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与“中国诚信”*_日俄战争论文

罗斯福与“中国诚信”*_日俄战争论文

西奥多#183;罗斯福与“中国完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中国论文,完整论文,西奥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在任美国总统时期(1901至1909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受到俄国与日本的重大挑战。俄日积极侵略中国东北,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威胁到“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原则。然而罗斯福在与俄日两国的交涉中,只关心如何让美国分享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而没有顾及“中国完整”原则。面对强敌,罗斯福有时被迫放弃“中国完整”原则,有时为了达到让日俄互相牵制的目的,甚至主动抛弃这个原则。其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暴露无遗。

一、遭遇俄国:罗斯福抛弃“中国完整”

1901年9月,罗斯福继被刺的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任美国总统,海约翰(John Hay)留任国务卿。罗斯福表示完全支持海约翰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注:Elting E.Morison,ed.,The Lettersof Theodore Roosevelt,Cambridge,1951~1954.Vol.Ⅲ,pp. 172~173;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Congress,Dec.3,1901.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of the United States(hereafter cited as USFR),1901.)然而,此前一年,俄国利用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机派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破坏了美国倡导的“中国完整”原则。俄国还利用军事占领,企图吞并中国东北。而中国东北对于美国来说,商业利益与战略价值都比较重要。俄国控制或独占这一地区不仅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从战略角度来看,必将打破远东均势,导致对中国的瓜分。这个结局对美国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如何使中国东北的门户继续对美国商业开放,防止俄国独占,成了罗斯福政府急需考虑并加以解决的外交问题。

然而,罗斯福政府面对俄国占领中国东北的现实,一开始就抛弃了“中国完整”原则。原因在于中国东北对美国虽有较大经济与战略价值,但并非利害攸关,况且俄国在远东的实力存在远远强过美国。所以,在俄国占据中国东北之后,美国只是象征性地向俄国提出了抗议,而未有任何实质行动。甚至对于日本要求合作反俄的试探,美国也作了否定的回答,海约翰说美国不会为了“中国完整” 与俄国敌对。 (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美国此时希望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来换取俄国同意美国享受该地区的商贸之利。1901年3月28日, 海约翰在约见俄国驻美公使喀西尼(Arturo Cassini)时曾说,“我们完全承认,俄国有权采取它认为必要和可能的一切措施,以防止去年严重事件的重演。倘若我们确信,我们的贸易将不受损害,并且‘门户’仍将开放,那么,假如俄国在这条路上走得再远一些……我们甚至也会谅解。”(注:〔苏〕鲍里斯·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1892~1906》,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2页。)这等于是说,只要俄国保证美国享受满洲的贸易自由,美国就会放弃“保全中国”的立场。1902年2月,海约翰又向喀西尼谈到, 美国承认“俄国对满洲具有十分特殊性质的关系”,倘若满洲发生中国人的反俄起义,美国“当然宁愿俄国完全占有满洲”。(注:〔苏〕B.M.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2卷(下),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723页。)海约翰此说并非虚言。5月1日, 他在给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在满洲,我们一点也没有敌视俄国的态度。相反,我们承认它在中国北部的特殊地位。”(注:Raymond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无论华北与满洲最终发生什么变故,只要美国在该两地所享有的地位不受损害便行。(注:Michael H.Hunt,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895~1911,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65,pp.80~81.)言下之意,只要华北与东北的商贸门户仍对美国开放,这两地由中国统治还是由俄国占领,美国并不介意。

罗斯福在满洲问题上与海约翰有着一致的观点。他一贯蔑视中国,认为中国太过衰弱,无力捍卫自己的主权,也不可能给美国在华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况且美国在满洲的利益并非特别重要,美国“舆论对中国问题还很淡漠”(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所以,美国绝不会为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俄国打仗,只要俄国保证能使美国继续享有满洲通商之利,即使满洲由俄国占领,美国也能接受。

