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研究对人文学科的意义_信息学论文

信息研究对人文科学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科学论文,意义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5;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6)02-0107-06

一、信息概念诠释

信息这个中文词产生于何时,发明者是谁,笔者没有考证,只知道至晚唐代文人已在使用它。许浑有诗云:“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走尘埃。”说的是尽管眼前道旁车来马往,尘埃滚滚,却得不到远在塞外亲人的任何信息,勾起家人不尽的思念和惆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人文文化,蕴涵着深邃而丰厚的信息意识,特别重视人文情怀和人文信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成发展、又以承载和传播这种文化为使命的汉语汉字,极为典型地表现出这个特点。依据现代信息科学提供的概念和原理来解析中文信息一词的构造和含义,不能不对中文的精妙绝伦深怀敬意。中文信息一词主要是依据人文文化和人文信息构造的:信息是“信”与“息”的统一体,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合而为一者即信息。意思是说:(人文)信息靠人言(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人言必须讲究可信或诚信,人以信立言;信息者,人的内在感情、思想、意志、精神的外在言语表达也,人言重信,发自内心。换言之,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基本特征是具有可信性或诚信性,而人言有真有假,假话传递的不是信息,言语中那些发自内心的、具有诚信力的东西才是信息,越是来自人心深处的信息越珍贵。众所周知,倡导“言必信”,谴责“言而无信”,是贯穿中国文化典籍的一条红线,《论语》尤盛。中文信息一词的这种文化内涵在英文information一词或其它西方文字的对应物中是找不到的。

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面对的远不限于人文信息,需要讨论的是人类实践和思维涉足的一切领域,即一般信息。令人惊奇的是,用中文信息一词刻画一般信息概念,同样显示出西文所缺乏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跟人无关的那些领域中被称为信息的东西虽然不是用人的语言文字表达的,但同样可以看成信与息两者的统一体。先看“信”字。信者,信也,讲的是表征性和可信性,意指可信的表征。某事物的信息具有表征该事物组分、结构、状态、行为、功能、运行规律、历史遗迹、未来走向等等的作用,而不是事物组分、结构、状态、行为、功能、运行规律、历史遗迹、未来走向等等本身,事物的结构、状态等不可能被传送到人脑或电脑中,不能在人脑或电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和存储,也不可能从人脑或电脑中再提取出来,被传送、加工、存取的仅仅是关于结构、状态等的信息。所以,信息是而且仅仅是一种表征性的东西,一种非物质的、但又须臾离不开物质的抽象存在。作为事物自身具有的表征性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概言之,信息仅指那些真实可信的表征,排除一切不可信的表征。

再看“息”字。所谓事物的自我表证,就其自身看,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只有在该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才可能变为现实性,获得实际的表征。事物A的组分、结构、状态等等,在其自身内部无法获得表征,因而还不是通常讲的信息,但具有获得表征的潜在可能性;一旦A与事物B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引起B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记录和承载了A的信息,B的变化越多样而鲜明,记载的A的信息也越多样而准确。只有这种通过和他物B相互作用而离开了A、载带于B上、但能够表征A的东西[1],即在B的变化中显示出来的表征A的特性的一种抽象的存在,才是A的信息。这样的他物B被称为A信息的载体。所以,汉语信息一词中“息”字意味着那种离开信源而栖息载荷于载体上的表征才是真正的信息。

合而言之,某事物的信息是能够表征该事物而又栖息载荷于叫做载体的他事物之上的一种反映性的东西,即一种抽象的存在。如此界定的信息概念肯定了信息来源于相互作用,信息属于系统现象,谈信息一般要涉及信源、载体和信宿(载体是暂时的信宿,信息的临时寄宿处;信宿是终极的载体,信息的归宿处),作为信源特性之表征的信息来自信源本身,暂息于载体,最终止息于信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B能否载带A的信息,能载带A的哪些信息,效果如何,还同B自身特性有密切关系。只有当B能够同A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引起B的变化,B才可能载带A的信息,显示A与B具有可通信性。A的信息多种多样,有些可以载带于B而不能载带于C,有些可以载带于C而不能载带于B。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信源A,不同载体B、C、D所能载带A的信息常有差异,原则上都不可能载带A的全部信息。通信科学讲的信宿(信息用户)译码能力的差异,根源也在于此。同一堂课,不同学生的收获不同,源于译码能力的不同。不仅如此,B以自身的状态、结构、属性等特征的变化反映A的特征,或多或少会打上B自身的烙印。在非人文信息领域中,B的特性对A的信息的影响一般可以忽略不计,足以讲它的客观性;而在人文信息领域中,只要载体或信宿是人或人群,通过B的变化记录和解读出来的A的信息,难免有B的影响在内,这样的信息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二、信息的分类

