及原位肝移植术后1h、12h,分别观察以下内容:肝脏大体形态、光镜、电镜下病理改变、保存前后肝脏重量的变化、肝脏能量代谢状态(ATP、TAN、EC)、肝脏酶学(ALT、AST、LDH)、肝移植术后胆汁分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肝细胞凋亡以及肝移植术后动物7d存活率,通过以上指标的比较,初步判定SWH液对SD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统计处理: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相差显着,以P<0.01表示相差非常显着。 结果:1.大体形态的变化:SWH组较UW组灌注均匀,UW液组肝脏可见散在的红色斑点和斑块,以肝脏边缘为主;肝脏复流后,肝脏迅速恢复为鲜红色,但是UW液组较SWH液组血流灌注不均匀,花斑状更明显。 2.光镜检查: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均出现肝细胞肿胀、空泡样等肝细胞变性和点状坏死及灶性坏死等变化,肝移植术后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重,肝窦淤血明显,且可见染色质固缩的凋亡细胞。SWH组和UW液组相比,在各时相点肝细胞形态学改变SWH组在程度范围上略轻于UW液组。 3.透射电镜检查: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均出现肝细胞肿胀,狄氏间隙扩大,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毛细胆管内扩张,腔内微绒毛变少,细胞连接疏松、髓鞘样变等改变,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形态特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缩小且皱缩变形,染色质凝结成块并聚集于胞核边缘形成环状或新月型,且胞浆内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肝移植术后上述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出血坏死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以上变化在SWH液组和UW液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4.保存前后肝脏重量的变化:UW液组保存8h、12h、18h,肝脏重量均较保存前减轻,分别为保存前的74.6%、71.9%、84.4%;SWH液组保存8h、12h、18h,肝脏重量均较保存前略有增加,分别为保存前的101%、104%、102%。 5.肝脏能量代谢:SWH液组和UW液组肝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ATP、TAN及EC水平均迅速下降,保存18h组与保存8h组比较相差显着,SWH液组和UW液组相差不显着;移植后,各组八TP及EC水平均迅速升高,TAN水平变化不大,但是保存18h组八TP、TAN、EC恢复水平明显低于保存8h组,保存12h组与保存8h组相差不显着;各时相点SWH液组均较UW液组八TP、EC水平略低。 6.肝脏酶学:SWH液组和UW液组肝脏低温保存后AST、ALT、LDH增高,并随保存时间延长,升高幅度越大,保存18h组明显高于保存8h组,而保存12h组与保存sh组比较仅略有上升。移植后AST、ALT、LDH进一步增高,且随保存时间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增大,移植前后AST、ALT、LDH活性存在显着性差异。SWH液组和UW液组再灌注前后各时相点比较,AST、ALT、LDH相差不显着,但是SWH液组有低于UW液组的趋势。 7.肝移植术后胆汁分泌:保存8h时,两组均为6/6肝脏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保存12h,SWH液组5/6肝脏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而UW液组为4/6,两组间差异不显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着;保存18h,SWH液组和UW液组具有分泌胆汁功能的肝脏数量均为3/6。 8.肝脏组织中丙二醛含量:SWH液组和UW液组肝脏低温保存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MDA略增高。移植后各组MDA?

管文贤[3]1999年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_(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叁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叁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叁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陈保华[4]2002年在《TET对大鼠供肝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

