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法论文,纪要论文,研讨会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研讨会”,于95年11月17日至18日在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近30人。研讨会就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于后。

一、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的哲学理解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江泽民同志讲话的意义。有人指出,从哲学高度来讲经济问题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是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把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科学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突破性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又出现了一系列涉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江泽民同志所论述的十二大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重大成果。

有的学者认为,江泽民同志讲话的意义在于,引导全党从哲学高度通过对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认识来掌握和驾驭其规律,提出了一些带方针性的意见。其价值在于提出和分析了问题,给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有的学者则认为,目前人们对十二大关系的意义还重视不够、估计不足。一些同志急于搞可操作的,对经济起飞有用的,理论思维兴趣却在下降,因此亟需展开理论思维的翅膀。

一些与会者就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的逻辑结构或科学体系发表了看法,认为从总体上看是一总三分。第一条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第二至五条论述了有关发展的四个重大关系,第六至十条论述了有关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第十一至十二条论述了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保证的两大关系。其中所论述的各种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有些同志认为,最后一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也是总体上的关系,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处理好其他诸种关系是达到这一总体目标的途径。现在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对这个总体目标上的关系注意得不够、处理得不够好。两手怎么都能硬,怎样才能都抓好,为谁抓,由谁来抓等问题,都需要从哲学上予以深入研究。

怎样把握江泽民同志讲话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哲学内涵?一些学者指出,第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客体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二,重在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和谐的中介原则;第三,运用社会有机体系统整体的原则,最弱的环节也要抓住不能丢掉;第四,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发展的历史。

有的学者从发展理论角度来理解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认为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要全面进步,这一发展目标反映了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与新发展观的发展目标即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公平、平等、民主、自主的目标相当接近。在发展观上有三种观点,即和谐观、冲突观(速率和水平的悖论)、调节论,应加以研究得出我们的结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辩证法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

从宏观上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辩证法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是一些与会者的着眼点和兴奋点。一些同志认为,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辩证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研究全局性关系的,政治家要抓全局,必然要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而就专业理论的研究来说,哲学又不能仅仅作为为政治作注释论证的工具,哲学应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指南,它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超前性、科学性。哲学怎样为政治服务的问题需要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有三个大的发展方向。一要研究建设辩证法的特征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建设辩证法位于一般辩证法和具体操作的辩证法之间,充当承上启下、成为二者联系的中介和结合层。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收获是突出了实践、主体、价值。建设辩证法理应继承和体现这些重大的成果,成为其理论的生长点。二要着重研究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与建设辩证法的关系。建设辩证法的发现、确立和发展要以认识论为根据,如此才不致于变成独断和教条。建设辩证法要着力从实际过程和发展全局中去寻找,同时要注意具有输入小和输出大的特点的蝴蝶效应,要认识事物转化的关节点的弥漫性,要从认识论角度引入复杂性科学来研究建设辩证法。建设辩证法之中也渗透有价值论,价值设计、价值选择、价值动力、价值评价、价值检验等活动无不贯穿于建设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建设辩证法既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满足建设主体的价值需要,达到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建设辩证法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具体化,既贯彻运用其一般观点,又研究历史观所不具体研究的各种特殊的关系问题。三要开展与建设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要面向实际研究重大的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建设实践的辩证发展史,要与多种具体学科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问题研究。如此才能使建设辩证法不至落入空洞思辨的窠臼,在建设实践中发挥实效。

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哲学必须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既要研究前人的思想成果,又要着重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重大课题加以研究。建设辩证法的研究重点理应是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其一,必须回答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穷国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哲学根据和内在逻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怎样结合在一起,要从现实发展的演变进程和演变规律来考察。其二,运用哲学思维来回答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三,注意研究诸种具体学科已经提炼出来的许多概念和问题,以促进和深化建设辩证法的研究。

还有些学者对建设辩证法中的某些重要的难题发表了看法。有人认为,发展中的平衡和非平衡的关系从基本观点上说,非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非平衡是常态,平衡是非常态。有人则认为,均衡是改革的取向和目的,不能把不平衡性绝对化了。还有人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平衡和哲学意义上的平衡不是同一概念,应加以区分。

有的学者认为,要处理好十二大关系就不能不重视机制问题。机制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方式,其特点是具有内在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解决机制问题的实质是要把人们的切身的基本利益同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的兴衰成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通俗地说是要处理好靠什么吃饭的问题。在机制的构成中,序参量很关键,反馈回路也不能忽视,要在反馈回路中注意分析正负和强弱的相关性以及环境的约束条件。机制的分类上有好或坏、良性或非良性,应确定目标参照系来予以分类甄别。

有的学者强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的文化建设,必须认真而合理地解决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文化至少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在最终层次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同性;在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层次上,才有殊异性;而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的层次上是无所谓精华与糟粕之分别的。文化又具有连续性、扩散性以及多层次性,因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和古今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点,无视这些共同点和文化的上述特点,就可能不自觉或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或古今文化对立起来,产生片面性的观点,如全盘西化论和排外主义,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因而,只有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思维方式、首先解决好思维方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文化建设中内蕴的批判和继承的关系问题。

此外,会议还对艾丰同志的《中介论》一书进行了评论。大家认为,作为对改革方法论的一种尝试性的探讨,这本书的出版是有意义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艾丰同志是新闻工作者,而非专业哲学工作者,他对哲学理论倾注的热情是值得赞扬的。《中介论》针对现实中一些人头脑中存在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发难,提出要重视转化的、协调的、融合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当前的改革来说是有意义的。有的同志认为,评价哲学作品,首先要看其对人的认识尤其是智慧的激发性和启迪性。从这个角度看,《中介论》是值得称道的。

一些学者对中介概念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中介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的哲学范畴,是中间物、过渡状态、过渡环节、转化契机、一种关系,是相对于直接性而言的间接性。对立面相互之间可互为中介,一切都互为中介联成一体,一切又须通过中介过渡,一切差异通过中介融合,现象通过中介而显现本质。由此可见对中介概念、要有哲学界定,但又不能讲得那么死,那么绝对化。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介论》讲到的事物的中间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三种状态,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时,你说事物是一分为三的,这当然也是符合常识的。

标签:;  ;  ;  ;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