信息的种类难以穷举,大体说来信息有两种分类方式,即非信息科学的信息分类和信息科学的信息分类。通常讲的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生态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艺信息、体育信息等,以及物质信息、意识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思维信息等,尽管信息科学的著作有时免不了使用这些词,但它们不是信息科学的分类概念,而是应用信息科学于其他学科时提出的概念。信息科学作为一类特殊的概念体系,应有自己的信息分类,即撇开信源和信宿的具体特性,就一般信息或信息的一般特性来分类。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只能在这种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

关于信息科学的信息分类,最著名的是韦沃尔给出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讨论这三种信息的文献不可胜数,本文不再涉及。

一些学者喜欢用图1来阐述一种富有哲理的见解:信息不等于知识,有信息未必有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有知识未必有智慧。这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分类,但蕴涵逻辑毛病:知识不是信息,智慧更不是信息。这显然不正确。剔除其逻辑毛病,保留其合理内核,我们得出图2所示的信息分类。

信息作为非物理的抽象存在,依抽象程度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图2所示,全部信息由非知识信息、知识信息(简称知识)和智慧信息(简称智慧)三类或三个层次组成。凡信息都具非物质性,知识是信息,但它是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是一类特殊信息,一种意识信息。非知识信息指未经人脑加工处理、尚未打上意识烙印的信息。智慧是意识信息,其抽象程度比知识上升一个等级,却不是逻辑加工的产品,而是人脑对知识作非逻辑加工的产品,属于一类特殊的知识,表现的是思维作为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一般知识的特征是具有可操作性,智慧则缺乏可操作性,是人脑赖以驾驭和创新知识的深层能力,一种可意会而难以言表的意识信息。

从信息编码表达的角度看,物理世界存在的、最基层的信息是非编码信息,到生物层次出现了DNA这种编码表达的遗传信息;逻辑地推想,其间应该还有作为中介的准编码信息,只是人们尚未认识。编码信息又分为物质码信息和符号码信息,介于其间的应有准符号码信息,神经信号就可能属于准符号码,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神经网络作为载体,用该网络的生化状态或神经信号表达人的感觉和意识信息,它本身还是物质码,但具备了转录于语言文字等符号载体的可能性,故具有符号载体的一定功能。由此得出如下信息分类:

从宇宙信息进化链来看,有物理信息、生命信息(遗传信息)、神经信息和意识信息的层次划分,从最基础的物理信息依此进化出最高层次的意识信息。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有如下信息分类:整体信息和局部信息;低层信息和高层信息,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组分信息,结构信息,功能信息,状态信息,行为信息,环境信息;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等等。如果把混入噪声的信息称为病态信息,把噪声称为反信息,便有信息、病态信息与反信息的分类。此外,还有各种二分法的信息分类,如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精确信息与模糊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经验信息和理论信息,等等。

总之,信息科学的信息分类还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科学的信息化与信息科学

钱学森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11大门类,信息论归属于系统科学[2],现在看来似有不妥之处。而信息科技界把系统论、控制论等划归信息科学,实际上否定系统研究构成一个独立的科学部门,也值得商榷。笔者的意见是把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并列为两大部门,二者密切相关,但互不隶属。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应由12大部门组成。

至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概念和信息技术就在加速“入侵”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在分别引起这些学科深刻变化的同时,也从总体上改变着整个现代科学的面貌。学人纷纷发表评论,有的称之为科学的信息化或学科的信息化。其中既有大量真知灼见,又有诸多似是而非的提法,似乎化学、地理学、经济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学等学科都将归属于信息科学,导致新的认识混乱。

信息时代到来对科学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从现有的××学引出信息××学。信息××学是把原有的××学的研究手段信息化,多方面引入信息高新技术,形成诸如信息化学、信息地理学、信息经济学、信息图书馆学等。所有信息××学共同的巨大变化是信息处理技术的质变;不同信息××学还可能有各自的某些独特变化,如信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信息获取技术的质变(利用卫星遥测等技术获取地理信息),信息图书馆学的特点之一是信息存储和提取技术的质变。手段的巨变无疑会引出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但信息××学原则上不要求用信息观点解释它的研究对象。如信息地理学并不要求从信息角度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运动、地理过程等。