喻智勇[5]2005年在《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造成不可逆的肝脏损害,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则是目前治疗上述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自1963年Starzl施行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应用于临床的肝移植术式有多种:经典原位肝脏移植术、背驮式原位肝脏移植术、劈离式肝脏移植、减体积肝移植等。术式的改进使手术操作趋于简化、对机体生理内环境的干扰减小,预后不断改善。其中,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无肝期附加临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TCPS)是否有益,尚在争论之中。 PBOLT附加TCPS对受体生理机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多数作者一致认为有助于稳定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对心输出量影响小;减少输血量;对尿生成影响小,术后肌酐上升幅度小,有助于保护肾功能,也有利于术后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复习文献,关于PBOLT附加TCPS的两个问题尚未阐明:(1)PBOLT无肝期门静脉阻断是否显着改变腹内脏器内环境?其后果是否导致复流后移植肝脏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加重?(2)PBOLT无肝期附加TCPS的适应症?为此,本实验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临床PBOLT附加TCPS和不附加TCPS(non—TCPS)各10例的两组病例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发现non-TCPS组门静脉血液内毒素异位和酸碱平衡紊乱比TCPS组严重,non-TCPS组中部分病例改变尤其显着,提示PBOLT无肝期阻断门静脉对腹内脏器内环境稳定有影响。 进一步以犬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了如下内容: 观察犬肝解剖生理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改良犬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于移植肝脏复流后再移除用于“分流”的右肝叶,其优点在于术中门静脉和腔静脉血液回流通畅,突破犬对门静脉/腔静脉阻断耐受力差、需进行分流或者转流措施的限制。为了尽可能减少免疫排斥、血管吻合并发症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我们又建立了“改良自体模拟肝移植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实验干预因素少,重复性好,无须对门静脉/下腔静脉进行转流或者分流。 阻断犬门静脉的实验中发现,犬门静脉阻断后腹内脏器淤血缺氧,肠黏膜损害,

梁欣冬, 马文霞, 张优, 聂政[6]2015年在《新型保存液对家兔皮肤、眼的刺激性及标本保存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一种新型标本保存液进行初步的毒理学测试及保存效果评定,为该产品应用的安全实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耳兔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组、传统福尔马林保存液组、混合液组、新型保存液组,观察记录各组液体对新西兰大白耳兔的皮肤、眼的刺激性及肝脏标本保存效果以及各组液体的挥发率比较,期望找出更适用于保存标本和更低保存成本的一组保存液。结果新型保存液对家兔的皮肤和眼有一定的刺激性,且强于甲醛组。混合液组保存效果最好,而新型保存液优于甲醛。结论新型保存液和甲醛的1∶1混合液更适用于保存标本和降低保存液成本。