然而,俄国却不愿与他国分享满洲的利益。1903年4月5日,俄国向中国提出七项新的撤军条件,企图独占满洲所有重大权益。罗斯福政府对俄国这一排斥美国利益的做法显得无可奈何。4月28日, 海约翰在致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我们不会为满洲而战,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设若我们在远东的权益与俄国的冲突十分明显,我们也不能使参议院通过旨在阻碍俄国侵略的条约。”(注: Raymond A. 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也就是说, 即使俄国在满洲的行为严重妨碍了美国权益,美国国会也不同意对俄国诉诸武力。罗斯福也认为,“从我们的立足点来看,满洲局势最糟的特征是,我们似乎仍不能以武力使满洲保持开放。我恨我们处于这种似要作出威胁却又没有后盾的位置。”所以,美国在满洲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即使说了,也没有份量。(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美国只有接受俄国占领满洲的事实。6月22日,罗斯福在致朋友的信中坦率地谈到了他的满洲政策:“在满洲问题上,我们并不谋求得到政治控制,或阻止俄国对这块有争议的土地得到政治控制”, (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相反,“我们一直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特殊地位。我们并未干预其进展与合理期望”,“我们所要求的只是我们巨大增长的贸易不被打断”以及俄国政府曾多次自愿向美国保证过的满洲的通商自由。(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

可见,罗斯福政府不准备以武力维护“中国完整”原则。它所感兴趣的是如何使满洲的商贸大门对美国敞开。为此,罗斯福政府一方面要求中国政府拒绝俄国的七条件,在东三省增辟新的商埠,另一方面与俄国进行交涉。但视满洲为囊中之物的俄国却极力排斥他国势力染指,暗中阻挠中国在东北增开新埠。罗斯福虽对俄国的行为十分恼火,但仍然不敢挑战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为达到开埠目的,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些外交行动,但均没有提及“中国完整”原则。海约翰数次约见喀西尼,指责俄国对美国“缺乏好感”,抱怨俄国暗中阻挠中美开埠谈判,暗示美国在开埠问题上将不得不联合其他列强共同行动。(注:Howard K.Beale,Theadore Roosevelt and the Rise of Americato World Power,Baltimore:1956,p196.)7月1日,罗斯福指示代理国务卿卢米斯(Francis B.Loomis)发表正式声明,在谴责俄国排犹政策的同时,抗议俄国干预中美谈判。(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7月14日,美国又向俄国保证,增开新埠纯为商业目的,而非其他用途。(注:Payson J.Treat,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Japan 1895~1905,Stanford:1938,p186.)俄国面对美国的外交压力,便不再反对中国在东北增开新埠。中美新商约得以在10月签订。

围绕满洲开埠问题的交涉增加了罗斯福对俄国人的恶感。他曾向海约翰谈到,“我一点也不在乎让俄国人知道我对他们在满洲的行为感到非常警觉与恼火;我不打算屈服,我国人民将支持我在此事上走极端,对此我一年比一年更有信心”;(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我想在满洲走到我认为我国国民所能忍受的极限。如果我们确信法德不介入,我至少不介意与俄国走‘极端’”!(注:Morison,op.cit.,Vol.Ⅲ,p23,p478,p500,pp.497~498,p508,p520,p532.)当然,这些只是罗斯福的泄愤之语,真的要罗斯福出面在满洲问题上为中国说话,他就退缩了。1903年10月26日,中国驻美公使梁诚请求罗斯福出面就俄军撤出满洲一事进行调解。清政府对此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此次在中国答应增开新埠后海约翰再次向中国保证说,中国不会受到俄国的伤害,大有为中国主持公道之意。梁诚向美国提出调解要求,罗斯福也确曾加以考虑。但来自彼得堡的消息说,俄国将不惜一战,以捍卫其在满洲的地位。罗斯福便指示海约翰告诉梁诚,他不愿插手中俄争执。(注:Michael H.Hunt, Frontier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AmericanRelations,1895~1911,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65,pp.80~81.)这个插曲再次证实美国“保全中国”的承诺是不算数的。