另一种是从现有的××学引出××信息学。××信息学研究的仍然是××现象,但观察的视角不同,即用信息观点解释××现象、××事件、××运动、××过程,揭示××规律。如物理信息学研究物理信息,即用信息观点解释物理现象、物理事件、物理运动、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地理信息学用信息观点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运动、地理过程等,揭示地理规律。所谓用信息观点解释问题,就是用信息、识别、通信、控制等概念解释问题,阐述它的规律和原理。传统的××学一般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角度研究××现象的,新兴的××信息学研究的对象仍是××现象,但不再看重其中的物质能量运动,而更多聚焦于同一××现象中的信息关系、信息运动等。

鉴于信息概念和信息技术极大的“侵略性”,现有学科的绝大多数都将被信息化,化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将被信息××学取代。既然如此,信息××学的称谓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一旦“入侵”完毕,也就没有必要再讲信息××学,因为其对立面非信息××学已不复存在。从××学到××信息学的变化也有特点。用信息观点解释××现象的××信息学不可能取得话语霸权,从物质能量观点解释××现象永远是必要的。钱学森所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十一大部门,都是由研究物质运动的××学与研究信息运动的××信息学共同构成的。例如,即使能够建立用信息、编码、通信、识别、控制等概念解释物理现象的物理信息学(笔者深信这是可能的),从物质和能量运动角度解释物理现象的传统物理学还会有新的发展,甚至仍然是物理学的主体。

把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学和××信息学统统划归信息科学,乃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信息××学和××信息学都不属于信息科学,信息××学是××学处于转型期的暂行代号,××信息学只是××学的新分支、新方向。如物理信息学仍属于物理学,化学信息学仍属于化学,经济信息学仍属于经济学,等等。但也并非一切学科都会信息化。哲学家也在使用信息技术,却不会出现上述意义的信息哲学,现在讲的信息哲学是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运动以及信息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哲学永远是思辨的学问、悟性的学问,是唯一一个不会因为在研究手段中引入信息技术而使其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学科。有无哲学信息学?笔者倾向于肯定的答案,即邬焜和弗洛里迪讲的信息哲学[3] ②。信息既是科技概念,也是哲学概念,对此今天已少有歧见。用信息、编码、识别、通信、控制等概念来阐释认识论原理,已有若干专著问世;阐释哲学本体论也是可能的,罗先汉的物信论[4] 有可能是这个方向的一种创新。

如果把信息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2大部门之一,按照钱学森的学科学原理,它也应具备三个层次一架桥梁的结构,但目前还很难把它勾画出来。申农信息论无疑属于信息科学,但它属于技术科学层次。情报学是否属于信息科学的另一门技术科学,值得讨论。在现有学科中,符号学应划归信息科学,而且还可能包含基础理论研究。语言学传统上被当成一门社会科学,实乃误解。语言文字是也仅仅是信息的符号载体,尽管语言的运用和发展总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并非社会运动,而是信息的一类符号载体,属于信息研究范畴,语言学似应划归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一般基础理论的信息学至今还是空白,国外学者倡导的统一信息理论[5],李宗荣倡导的理论信息学[6],都是指向这个方向的有益探索,但他们目前给出的逻辑框架似乎难被广泛接受。笔者估计,作为信息科学体系的一般基础理论的信息学,还需探索数十年才可能初露真容。

目前学界有一种把信息科学泛化的倾向。不错,一切科学研究都是收集和加工处理由事实、资料、数据、图像等信号和符号载体承载的信息的活动,目的是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系统的信息,把非知识信息加工成知识信息,把感性信息提炼为理性信息,使抽象性低的知识上升为抽象性高的知识。但不能因此而把它们都归结为信息科学。例如,不能把逻辑学划归信息科学,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不是物质能量的运动,而是信息运动,但思维科学研究人脑这种特殊物质运动中的信息运动规律,而不是一般信息的运动规律。思维这种信息运动跟脑神经系统这种特殊物质运动关系密切,并非只用信息学概念就可以揭示其规律的。思维信息不是按照信息科学的分类标准得出的信息类别,需要一个特定的学科部门来研究思维这种特殊物质载体上的特殊信息运动,这就是钱学森所说的思维科学,它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学,不属于信息科学。数学研究由各种数学符号载带的信息,目的是建立描述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结构模式的理论体系,大概无须也无法用识别、通信、控制等概念解释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结构模式,因而数学不是信息科学。历史学研究需要历史信息,历史信息反映的是社会运动的过去式,揭示社会系统时间演化规律的历史学不属于信息科学。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反思生活实践、概括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无疑不属于信息科学。总之,信息科学家应少一点“侵略性”,不宜把信息科学泛化。

