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兼论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体制改革论文,运动员论文,对策论文,教育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在亚洲和世界处于领先地 位 ,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28金16银15铜的好成绩,我国 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我们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始终面临着妥善解决优秀运动员重返社会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优 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了我国独有的“一条龙”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体制已显露出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目前正 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各地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 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发展也出现了 新的趋势。在世界跨入21世纪的历史关头,开展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研究,对加强我国体 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规划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本文以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调查 和访谈的方法,分别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上海、安徽和浙江等省(市)及辽宁阜新 、大连、金州、朝阳、旅顺等市地体委召开行政领导、文化教师、一般干部和运动员座谈会 20余次,调查访谈了239人,研究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索改革的具 体措施,力图为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 1 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现状概述
1.1 教育机构设置
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教育体制与运动训练体制相适应,也形成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一条 龙”体制,其机构设置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见图1)。
第一部分是体育系统自办的“一条龙”文化教育机构,包括10所由省市体委主办的运动技 术学院或进修学院,9所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这是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体机构,承担着 大部分优秀运动员和二、三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
第二部分是全国体育学院系统(总局直属1所、部分省市所属14所),经教育部批准,面向退 役和现役运动员单独招生。其中全日制本科以退役运动员和少体校学生为主,函授本、专科 招 生以现役运动员、教练员为主。
第三部分是由省市体育局办的普通中专,即业余训练层次的体育运动学校,包括中、小学 。
上述三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情况也相当复杂,由于运动训练的规律和特点,各教育机构的 办学层次相互交叉,既有成人高等教育,又有全日制高等教育;既有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又 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1.2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政策法规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1 985年以来,在“解决竞技体育与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规定了优秀运动员每周 文化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0-12学时,全年40周,约400学时;为确保文化教育的办学条件,规 定用于文化教育的经费不得低于运动队全年经费的2%;近年来又规定获奥运项目全国比赛前 三名的优秀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体育院校和成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习。上述政策法规客观上 为优秀运动员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
2 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社会就业和用人机制与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突出
近年我国社会劳动就业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退役运动员也必须参与人才市场的 就业竞争,新的社会现实对所有专业运动员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有95.4%的 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对于就业非常重要;有62.8%的被调查 者认为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准与现有学历不符;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退役运动员就业 必须是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都优越(见表1)。
表1 文化教育与社会劳动就业关系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集中倾向
领导32人 一般人员33人 教练员39人 运动员135人 总体239人
文化教育重要性
96.0% 97.0%
95.0% 95.0%
95.4%
学历与水平不符
81.0% 63.6%
71.8% 47.4%
62.8%
就业双重要求 37.5% 72.7%
71.8% 70.4%
66.5%
由于被调查者的社会角色不同,对问题回答的倾向有所不同,但总的倾向是认同文化教育 对于劳动就业的必要性,普遍感受到新的社会用人机制给现役运动员带来的压力。调查中还 发现了许多由于文化素质低的问题至今仍滞留在体工队待业的典型事例。座谈中大家普遍认 为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安置困难,滞留运动队,占据工资指标,影响新运动员入队,这 是一个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 高等教育和体育体制改革对现行竞技体育教育机构带来新的影响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对竞技体育后备力量选拔带来了一定冲击。由于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和 牺牲文化教育时间的现实,使许多家长把有运动天赋的孩子送到普通高校,我国“一条龙” 训 练体制的中间层次出现招生困难,调查发现在辽宁、吉林、北京、上海和浙江等省(市)相继 出现体育运动中专办学萎缩的情况。
2.3 运动员对文化教育需求增加,现有教学体制难于适应