由上可见,面对强敌俄国,罗斯福选择了妥协退让。他不仅不再坚持“中国完整”原则,反而承认了俄国对“中国完整”的破坏,而只要求俄国让美国在满洲分一杯羹,暴露了罗斯福对华政策的侵略本质。

二、建构均势:罗斯福牺牲“中国完整”

如果说日俄战争之前罗斯福放弃“中国完整”原则是迫于俄国的强大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牺牲“中国完整”却完全是主动的。日俄战争时期,远东局势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选择以武力手段解决与俄国在满洲、朝鲜的矛盾。罗斯福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维护美国倡导的“中国完整”原则。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从美国在远东的整体利益出发,力图利用日俄冲突,在远东达成一个对美国有利的均势安排。为此,他不惜主动牺牲“中国完整”原则。

罗斯福牺牲“中国完整”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就是将中国东北从中立范围中排除出去,划为日俄交战场地。1904年初,日俄已走近战争边缘,罗斯福既喜且忧。他不希望俄国获胜,因为那样必然导致中国被列强瓜分,美国将失去中国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日本获得绝对胜利,因为那样势必打破东北亚的均势状态,不利美国势力的发展。最理想的结局是让日俄双方互相消耗后达成均势。这样,中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及将要扮演的角色为罗斯福所关注。罗斯福担心中国参战可能会激发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义和团式排外运动的再次发生。而且中国参战可能会给其他国家介入战争提供借口,使战争规模更大,形势更加复杂,这样势必极大地损害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所以,罗斯福希望能使中国保持中立,将日俄战争局部化。

1904年2月6日,德国驻美大使斯特恩博(Speck Von Sternburg )就德皇威廉二世关于中国中立的建议试探罗斯福的态度。德皇的设想是:“从大连湾的纬度以南一切的中国领土,但当然,除去辽东半岛,作为中立区域,并由列强保护其中立。”(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德皇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在于鼓励俄国向东发展,以减轻法俄同盟在欧洲给德国造成的压力。罗斯福的远东问题顾问柔克义(William R.Rockhill )与国务卿海约翰都认为德皇的建议过于露骨,等于是将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的侵略范围之内,与“保全中国”原则抵触太甚。海约翰经与罗斯福商洽后对德皇的建议作了修改,并于2月8日将其作为照会发往英、法、德等国,此后又知照日俄以及《辛丑条约》其他各签字国,要求它们与美国一道,“尊重中国的中立并以所有切实可行的方式尊重其行政统一”。(注:USFR,1904,p327.)照会没有提及最敏感的满洲问题,没有提及“中国完整”,只使用了“行政统一”这个意义含混的措辞。对于美国的照会,各大国原则上表示同意, 但都对满洲问题作了保留。 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Lord Lansdowne)曾就中立照会适应的范围询问美国方面。海约翰答复说,美国不想严格界定中立范围,而只是想在日俄战争期间“获致尽可能小的敌对区域与尽可能大的中立区域”。(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海约翰的这个解释虽仍十分含混,但其所谓“尽可能小的敌对区域”显然包括当时仍由俄国占领的满洲。对于日本在满洲问题上所作的保留,美国方面也是理解并赞同的。第一助理国务卿卢米斯曾按照罗斯福的意思向日本驻美公使高平小五郎解释说,照会并不反对将满洲与朝鲜划作交战区。(注: Raymond

A.Esthus,Theodore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而海约翰则在日记里写道,在照会中明白无误地提到满洲与朝鲜是很愚蠢的,因为所有大国在这个问题上都是观点一致的。(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也就是说,各国都会心照不宣地将满洲排除出中立区域之外,明文规定则显得画蛇添足。这样,在美国政府的解释之下,各有关国家都接受了海约翰的照会,但都对满洲不在中立范围之内给以明示或默认。罗斯福对这个结果表示“非常满意”。(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