李晓延[7]2008年在《自制KYL器官保存液对恒河猴肝脏保存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实验一自制KYL液的配制目的;通过调整渗透压重新配制肝脏保存液(KYL液),为下一步实验做好准备。方法:按照配方将成份浓度换算成重量比,经电子天平精确称量,以对应体积蒸馏水完全溶解,无菌过滤纸过滤残渣,经真空过滤泵过滤,反复测量PH值、渗透压,装袋低温保存。所有操作在无菌配液室进行。结果:经多次试验,配制成PH值7.4±0.05,渗透压340±5mmol/L的淡棕色,半透明,无浑浊,无沉淀及絮状物保存液。结论:掌握了配制KYL液的实验方法,成功配制成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的自制器官保存液,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实验二: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恒河猴16只,体重5-7kg,雌雄不限,供体体重略小于受体,用非静脉转流的方法建立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整个实验主要步骤大致分为;1供体组手术,主要包括供体血采集、经门静脉及腹主动脉插管行非离体肝脏灌注及供肝的切取;2供肝修整:3受体肝脏的切除及新肝的植入。结果:8次肝移植实验中,手术成功率100%。5例因肝动脉直径不到1mm均行腹主动脉肝动脉搭桥,3例行肝动脉端端吻合。存活时间均超过6小时,最长达9小时。结论:恒河猴肝移植模型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熟练的外科技术,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耐心细致的操作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本实验小组成员有丰富的大鼠肝移植及临床肝移植经验,已经充分掌握了肝移植技术,是手术成功(100%)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实验条件较差,麻醉深浅难以控制,是肝移植术后恒河猴不能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实验叁肝移植实验部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自制KYL液对恒河猴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的保存效果。方法:本实验以上一实验步骤为基础,分为KYL液灌注并保存组4例(实验组),Uw液灌注并保存组4例(对照组)。供肝体外冷保存4小时后,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肝脏复流后30分钟、6小时时段,记录胆汁分泌量,经股动脉采血检测AST、ALT、NO、ET—1、TNF—α浓度。切取肝组织行光镜、电镜组织形态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Fas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有胆汁分泌,随时间延长胆汁分泌量增加:血清AST、ALT浓度,KYL液组在两个时间段均较UW液组稍低;血清NO浓度两组各时间段相当;血清ET—1浓度两组各时间段相近;血清TNF—α浓度两组各时间段相近;光镜、电镜肝组织形态学观察各时间段变化基本一致;免疫组化染色两组均呈现Bcl—2微弱表达,Bax,Fas则明显表达。结论:1从胆汁生成量分析,KYL液对肝脏的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2从肝功酶学分析,KYL液对肝脏的保存效果优于UW液。3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因子NO、ET—1、及TNF—α分析,KYL液对肝脏的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4从组织形态变化及凋亡相关因子分析,KYL液对肝脏的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实验四非循环离体灌注肝脏冷保存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自制KYL液对恒河猴肝脏的冷保存效果。方法:将上一实验过程中受体切下的8例肝脏,随机分为KYL液组4例(实验组),UW液组4例(对照组)。在肝脏切下后经门静脉快速灌注保存液至肝脏颜色变成浅黄色,同时行肝动脉及胆道冲洗,灌洗完毕保持并减慢静脉灌注速度(30滴/分),肝脏进入冷保存阶段,保存温度0—4℃。分别于冷保存2、4、8、16、24小时时段记录胆汁分泌量,取灌注流出液检测AST、ALT、NO、ET—1、TNF—α浓度。切取肝组织行光镜、电镜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Fas、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冷保存肝脏在冷保存过程中均有胆汁分泌,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胆汁分泌量逐渐减少。灌注流出液中AST、ALT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2、4、8、16时间段,两组保存液中测得的浓度相近,24小时段UW液组AST、ALT明显升高;NO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KYL液组各时间段所测得的NO浓度较UW液稍高:ET—1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但KYL液组各时间段所测得的ET—1浓度较UW液组稍低:TNF—α浓度随冷保存时间延长而有所上升,两组所得浓度值相近。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基本一致。免疫组化显示Bcl—2表达呈下降趋势,但UW液组下降较明显,Bax、Fas两组均明显表达。结论:1从胆汁生成量分析,KYL液对肝脏的冷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2从肝功酶学分析,KYL液对肝脏的冷保存效果在2、4、8、16小时时间段与UW液基本相当,在24小时段明显优于UW液。3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因子分析,KYL液对肝脏的冷保存效果,即对肝脏微循环,肝窦内皮细胞的保护效果优于UW液。4从组织形态变化及凋亡相关因子分析,KYL液对肝脏的冷保存效果与UW液相当。

杨胜波, 赵谦知, 丁宪群, 何明鑫[8]2008年在《生脉散对大鼠离体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生脉散对大鼠离体肝脏的保存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noncirculated isolatedperfusion of rat liver),以生理盐水、生脉散、UW液(Universiev of Wisconsin)、生脉散联合UW液对大鼠离体肝脏保存。测定其8、16、24和48h灌注流出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保存8小时组织病理切片。通过生脉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和生脉散联合UW液与UW液相比较,从而了解生脉散对大鼠肝脏有无保护作用。结果:生脉散组各时相流出液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比生理盐水组明显低,有显着差异(P<0.05),MDA含量低于生理盐水组,有显着差异(P<0.05)。生脉散联合UW液灌注流出液各时相AST含量与UW液保存者相近,无显着差异(P>0.05),生脉散联合UW液灌注流出液MDA含量低于UW液组,有显着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形态学,生脉散组优于生理盐水组,生脉散加UW液组与UW液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生脉散液对大鼠肝脏保存效果在MDA、AST都好于生理盐水组,与UW液联合运用MDA方面优UW液,在AST方面无明显差异。