此次调研与10年前(1990年前国家体委组织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调查)相比,差别在于社 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调查着眼于文化教学的组织,优秀运动员二次就业安置的 压力不大;而此次调查发现,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使广大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视,产生了极 大的热情,而目前体育系统自办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见表2)。许多优秀运 动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到外面学习计算机等自学考试课程。
表2 竞技体育教育机构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集中倾向
领导 一般人员 教练员 运动员总体
机构重视教学
18.0%15.1%
28.2%
53.3%39.3%
与训练相吻合
3.1% 6.0%
33.3%
33.3%25.5%
基地办在学校
75.0%75.5%
97.4%
80.7%82.0%
要求半日学习
50.0%57.6%
61.5%
60.0%59.4%
注:调查人数同表1。
在千岛湖训练基地座谈时,全体运动员呼吁开展文化学习,他们甚至在训练之余在走廊内 大声疾呼:我无聊死了!一致要求文化教师能到基地来为他们上课,希望训练基地能够建在 学校。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意见很大。首先比较窄的专 业面对于多数退役后没有机会做教练员的优秀运动员来说,用处不大。其次是在训期间虽有 大专学籍,但学习的科目太少。北体大训练专业本科毕业的著名赛艇运动员曹棉瑛在发言中 强烈呼吁增加教学内容,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这些生动的事实提示运动员文化教育改 革的方向应该向着宽专业和优化教育内容的方向发展。
2.4 业余训练和优秀运动员普九义务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加强业余训练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学对于后续教育非常重要,然而现实是业余 训练正发生着由“以学为主”向“以练为主”的本质变化。许多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由于业 余训练阶段就荒废了学业,致使入队后和进入高校以后的文化教育发生困难,出现了相当普 遍的“挂名教育”和“滞后教育”的倾向,这是我国运动员学识与学历水平不符的主要根源 。
调查还发现,我国46%的优秀运动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集中在一些小年龄项目的专业运 动队。调查中发现,许多项目运动员进入专业队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最小的只有8岁(国家 规定不得低于10~12岁)。然而,小龄运动员入队后的文化学习十分不正常,很难完成普九 教育任务。主要原因在于:①部分省市运动队根本不具备普九教育的条件,学生到校外上学 ,往往“挂名”,流于形式。②即使有普九教育机构的省市,也经常由于运动员“上调试训 ”而中断文化学习,尽管国家规定训练期间必须坚持文化学习,但事实上没有落实。③自19 98 年开始的竞赛体制改革对小龄运动员文化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冲击,竞赛的频率增加,经常安 排在正常教学期间,学生参赛后补课效果不好。
2.5 处理好学与训的矛盾仍将是一个艰巨的焦点问题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难点在于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难以调和,其原因在于两者的规律不同 。竞技体育是年轻人的事业,而青少年又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优秀运动员训练竞赛 需要大量时间,不可能与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化学习。调查发现,影响运动员文化 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精力,分别为76.2%和86%(见表3),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每周10~ 12学时,全年30周,300学时以上)在许多情况下(如备战全运会等)被挤占。值得提及的是, 在关于学习适当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人赞成半日学习,半日训练。
2.6 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技术中专的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
运动技术学院是承担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任务的机构,属地方成人高校性质。在新的社会 形 势下,运动技术学院毕业运动员的学历与实际文化素质不符,文凭的含金量进一步降低,这 使许多优秀运动员宁愿到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学习。然而近年来,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运动 技术中专为了自身的发展,又开始对社会招收所谓“师资班”,出现了偏离运动员文化教育 主业的倾向。在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面过窄、无专门教学经费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形式与方法不符合优秀运动队的实际情况、专任教师队伍退休等亟待 改革的问题。
表3 关于学习与训练时间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集中倾向
领导 一般人员 教练员 运动员总体
时间影响
87.5%18.8%
66.6%
76.2%52.3%
精力影响
53.1% 3.0%
100.0% 86.0%51.4%
半日学习
50.0%57.6%
61.5%
60.0%59.4%
注:调查人数同前。 3 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3.1 近年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调查中发现,为解决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各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和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由省市体育局与普通高校联办二级学院、体育系或运 动训练专业,其中联办二级学院均设有中专部。②由普通高校招收优秀运动员或与省市体育 局联合办队,即以项目运动队为单位成建制地进入高校。③由地方政府统筹,将体育院校、 运动技术学院、体工队、科研所等单位合并,成立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④以对运 动员管理的改革为核心,实行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和管理学籍化”。上述改革均对优秀运动 员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制一般为4~8年。
3.2 适应社会发展,回归教育大环境将是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许多领导和教练员认为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归教 育大环境。体育系统应该本着“不在所属,就在所为”的精神,把业余训练阶段的运动员文 化教育工作完全交给教育部门。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也应该逐步向院校靠拢,改变体育系 统自办低水平教育的尴尬局面。
4 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和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对策