罗斯福后来曾谈到,他亲自对德皇的建议作了修改,将它适用于除满洲外的整个中国,并令海约翰以照会的形式加以公布。(注:Morison,op.cit.,Vol.Ⅳ,p1271,pp.830~831.)罗斯福政府积极促成中国中立,并不惜牺牲中国东北,目的就在于使日俄战争局部化,利于美国控制局势,为促进美国在远东的利益铺路。

在罗斯福如愿地促成了中国中立、将中国东北划为交战区之后,他牺牲“中国完整”的活动并未停止。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后, 为了在远东营造对美国有利的日俄均势,罗斯福在调停日俄争端的过程中,不时以牺牲“中国完整”为前提与日俄做交易。在罗斯福看来,日俄战争给美国势力打入中国东北提供了契机。美国的利益要求日俄双方互相消耗,互相削弱,最后互相牵制,以达致相对平衡,从而消除满洲“门户开放”的阻力。(注:罗斯福曾就此问题多次谈到自己的看法。1904年3月19日,他在一封信中谈到,希望俄日“两国继续打下去,直到双方耗尽元气,到那时缔结和平就不会产生黄祸或斯拉夫祸。”见Morison,op.cit.,Vol.Ⅳ,pp.759~761;次日,他与斯特恩博讨论远东局势,认为“我们的利益是,俄日间的战争应拖长;两国应尽可能地互相消灭;和约签订后,它们的地理上摩擦面积不应该消除;并且因为它们利益范围的界限它们要象战前一样互相对立”。见孙瑞芹前引书,第16~17页;数月后,他又向法国驻美大使朱塞朗谈到,“最好是俄日双方受到削弱,面对面地互相牵制。”见Esthus,op.cit.,p39;在俄国落败后,他又说,“如果把俄国这个东亚大国消灭掉,那对我们的安宁来说将是……不幸的”,“最好还是让它保存下来同日本对峙,而使这个国家能对那个国家起钳制作用”。见赫沃斯托夫前引书,第779页。)所以,罗斯福一直密切关注日俄战争的进程,并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外交渠道使日俄战争尽量按自己的设想进行。1904年6月,随着日本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罗斯福开始担心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劲敌,在与日本公使高平的一次会谈中,即显示出对日俄议和一事的关注。罗斯福谈到日本“将在黄海沿岸占有至高利益,一如美国之在加勒比海”,并希望日本“负起责任引导中国走日本走过的道路”。高平说日本准备在把俄国人赶出满洲后将满洲归还中国,但担心中国没有能力加以防卫。罗斯福就此发表意见说,可由中国总督在列强保障之下维护满洲“一定的秩序”。(注:Morison,op.cit.,Vol.Ⅳ,p1271,pp.830~831.)8月,罗斯福向斯特恩博谈到他设想的日俄和议计划,提出满洲由各国保障其中立,并由德国指定的一位中国总督加以管理。(注:〔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1、537、538、788页。)1905年1月, 罗斯福又向法国驻美大使朱塞朗(Jules Jusserand )提到类似的媾和条件:朝鲜划归日本势力范围,旅顺口割让给日本,满洲或满洲的大部分归还中国,但须置于欧洲的保障或监管之下。(注:〔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1、537、538、788页。)2月,罗斯福又向斯特恩博谈到他不同意德国首相毕洛夫(Bernhard Von Bülow )曾提出的“最终将华北的某部分领土割让给交战双方是不可避免的”看法,因为这是对中国领土完整的破坏。他本人“期望俄日在缔结和约后要获取的地区将不在满洲和朝鲜的范围之外。”(注:〔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1、537、538、788页。)罗斯福实际上已将中国东北列为一个特殊地区,可以用来作为战利品以满足日俄的掠夺欲望。中国东北在罗斯福设想的和议计划里已完全被排除出“中国完整”之外。

