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软环境与中俄蒙经济合作_蒙古文化论文

黑龙江流域软环境与中俄蒙经济合作_蒙古文化论文

黑龙江流域中、俄、蒙三国软环境与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环境论文,黑龙江论文,经济合作论文,流域论文,蒙三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 文字编号: 1003 —7411—(2000)02—0091—(03)

一、黑龙江流域中、俄、蒙三国的文化共同性或相似性

(一)三国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它要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和地尽其利,进行优化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需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进行,这需要三国的经济活动不违反各国法律以及国际惯例。国际惯例是三国经济合作共同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则。作为经济合作依托的微观基础——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具有竞争性、自主性、盈利性和宏观调控性,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步。虽然三国的意识形态不同,但都来触摸这只“看不见的手”,以期从中获得经济发展的最快速度和达到最高目标。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结构中属于制度层面,制度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体制,不同制度可以有相同的体制,体制不同则效率也不同。之所以三国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它是高效型经济运行方式。

(二)三国都实行对外开放国策

这是进行黑龙江流域开发的总前提。对外开放的国策促使三国都在考虑如何增进了解、扩大贸易、寻求合作项目、加深文化交流等问题,而且也都朝着交往多元化方向努力,形成多层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为此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政府间、民间等多种合作形式。也只有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才能谈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进而涉及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对外开放政策是文化结构中的制度层面,制度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国家政策是国家制度的表现形式。之所以中、俄、蒙三国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是由于有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共同需要,都希望在周边国家加强开放程度,促进经济繁荣,这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

(三)在黑龙江流域有共同的文化载体

首先,人口和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注:董鸿扬.文化因素与世纪之交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探折[J].《东北亚论坛》.1996,(4).)人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消费的主体。黑龙江流域的人口在分布上的特点是跨境分布。黑龙江流域历来是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的故乡,后来聚集了俄罗斯族人。这些跨境民族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需求特点及风俗习惯。其次,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例如蒙古族人在中国通晓汉语,到了蒙古又通晓蒙古语;在蒙古的俄罗斯族人,既通晓蒙语,又通晓俄语。通过语言交流,加深了双方的感情,促进了合作的开展,提高了经济效益。第三,地理位置使得该流域有共同的寒带文化。人口、民族与语言、地理位置共同作用于文化,这使得跨境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黑龙江流域的中、俄、蒙三国同处寒带或亚寒带,使该地带的民族喜吃高营养的食品,形成饮食文化;又由于共同的气候,使他们在穿着方面向厚、暖、轻的服装需求方向发展,于是有着共同的服装文化。由寒地文化派生出的冰雪文化更是黑龙江流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黑龙江流域中、俄、蒙三国的文化差异性

(一)器物层面的文化差异

黑龙江流域中、俄、蒙三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方面上都各有所长:中国在该流域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森林、有色金属、天然气、石油为代表,蒙古则有丰富的草原和牲畜;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中国与俄罗斯在部分产品中科技与信息含量较高,局部地区形成了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蒙古则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只能进行初级产品加工,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三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在国际分工中,呈现水平分工的趋势。

(二)文化渊源层面的差异

中国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儒家重点研究的是人,形成颇具东方特色的人学,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为“以民为本”,有着内在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儒家文化由于过分注重人,而忽视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使得儒家思想有必要进行现代化,把人学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来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俄罗斯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位于东西方、欧亚之间,它在本原的斯拉夫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积淀了基督教文化、拜占庭文化的因子,又吸收了蒙古、鞑靼等草原文化因子,这使得俄罗斯文化界定为欧亚文化。(注:董鸿扬.文化因素与世纪之交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探折[J].《东北亚论坛》.1996,(4).)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俄罗斯的欧亚文化相比,蒙古的游牧文化则产生得比较晚,文化内容也较单一,文化对经济影响也具有重复性和简单性,它不像中国的儒家文化那样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也不像俄罗斯的欧亚文化那样复杂深奥。但游牧文化与俄罗斯文化都受宗教影响较深,只不过前者受喇嘛教影响很大,而后者受东正教和基督教影响较大而已。蒙古的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另一点重要区别还在于它产生于自然又服务于自然,这使得游牧民族蒙古族对自然中草原、畜牧和蓝天情有独钟,进而形成游牧民族热情好客,喜爱自然并能利用自然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感情。

三、通过文化纽带进行黑龙江流域中、俄、蒙三国的经济技术与合作

进行黑龙江流域开发,首先要有开发与合作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各种能力来完成流域开发的艰巨任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空间载体——学校。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各国文化的融合,建构校园文化。其次,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借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推动流域生产力的发展,这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第三,三国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主要是开发并利用资源,这样生产的过程应是清洁生产,消费的过程也应是清洁消费,应极力避免环境污染,形成流域内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