常彦祥[9]2006年在《中药灌注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目的:采用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用3组自制中药灌注液与Collins液灌注保存大鼠肝脏,比较3组中药灌注液和Collins液对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并探讨中药灌注液的作用机理,筛选出优于Collins液的中药保存液,分析中药保存液的优势和不足,为中药保存液在临床应用作基础探索。 二.方法:采用成年、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30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中药1号组、中药2号组、中药3号组。乙醚吸入麻醉后采用肝脏原位重力灌注法对大鼠肝脏进行灌注后低温保存,分别在保存后6h,12h,18h叁个时限测量收集液的ALT、AST、LDH值,比较4组各时段灌注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原位未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HE染色比较保存相同时限4组肝脏的组织学改变;大鼠肝脏台盼蓝灌注染色病理切片观察4组保存相同时限肝脏窦状内皮细胞的损伤。 叁.结果:1、灌注液中酶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叁组中药组灌注液在不同时限中ALT、AST、LDH值明显降低。 2、肝脏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在相同时限中药2号组细胞凋亡指数较低,另外俩组凋亡指数相类似。 3、肝脏组织学改变: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组相比,中药2号组相同时限肝脏组织学的改变明显减轻,其余两组组减轻不明显。 4、肝脏窦状内皮细胞死亡:相同时限相比,中药2号组肝脏窦状内皮细胞死亡少于对照组。其余两组肝脏窦状内皮细胞死亡与对照组相类似。 四.结论:本实验中发现,中药2号保存液能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细胞凋亡率,缓解细胞肿胀,降低组织水肿,减少汇管区炎细胞的浸润,减轻肝细胞的损害,使肝细胞的活力延长,在较长时间内肝细胞仍能保持形态学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可以减轻肝脏窦状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赵鹏伟[10]2012年在《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保存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并观察其对SD大鼠离体及活体肝脏的保存效果。方法:(1)按照器官保存液的组成原则研制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并将其胶体渗透压、PH值和电解质与UW液进行比较。(2)建立SD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观察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的保存效果。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乳酸钠林格液组(A组)、UW液组(B组)、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组(C组),再根据不同的保存时间分别将这3组随机分为保存0、4、8、12、24、48小时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动物。记录胆汁流出量,测定灌注流出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保存液保存不同时间后PH值和光镜下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3)建立SD大鼠活体肝脏移植模型,观察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的保存效果。选择保存时间为8小时的肝脏进行原位肝移植。将SD大鼠分为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组和UW液组,每组15对。观察移植成活率、胆汁分泌量、一般情况,测定SD大鼠成活后一周血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光镜下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研制的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的胶体渗透压、pH、电解质与UW液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大鼠肝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实验中,B、C组保存SD大鼠肝脏的胆汁分泌量大于同期A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LT、AST、LDH值小于同期A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期MDA含量B、C组均小于A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D大鼠肝脏病理损伤评分同期B、C保存组明显小于A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种器官保存液保存8小时后进行SD大鼠肝脏移植,两组短期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成活后相同时间胆汁分泌量无明显差异(P>0.05);一周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胆汁分泌量逐渐增多且颜色加深,一周时胆汁分泌量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饮食活动渐趋正常。成活一周取其血液检测肝功能提示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且高于正常组(P<0.05),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研制的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在48小时内对离体SD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与UW液相近,再灌注后肝细胞胆汁分泌方面略优于UW液。保存8小时后行原位肝移植其短期成活率及肝脏损伤程度与UW液无明显区别。

参考文献:

[1]. 新型SMO多器官保存液在大鼠肝脏保存中的实验研究[D]. 赵闻雨.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2]. 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D]. 董树虹.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3]. 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_(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

[4]. TET对大鼠供肝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保华.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5]. 无肝期门腔分流对背驮式肝移植肝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喻智勇. 第叁军医大学. 2005

[6]. 新型保存液对家兔皮肤、眼的刺激性及标本保存的实验研究[J]. 梁欣冬, 马文霞, 张优, 聂政.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

[7]. 自制KYL器官保存液对恒河猴肝脏保存的实验研究[D]. 李晓延. 昆明医学院. 2008

[8]. 生脉散对大鼠离体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杨胜波, 赵谦知, 丁宪群, 何明鑫.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中药灌注液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的研究[D]. 常彦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10]. 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保存效果的研究[D]. 赵鹏伟. 遵义医学院. 2012

标签:;  ;  ;  ;  

新型肝脏保存液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