在日俄酝酿议和的时候,罗斯福唯恐中国参加日俄和谈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日俄均势计划,因而断然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出席和会的要求。中国作为日俄战争的直接受害国,在日俄和谈的议题直接涉及到中国领土主权的前提下,理应参加会议。中国在和会开始前提出了参加会议的要求。这个要求若得到罗斯福的支持,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美国却借口中国没有能力照管自己的权利,在和会上美国将尽力保持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注:Hunt,op.cit., p88; AlfredL.P.Dennis,Adventures in American Diplomacy 1896~1906,NewYork:1928,p406.)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参加会议的要求。在罗斯福的眼里,中国没有丝毫的国际地位可言。他玩弄的是十足的大国政治。这样,在罗斯福斡旋之下,1905年8、9月间,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召开和会。罗斯福在把俄国在南满的一切利权转交给日本的同时,却反对日本向俄国勒索赔款,且有意将库页岛一分为二,让日俄南北对垒。在朴茨茅斯,罗斯福实现了他的日俄均势构想,并且得到了日俄在满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在罗斯福运用了他的“每一分影响”“促成了和局”之后,(注:〔苏〕鲍·亚·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01、537、538、788页。)他评价说,“和约无论对于俄国和日本都是公正的,对于英国和美国也都是有利的。”(注:Tyler Dennett, Roosevelt andthe Russo-Japanese War,Gloucester,Mass.:Peter Smith, 1959,p261,p112,p320,p321.)但很明显,和约对于中国是最为不利的。在罗斯福的安排下,俄国将包括旅顺口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权益以及宽城子站(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损害了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而且,罗斯福的这一安排事先根本没有咨商中国政府,表明了他一贯的藐视中国的态度。清政府鉴于自己被排斥在和会之外,曾发表声明不承认和会涉及中国主权的各项安排。罗斯福对中国的这个态度非常恼火。日俄议和刚结束,他就指示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如果中国人在将俄国在南满的权益转让日本人一事上制造麻烦,那就应强硬地知会中国政府“不能对这项转让的效力”提出疑问,也不能对这项转让拖延不决。(注:Morison,op.cit.,Vol.V,p18.)在美日的联合压力下,清政府在12月22日与日本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被迫承认了这些利权的转让。

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的对华政策完全从属于他的远东均势政策。他积极利用日俄矛盾,希望在远东达成对美国最为有利的均势安排,使美国得享“门户开放”之利。与其说“中国完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项原则,毋宁说它更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一个手段。如果牺牲这一原则使美国获利更大,那它就毫不犹豫地加以牺牲。罗斯福在中国中立问题上、在战后日俄议和的设想上、在朴茨茅斯和议条款的安排上,都是以牺牲“中国完整”为代价的。“中国完整”在罗斯福那里纯粹是一个筹码,在与列强争夺远东利权的赌局上,只要有利可图,就随时可以抛出去。

三、遭遇日本:罗斯福出卖“中国完整”

罗斯福苦心经营的日俄均势并没给美国带来预期的利益。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只愿向美国开放满洲的商业门户,不愿与美国人分享金融实业方面的投资权益。至于“中国完整”原则,虽然日本人一再声称予以遵守,但实际上,日本不仅迫使中国同意让它租借旅顺和大连,而且成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对南满铁路实施垄断经营,把南满变成了它独占的势力范围。待日本在南满站稳脚跟之后,它便与过去的敌手俄国联合起来,共同排挤美国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

日本势力在满洲坐大,不仅排斥了美国利益,而且对中国完整的破坏比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罗斯福政府却不愿再提什么“中国完整”。这从罗斯福本人对待中美德结盟的态度可以看出。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他不仅拒绝联合德国与中国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头,反而最终选择了与日本妥协,以换文的形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地位,出卖了“中国完整”原则。