4.1 进行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是提高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的根本出路
上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仍然停留在计划 经济的模式上。许多运动员认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低是国家造成的,应该由国家来负责解决。 在黑龙江的座谈中,一名滑冰运动员甚至理直气壮地指责调研组的同志“为什么不解决我们 升学的问题?我们升学为什么还要考试?”尽管这仅是一个事例,但代表了相当部分运动员对 待文化学习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意识中仍在等待国家的包办。然而在我国南方,一些年龄 较大的优秀运动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学习,参加自学考试,有的甚至用参赛奖励购置电脑 学习文字录入,为退役就业做前期准备。这两种反差极大的做法说明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 题必须首先转变运动员的思想观念,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打破由国家包办的教育模式,走 社会化之路。
4.2 构建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新体系
21世纪初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实现竞技体育回归大教育环境的“院校化”为 目标,构建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所谓“多元文化教 育体系”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运动员接 受不同层级文化教育的渠道,为广大运动员构建出可灵活接受文化教育的立交桥(见图2), 同时形成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21世纪初,应重点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以中小学为主体的业余训练文化教育体系。体育系统要主动地把文化教育任务交 给教育部门,自己则集中精力抓好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
——改革与完善以运动技术学院为主的优秀运动员中专和成人教育体系。在中专层次,应 改变过去单纯搞体育教育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就业需求,按两条主线来开展文化教育,一 是高中教育,二是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或升学,或就业,各得其所, 实现合理分流。
在成人高等教育层次,要利用社会和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把普通高校的非体育专业教育 拉进来,开设非体育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以满足广大运动员面向未来择业的文化学习需要。
——发挥各体育院校办学的优势,建立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要引导体育院校调 整办学方向,跳出计划经济时期只办师资的模式,加大校内竞技体育的比重,积极为竞技体 育事业发展服务。在扩大现有附属竞技体校的同时,承担常设国家队的文化教育工作;在现 有运动训练专业基础上,拓展面向运动员招生的专业面。
——大力扶持普通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拓宽面向运动员招生的渠道。体育总局应主动 与教育部协商,制定更加有利于运动员入学的倾斜政策,扶持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要通过竞赛杠杆,进一步调动高校面向运动员招生的积极性,使这条运动员文化教育之路越 走越宽,最终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的主体。
——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走运动员文化教育社会化之路。当前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 训练体制,如俱乐部和项目学校等。这些社会办学形式尽管目前还不够规范,但共同的特点 在于吸取国家办学的经验教训,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提 高文化教学的质量,使他们成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4.3 加强法规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小年龄运动员普九义务教育工作
要强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把小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运动队正常工作之中。要把小 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与教练员的直接利益挂钩,使所有教练员都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训练 工作的组成部分,使提高训练质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轨道上 来。要合理安排年度竞赛计划,减少对文化教学的冲击。在小龄项目竞赛制度内,增加文化 知识测试的内容,把文化成绩纳入竞赛总成绩之中。同时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在小龄项目 中形成有利于完成普九义务教育任务的机制。
4.4 探索合理解决学与训矛盾的新途径,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解决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是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21世纪初, 应重新制定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优秀运动员文化 教育管理模式,如:长学制、学分制、单科结业积累制、保留学籍集中学习制等。要改革教 育教学的内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构建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材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 上,要实行“送教上门”,有条件的优秀运动队应增设专职文化课教员指标,常年随队上课 ,保证运动训练之余坚持经常性文化教育。在条件成熟时,可把训练基地建在各体育院校或 普通高校,为实现竞技体育教育体制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最终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 协调、集约化发展。
5 小结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遇到了教育质量不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 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改革的方向应是依托社会 大教育环境办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构建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文化 教育体制,明确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院校化”发展目标。
在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小龄优 秀运动员的普九义务教育任务的完成,大力扶持普通高校面向优秀运动队招生,建立运动员 接受文化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