四、发展信息人文科学和人文信息科

把信息高新信息技术引进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存储和提取信息,形成所谓信息人文科学,或者简单地叫做数字化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手段的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接近燎原之势,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把信息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引入人文科学,从信息联系和信息运动的角度阐释人文现象、人文事实、人文系统,揭示人文科学的规律,阐述人文科学的原理,形成所谓人文信息科学。这种动向似乎还未真正开始,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详细讨论这两种趋势需写专文,本节集中谈谈人文精神和信息意识的关系。

人文科学的使命是阐述和发展人文精神或人文意识,重视对人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人的信息意识,物质精神的基础是人的物质意识。正如维纳所指出的,现实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组成。为了物质地生存发展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首先认识物质、占有物质、享用物质,这种实践反映和积淀于头脑中,就形成物质意识。前工业文明中居支配地位的是物质意识。能量意识的觉醒,通过把握能量转换来支配物质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占有和享用物质的意识和能力;但在造就工业文明的同时,又过度重视对物能的占有和享用,导致物欲横流,道德品质下滑,人文精神衰微。物极必反,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逐步暴露,物质意识和能量意识(可合称物能意识,或广义的物质意识)的过度膨胀,导致信息意识的迅速觉醒,启动了由物能意识占支配地位向信息意识占支配地位的历史性转变,亦即由工业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的转变。

所谓信息意识,指的是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联系和信息运动的自觉关注,自觉地用信息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事物、思考人生、解决问题,强调获取和享用信息。人类在跟动物祖先分手之初,在形成物质意识的同时,也开始萌发信息意识,但长期处于不甚自觉的次要地位。工业文明的发展尽管空前增大了人们使用信息的数量和范围,但过度膨胀的物能占有欲严重压抑了信息意识,使信息意识几乎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建设信息—生态文明的历史大趋势则要求人们具备完全自觉的信息意识,在物质意识、能量意识和信息意识中把信息意识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在充分认识信息运动对物质能量运动具有导向作用的前提下,以信息意识统率物能意识。

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了著名命题“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推广孔子的概念“质”和“文”,把前者理解为现代的物质概念,后者理解为信息概念,那么,命题“质胜文则野”是对工业文明的极好写照。数百年来,西方列强在极大地发展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膨胀了物质意识,却严重地忽视发展信息意识,对于在建设工业文明中落后了的民族发起持续的野蛮侵略和剥削,直到现在仍未终止。君不见今日美国政府为了掌控石油资源,扩大和维护世界霸权,在伊拉克狂轰滥炸,屠杀无辜百姓,而美国选民的大多数竟然视之为国家行为而予以支持,还美其名曰爱国主义。美国前司法部长克拉克公正地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很久以来就冷酷无情。”③ 在霸权主义文化长期熏陶下,多数美国人(包括在其国内受歧视者)的思想深处认为,一旦成了美国人就立即变得天生优秀,美国既然如此强大,在别国面前颐指气使理所当然。此乃西方工业文明的质胜文衰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

中华民族曾经建设起最发达完善的农业文明,尽管生产力相当低下,但信息意识相对发达。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重视信息占有和享用,一旦仕途失意,宁肯归隐山林,在贫穷中吟风诵月,也不愿意转向工程、经商等行业以谋生,视从事物质生产有辱斯文。这很有点像孔子所说“文胜质则史”,陈腐酸楚,无益于社会。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主体是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居附属地位,大批知识分子显示出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望,乐于从事工商科技活动。这即是西方国家得以建成而中国未能建成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应当提倡物质财富与信息财富并重,物质意识和信息意识并重,物质关怀和人文关怀并重。借用孔子的语言表达,这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这也就是将来取代工业—机械文明的新兴的信息—生态文明的写照。而更高境界的人文精神,即追求信息占有胜于物质占有,强调精神富裕胜于物质富裕,崇尚道德风范胜于位高权重,应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标准。但未来是现在的延伸,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协调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重视提高人的信息意识,强化人文精神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我们应该从今天做起的。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问题在于是否乐于并善于发掘利用。

注释:

①符号码是有限的、离散的,每个符号的所指可以是相对精确的定义,可以形成线性码符链。准符号码也具有编码表达信息的功能,但无法有限化、离散化,相邻码符所指的边界有重叠(模糊性),难以精确定义,却便于表达无法用线性链表达的复杂信息。

②见弗洛里迪:“什么是信息哲学”(刘刚译),传媒资讯网,8/6/2002。

③见《参考消息》2005-12-05第3版。

标签:;  ;  

信息研究对人文学科的意义_信息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