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使课堂开放_圆明园论文

“辩论”使课堂开放_圆明园论文

“辩论”使课堂走向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中组织好辩论,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多向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语文阅读由封闭转向开放,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下面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圆明园的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圆明园,准备参加辩论。

师: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你们认为这样好吗?

生:好。(部分学生)

生:不好。(另一部分学生)

(两部分学生争执不休)

师:请认为“好”的同学组成正方队,认为“不好”的同学组成反方队进行一次辩论赛。首先给大家10分钟时间利用你们收集的资料和学到的课文知识进行赛前准备。请正方同学坐在左边两组,反方同学坐在右面两组。

(学生分成两组互相商量、讨论、记录)

师:现在辩论开始,请各方派代表首先陈述自己一方的观点。

正方代表:我方认为应该在旧址上重建圆明园,让大家游赏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反方代表:我方认为不应该在旧址上重建圆明园,这样会将英法联军罪恶行径的证据毁灭。

师:自由辩论开始。

正方:(出示圆明园全貌的复原图)看!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不想去看一看吗?

反方:圆明园固然美丽,有哪一个人不想去看一看呢?但是就是这样美丽的园林,被英法联军在几天之内抢的抢、烧的烧,化为一片灰烬。如今,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出示残壁图),你们不感到难过吗?我们怎么能忘了我们中国人民这样的奇耻大辱,如果重建了圆明园,不是毁灭了证据了吗?

正方:看这张圆明园的复原图,图中许多景物都是依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园中不仅有民族景观,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你们难道不想到这样的幻境中神游一番吗?

反方:我们很想去。但是我方提醒对方同学,你们所描述的是已被烧毁的圆明园。如果要重建,将花去多少国家资金,国家为何要花这些冤枉钱去重建。

正方:我们可以让英法两国来出这笔钱。

反方:对啊!假如没有这些残垣断壁做罪证,英法两国怎么会承认自己的罪恶行径,怎么会同意赔偿呢?

正方:可是请大家看,正是对方同学提供的这张残垣断壁图上,那些柱子雕花镂图,多么漂亮啊!它曾经是当时皇亲贵族们游览的地方,你们不想也去当一回皇亲贵族享受一番吗?

反方:北京不是有颐和园吗?它是专供慈禧太后等皇宫里的人游玩的。到颐和园就已经过足瘾了,何必再花巨资去重建圆明园。

正方:圆明园这一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果不能再现,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遗憾。你们难道不感到遗憾吗?

反方:圆明园的毁灭应该是我国的奇耻大辱,留下这些残垣断壁可以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记住这样的耻辱,以后不要再重蹈覆辙。

……

师:现在辩论结束。大家辩论得非常激烈,非常好。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我从大家的辩论中能感到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们是多么热爱这座美丽的园林;我还能感受到不希望重建圆明园的同学们是多么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侵略行径。让我们为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同时也不能忘了这段使中国人民感到耻辱的历史。

评议:

1.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辩论的方式,学生们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创设出轻松、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呈现出自由而开放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进发而出。以上辩论中学生的各种精彩发言可以充分说明他们毫无顾忌,敢想、敢说、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2.开放的时空。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35分钟,应该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小学生好胜心强,为了在辨论赛中取胜,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利用课文里的知识,而十分愿意在课前翻阅课外书、上网、请教家长,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辩论能使学生化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了解了大量的课外知知,将课堂与社会连了起来,让学生具有了一个开放的知识结构、辨论中正方学生对圆明园声情并茂的描述(图是学生从网上下载的),反方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及对文物保护知识的描述正是说明了学生已经将课内外的知识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3.开放的教学方法。辩论前将学生分成两组给予适当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尽情讨论。不仅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为辩论作准备,而且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充分发挥作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以上辩论中,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一环扣一环的精彩争辩正是学生互相配合的结果。

4.开放的评价。创新教育中要求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教师最后一个开放性的评价“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没有说明确的答案,而是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就不会压制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最后教师指出每一方的“闪光点”的同时,也进一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又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5.开放的思维方式。辩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而是激起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辩论中学生对课文深刻透彻地理解后,经严密的推理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精彩辩论,反映了思维的深刻性;正方学生从建筑特点、收藏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等多个方面来论证重建圆明园的重要性,而反方同学则从意义、资金、法律方面来论证不重建圆明园的必要性,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辩论中当正方学生用圆明园的美丽不能打动对方时,及时转向圆明园的收藏,反方学生听到对方让他们当回“皇亲贵族”去游览圆明园时,马上想到了可以到颐和园内当“皇亲贵族”,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标签:;  ;  

“辩论”使课堂开放_圆明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