中美德结盟的建议系出自德国。1907年欧洲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对付德国的局面。在远东,德国的处境也十分不利。英法俄分别与日本签订协定,划分了各自在远东特别是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在欧洲与远东都相当孤立。德皇威廉二世自认与罗斯福关系不错,试图拉住美国,改善对德不利的国际环境。9月23日, 德国驻美大使斯特恩博受命与美国方面接触,寻求双方在中国合作的可能性。(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罗斯福此时也对日本的扩张感到忧虑,而且,他也充分认识到英法俄日间的协议对中国完整的极大危害。他谈到,在四国瓜分中国后,“日本将得到大部分,而将较小的土地打发其他三国,等待将来再攘为己有。”(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他已将日本视为破坏中国完整的主要国家。但他却认为缔结中美德同盟的时机尚未成熟,此时由德美出面发表“维持中国完整与门户开放公开的宣言将不仅产生猜忌反而有害”,等“美国舰队访问远东的时候也许能发现一个更合适的机会”。罗斯福还向斯特恩博表示,他对与德皇在中国问题上的合作有浓厚的兴趣。(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第3、23、30、30、32、46、51页。)12月4日,他甚至向斯特恩博谈到,成立中美德正式同盟会遇到国会方面的阻力,但“关于三国共同行动达成一个谅解可以磋商”。(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这表明罗斯福似乎倾向于同德国一道为维持“中国完整”作一定的努力。而且,1907年美国的一些行动似乎也为中美德的接近提供了更大可能。一是美国政府在与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交涉中持积极合作的态度,罗斯福本人在12月3 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他退还多收的庚款; 二是陆军部长塔夫特(WilliamTaft)在访问上海时重申了“门户开放”与中国独立对美国远东利益的重要性;三是日美关系由于移民问题而大为恶化,美国派出“白色舰队”巡游世界,向日本示威。

在德美继续就结盟问题磋商之际, 中国方面也有了积极回应。1908年初,清政府准备派特使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一事,并就中美德达成政治谅解与美方磋商。罗斯福似乎也做好了迎接中国特使的准备。(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第3、23、30、30、32、46、51页。)但是,9月上旬,罗斯福在会见日本驻美大使高平小五郎时却说,中国特使唐绍仪的使命是不能实现的。10月下旬,罗斯福再次向高平表示,中美德三国不可能结成同盟。(注:Raymond A.Esthus,Theodore Roosevelt adn Japan,Washington:1966,p8,p8,p9,p28,p31,p29,p30,p261.)

与此同时,罗斯福还接受高平的建议,为恢复日美两国的友好关系,双方应就彼此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以换文的形式达成一项协议。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司戴德(Willard Straight)反对这样做,认为日本所拟的换文草案中关于“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条款将被解释成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侵略地位,况且日本的草案中并未提及中国的领土完整;美国放弃“中国完整”原则将被认为是美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将沉重打击美国在远东的声望。他提醒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美国政府不能放弃这一原则立场。(注:JessieAshworth Mill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 TerritorialIntegrity 1908.In Dwight E.Lee and George E.McReynolds eds.,Essays i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Honor ofGeorge Hubbard Blakeslee,Worcester,Mass.:Clark UniversityPress,1949,pp233~256.)罗脱经与高平再三协商后,最后达成的条款是:双方同意“各国通过和平手段,支持中国的独立与完整以及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来维持各国在华的共同利益”。(注:Jessie Ashworth

Mill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Territorial Integrity 1908.In Dwight E.Lee and George E.McReynolds eds., Essays i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Relations in Honor of George Hubbard Blakeslee,Worcester,Mass.:Clark University Press,1949,pp233~256.)条款中没有写明“领土完整”,而“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的条款却未作变更。11月30日,即唐绍仪使团抵达华盛顿的当天,罗脱与高平在换文上签了字。唐绍仪尚未展开活动,其赴美主要使命即告失败。美国最终选择了与日本妥协而非与中国结盟。在唐绍仪追问罗斯福为何与日本达成协议时,罗斯福解释说,美国不可能与德国一起对中国领土完整作出保证,“因为,如果这样,中国将被诱采取一个排日政策。一个中日战争必将发现中国完全没有装备,在这种情形下,德国与美国都不能准备保护中国以抗日本。我们还不能派遣我们的海军到太平洋去,美国不能为中国进行战争,因为此间舆论不会赞成这样的战争。如果日美必须要打仗,这只能纯粹为美国利益而发生。”(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择》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3、30、30、32、46、51页。)