(一)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合作人才

中、俄、蒙三国欲开发黑龙江流域,那么培养通晓三国语言、了解三国民族风俗和人文精神、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经济合作与开发好比摩天大厦,人才培养尤如块块砖瓦,这需要合作者以“和为贵”的态度实施符合各国发展的育人工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语言的沟通并不是障碍,因为在蒙古,俄罗斯语言是其第二语言,中、蒙又有共同的民族渊源,蒙古族虽属于不同国家,但却有大致相同的语言风俗,有专业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员在三国也比比皆是,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虽然在各国发展的阶段不同,但是各国已有的知识与科技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而已。这里着重谈一谈怎样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开发人才。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的精神。(注:冯虞章.试谈人文精神[J].清华大学学报,1998,(2).)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注:冯虞章.试谈人文精神[J].清华大学学报,1998,(2).)人文精神具有民族性,中、俄、蒙虽属不同的国家,但有跨境民族的存在,这使得来自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与“和谐统一”,俄罗斯文化具有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蒙古族文化孕育了蒙古人的勇敢和豪爽。由于流域内不同民族间的优秀文化不存在根本对立,同时我们舍弃民族文化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和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文精神的合作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崇高的信念与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执着精神。合作人才的培养,必将推动流域开发与合作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前进。

(二)进行创新,建构企业文化

回顾中国改革20年的历程;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细细品味,总不免觉得有时或有些方面缺少文化味,要么一哄而上,温度陡增,曾经出现过房地产热、炒股热、办乡镇企业热,热之后是冷落中的萧条,失衡发展,破坏协调,这一切都源于开发的动机单纯求利,单纯考虑自己的自私自利的经济行为。所以我们在进行黑龙江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中,切莫把这些弊端带进去,不是在俄罗斯出现过从抢购中国货到禁止中国货的民间贸易结局吗?虽然它不是全部,但只要有极小部分,影响却不可低估,会降低我们整个开发的质量、档次和国际声誉,一定要从长计议,切莫让短期利益支配下的短期行为害了自己,堵了我们的后路。

第一,用经济正义精神(注:孟宪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指导合资企业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经济正义精神是公平竞争、自由进出、义中取利,仁里求财的体现,反对那种只考虑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的自私自利行为。经济正义精神是等价交换、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诚实无欺的商品生产与商品经营意识,反对违反法律、逃税漏税、走私黑市的“地下经济”意识;反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的“霸道经济”意识;反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冒牌造假的“伪劣经济”意识。(注:孟宪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经济正义精神是指导中、俄、蒙三国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的出发点,其目的是树立三国的国际形象,在利益面前最能体现开发者乃至开发国的真实面目,一定要使三国的经济开发行为具有高度层次的文化底蕴。

第二,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出效益,管理使企业发展迅速,管理促进项目的开发与合作,但是管理作用发挥得如何在于它所遵循的企业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中、俄、蒙三国组建合资企业,必然涉及到企业的人事制度、晋升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决策制度等的制定与实行,力求建立三国均能接受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被三国的员工所接受。另外,进行制度创新、接受制度创新的是广大员工,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在企业管理中发扬民主,鼓励员工参与企业高层次决策增加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这是制度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树立“他需—已利”价值观。每一国家的利益都是通过实现了他国的需求之后才由可能转为现实的,所谓乘“需”而入,各得其利。若单从自己一方利益出发,势必欲速则不达,功利急近往往得不到长期利益。例如,俄罗斯在服装鞋帽、食品、木材加工,电子、轻工等方面有需求,中国的中医连同制药业一同打入俄罗斯市场则令他们如饥似渴,解决俄罗斯人问病求药之问题,加上高质量的服务方式会更加提高中国的核心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再比如,蒙古经济基础较弱,主要是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中心的经济结构,尚未建立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草地资源)的开发有强烈的需求。蒙古极度匮乏的是食品和日用品,如能与蒙古进行食品与日用品方面的合作,对蒙古人民来说无疑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这种“有需求”的“供给”——开发才会有前途,才会顺利进行,否则将矛盾重重,步履艰难。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构生态文化

中、俄、蒙三国在黑龙江流域进行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其实质是三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通过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推动这一区域的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最初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资源开发、实现工业时走的是一条先生产、后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到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由此而引起的人类直接生存环境的恶化。为此,各国一致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中、俄、蒙三国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注意生态平衡,做到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区域效益,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不顾子孙后代的生息和发展,形成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果经济利益的获得以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将是得不偿失的。中、俄、蒙三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开发,应该是不仅不影响这里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形成生态文化中的生态美,由绿色的食品、清洁生产、生态美凝结成的生态价值将远远超过经济价值。因为生态价值还在于开发旅游业有利可图,那么,不久的将来黑龙江流域定会成为各国人游览观光之胜地。生态文化连同寒地文化、草原文化与俄罗斯风情构成黑龙江流域的一大特色,会使这一地区走向繁荣。

收稿日期:1996—09—26

标签:;  ;  ;  ;  

黑龙江流域软环境与中俄蒙经济合作_蒙古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