罗脱高平协定表明美国政府已完全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所取得的一切侵略权益。 罗斯福本人也对日本在南满的特殊地位不持异义。1908年秋,他曾派其密友奥朗宁(John C.O' Laughlin) 为非正式特使到东京活动。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10月21日在会见奥朗宁时曾坦率地提到,“中国完整”原则不适用于满洲,因为南满构成了日本的“外层防卫线”,关乎日本的国家安全。事后,奥朗宁将会见的内容写成备忘录寄给罗斯福。(注: Jessie

Ashworth Miller, The UnitedStates and Chinese Territorial Integrity 1908.In Dwight E.Lee and George E.McReynolds eds., Essays in History 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Honor of George Hubbard Blakeslee,Worcester,Mass.:Clark University Press,1949,pp233~256.)罗斯福对日本的这一立场没有表示任何异义。

从日俄战争结束到罗脱高平协定签订,日本在中国东北不断扩张渗透,不仅严重地排斥了美国利益,妨碍了“机会均等”原则,而且极大地侵犯了中国主权,破坏了“中国完整”原则。对此美国政府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最终以换文的形式达成协定,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所取得的一切侵略权益。罗斯福及其政府奉行这一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罗斯福的远东政策中,对日关系远比对华关系重要。他一向瞧不起中国人,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没落的、没有凝聚力的国家。中国贫穷衰弱与落后挨打的现状也使他觉得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在远东合作的伙伴。美国感兴趣的只是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提出“中国完整”原则,只是希望为美国保全这个市场,并非真的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独立。相反,日本民族却是罗斯福所敬慕的对象。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日本是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而好战默武的国家,表示景仰日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注:关于罗斯福对日本的态度与看法,参阅Beale,op.cit.,pp.264~270.)日俄战争时期及其以后,罗斯福眼看日本势力日益膨胀,成了远东的军事强国,而美国在远东却无法与日本抗衡,为了能在经济上享受亚洲市场之利,就得和日本搞好关系。只要日本承诺或在事实上使这一地区对美国开放商贸门户,中国的领土与行政是否完整,美国并不关心。日俄战后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它一再声明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便对日本破坏中国完整的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其次,在罗斯福看来,“中国完整”远没有菲律宾的安全重要。当初美国夺占夏威夷与菲律宾时,日本曾表示抗议或关切,足见日本对该两地的领土野心。罗斯福非常重视菲律宾的战略地位,他本人曾表示宁愿做菲律宾民事总督而不愿做美国副总统。(注:Richard W. Turk,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Theodore Roosevelt and

AlfredThayer Mahan,Greenwood Press,1987,p43.)随着日本海上力量不断增强,菲律宾、夏威夷也日益面临日本的军事威胁。罗斯福深知,菲律宾是美国在远东的薄弱环节,一旦遭到日本的攻击,实难以防卫。(注:罗斯福1907年8月27日在一封信中谈到, 从军事角度来看,菲律宾是美国的弱点。见David H.Burton,Theodore Roosevelt: ConfidentImperialis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Press,1968,p101.1909年2月8日,他又告诫候任国务卿诺克斯(Philander C.Knox)说,与日本的冲突应尽量避免,因为一旦夏威夷、菲律宾有失,美国无足够的力量把它们重新夺回来。 见FrankJ.Merli and Theodore A.Wilson, ed., Makers of American Diplomacy:from TheodoreRoosevelt to Henry Kissinger,New York:1974,p21.)鉴于日本的对外扩张历来有南进、北进之争,为了菲律宾的安全,罗斯福愿意以中国东北作安全阀,引导日本北进向大陆扩张。罗斯福的这种想法至少在日俄战争期间就已形成了。1905年7月, 美国陆军部长塔夫特曾往日本会晤日本首相桂太郎,双方达成一个备忘录,美国以牺牲朝鲜换取了日本不进攻菲律宾的保证。此举得到了罗斯福的肯定。(注:TylerDennett, Roosevelt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Gloucester,Mass.:Peter Smith, 1959,p261,p112,p320,p321.)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关系由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渗透而趋紧张。1906年后,日美间又由于移民问题发生尖锐矛盾,双方甚至威胁要以战争解决问题。美国在1907年派“白色舰队”巡游世界,就是向日本示威。但因无取胜把握,罗斯福自然不愿让满洲问题给日益紧张的日美关系火上浇油。他宁愿以在满洲让步来换取移民问题的解决,换取日本对美国属地菲律宾的承认,故有罗脱高平协定之缔结。

第三,远东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美国不仅不能单独向日本挑战,甚至于联合别国对付日本亦无可能。 在日俄战争接近尾声时,1905年8月,英国与日本缔结第二次同盟条约, 英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至高利益,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到1907年,日本不仅控制了朝鲜,在南满也站稳了脚跟。6月, 法国与日本签订协定,法国承认朝鲜、中国东北及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则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统治,并承认与印度支那毗邻的中国省份为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是俄国的盟国,法日协定促进了日俄协定的达成。7月,日俄签订协定,日本承认北满、外蒙古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则承认南满和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两国通过这一协定划分各自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使日俄战争以来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日本通过上述与各国达成的协定,不仅使其对朝鲜的控制得到了各大国的认可,而且巩固了它在南满的地位。在这种对日本极为有利的国际局势中,美国即使联合德国也不足以对付日本。何况罗斯福本人一向认为中国东北并非美国必争之地,而日本却视南满为其生命线。于是,他便以牺牲中国领土来换取日本在其他方面让步。

罗斯福在中国东北对日本退让,他自己在卸任总统之后曾有很好的解释:“我们的切要利益是不让日本人进入我国,同时保持日本的善意。另一方面,日本人的切要利益是在满洲与朝鲜。因此,不采取任何涉及满洲的步骤对我们的利益特别重要。这些步骤会使日本人……觉得我们敌视他们,或对他们的利益是一种威胁——哪怕是一种很小的威胁。……说到满洲,如果日本人选择遵循一条与我们敌对的行动方针,我们是不能阻止它的,除非我们准备走向战争,而为满洲进行一场成功的战争,就需要一支像英国舰队那样好的舰队,外加像德国陆军那么优良的陆军。(注:Tyler Dennett, Roosevelt and the Russo-JapaneseWar,Gloucester,Mass.:Peter Smith, 1959,p261,p112,p320,p321.)既然美国不可能以武力迫使日本就范,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罗斯福只有选择妥协。

面对强敌俄日,罗斯福再三地牺牲“中国完整”,希望它们允许美国“均沾”中国东北的利益。他对俄日让步,并非如他自己所说的是由于美国舆论不赞成对俄日开战。美国的政策取向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东北对美国利益的重要程度,二是美国实力的强弱。由于地缘关系,俄日在中国东北不仅有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们在中国东北都有很强的实力存在。在中国东北,美国利益与俄日利益相比,显然要小得多。俄日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国东北的地位,不惜以武力排除他国的干预。而美国此时虽是经济大国,军事力量则远不如俄日,还谈不上远涉重洋来东北亚与俄日作战。罗斯福是深谙其理的。他卸任总统后曾向继任总统塔夫特谈到,“事实上,只要一个强国决定弃置‘门户开放’于不顾,并宁愿冒战争的危险,那么,‘门户开放’政策就会消失”。(注:Tyler Dennett, Roosevelt andtheRusso-Japanese War,Gloucester,Mass.:Peter Smith, 1959,p261,p112,p320,p321.)换句话说,若俄日决心以武力说话,别说是“中国完整”,就连“利益均沾”原则,美国也可以放弃。这充分暴露了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实质。

标签:;  ;  ;  ;  ;  ;  

罗斯福与“中国诚信”*_日俄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